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2015-10-14韩光顺等
韩光顺等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一个国家教育的综合水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从而理清大学生的就业机构改革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45-03
引言
随着近十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那么首先要解决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考察,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找出束缚大学生就业的真正原因[1]。
一、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的时候提出了“就业能力”一词。他明确指出就业能力就是“可雇用性”,也就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到了如何将其融合到具体的培训模式和学校课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引进就业能力的概念,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运用于失业人员的再次就业问题中。现在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切。
(一)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现状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他们在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支持策略这三个方面。
教学策略方面。第一,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教程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而指定的。特别是美国就业课程的设计,它综合了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始终和市场需求保持相匹配。这样就为学生选择工作提供了多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来决定自己的就业课程,以便今后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第二,他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就业知识和基本就业技能培训,让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专业课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其他专业的就业知识和必备的社会技能。如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如下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等辅助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
学习策略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主要采用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式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就业有所了解;合作式学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反思性学习让同学们不断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方法来辅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支持策略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企业高管进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公司的创立及运营过程等,使学生具有了职业意识,自觉的、有目标地培养相应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有了更多去企业实习、亲身体验工作过程、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另外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发展[2]。
(二)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到90年代末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我国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来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集中在综合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上等方面[3]。由此可见,我国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创新机制的研究较少,而我国研究较多的则是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一般路径,所谓的一般路径指的就是按照“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策略。
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对就业能力概念的共识研究。现在,我国的众多研究者关于就业能力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思维能力应该放在就业能力之中,而有的人则认为交流沟通能力应该重点突出。而且这些学者就关于就业的社会背景研究也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的这些看法的不统一,使我国对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难以达成一个共识,从整体上看我国对就业能力研究程度不够,也很难引领我国以后的学者在就业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二对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一套可行的评估体系,这套体系的构建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创业也有一定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把企业引进课堂,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注重对就业能力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就业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宋智勇、段钊的论文。他们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发现其隐藏的社会因素,如就业的环境、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以及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等[4],所以各高校应注重完善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服务体系。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
现如今各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太合理,许多专业课程的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许多大学生道听途说只管盲目报考热门专业,导致某些专业过热。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大体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满堂灌,不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在专业划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造成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知识面窄,在社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出现明显不足的问题,而人才竞争程度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一个大学的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普遍,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更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于我国“大学教育结构都一样,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并没有什么差异”只有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着差别[4],这样就导致虽然在不同高校但是同一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就业能力上基本没有差别。在就业时,用人单位一般会优先选择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在竞争同一岗位时,由于学校声誉问题,学校牌子响亮的就会更胜一筹。面对这种情况现在很多高校利用学分制探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模式[5-6]对模式中的教学问题、见习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8]。对管理体制也提出了相关的见解[9]。
(三)专业设置赶不上市场需求
近几年,虽然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赶不上市场。有的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有的已落后,与现实社会相脱节;有的缺乏发展性;每年社会新增岗位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难,但为何大学生还是就业难。一位跨国企业中国区首席代表曾经说过:“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少,甚至很多大学生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不足,如果我们接受这样能力不足的学生,还得花好长的时间去培训他们如何与人沟通,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成本太高”[1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赶不上市场的需求。
(四)就业教育的不足
很多高校并没有就业培训的理念,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也很少,导致就业教育严重滞后,这也没有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也没有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单调,甚至有的高校到“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而且也仅仅是几场讲座而已,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罢了。所以有同学抱怨:没有人指导他们就业到底需要哪些能力,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各高校的就业能力教学改革成为办好大学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对策
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例如李楠就大学生就业难,提出想要提高就业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改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并把这种能力整合到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和实习计划当中[11]。井昊针对当前的就业现状,也提出相关的建议,如高校调整学科的设置、改变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7]。从中可以看出,以上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因此改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在专业设置、就业服务、就业环境、就业观念、综合能力这几个维度上下功夫,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而衡量就业能力是否得到改善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些方面。
(一)完善高等教育的结构
各高校应抛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学校专业不应该过分细化,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想要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靠出色的学习能力。
(二)调整专业设置
现各高校的专业设置都用传统模式,很多知识都已跟现代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若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可以,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包含当今行业发展的最新、最实用内容。有的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要注重实践教学,要求不能过于笼统模糊。在安排实习时,应根据实际实施见习教育、技能操作课不能少于计划安排,不应该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习的现象。
(三)在校期间做好充分的就业教育
各个高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均衡,引进充足的就业师资人才。高校应在大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帮助毕业生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等方面的辅导和教育工作,并使大学生构建终身学习、职业规划发展的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调适和再生能力,不能把这些责任单纯推到大学生的自身学习、自我管理和就业态度上。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在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工作积极性、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的设置、就业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1-13.
[2]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2-3.
[3]汪昕宇,陈雄鹰.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时代经贸旬刊,2013(16):2-3.
[4]熊书银,黄登婕.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8-79.
[5]黄翦.民族医学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2):223-224.
[6]黄翦,黄政月.民族医学院校学分制的计算方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4):562-563.
[7]黄群;黄政月,黄翦.五年制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7):99-101,103.
[8]黄政月,黄群,黄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实施“3+1.5+0.5”培养模式研究[J].新课程(下),2014(6):40-41.
[9]黄翦.基于临床专业认证的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探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1):133-134.
[10]大学生就业,降低期望值VS提高“就业力”[N].北京娱乐信报,2004,(19):1-2.
[11]李德辉.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凸显教育结构失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