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理论分析《聊斋志异·画皮》

2015-10-14谢秋菊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画皮句法命题

谢秋菊

摘 要:借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结构理论,通过对全篇文本进行命题、序列、叙事转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在封建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不同角色扮演。丈夫“重色”,常常“见色起心”,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发生;妻子“执着”于依附丈夫的平衡状态。从而揭示出《聊斋志异·画皮》所折射出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夫妻不平等的地位及关系。

关键词:托多洛夫;句法;命题;序列;叙事转化;画皮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96-02

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茨韦坦· 托多罗夫在著作《<十日谈>的句法》中,按照句法研究的原则,将叙事句法分成两个单位:命题和序列。专有名词和动词组成命题,由一个完整独立故事组合而成的一系列命题构成序列。动词谓语的“转化”被称作“叙事转化”,他认为在故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叙述如下:所有故事只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可以称为“避免惩罚”型。关于彼罗娜的故事就是一例。在这类故事里,有一个完整的过渡,即平衡——不平衡——平衡。而不平衡总是由该受惩罚的违背法规的行为引起的。第二类可叫“转变型”,关于那位女士和国王的故事就属此类。这类故事只有第二部分,即从不平衡(国王软弱)到最终的平衡,另外,这个不平衡并不是某个特殊的行动引起的(一个动词),而是由人物的品性决定的(一个形容词)[1]184。

本文将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理念,从命题、转化、序列、倾向等方面对广为流传的《聊斋志异·画皮》进行分析。

一、命题:重色与执着

《聊斋志异·画皮》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王生藏一邂逅的女郎于密室,经道士点破,果见其揭开画皮后为厉鬼,鬼恼羞成怒掏王生心。其妻陈氏派弟二郎求助于道士将鬼捉住,后又含污忍垢求于乞人而使王生复活。

托多洛夫认为,命题是最基本的叙事单位,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前者代表人物身份地位,后者代表故事的改变与发展。按照托多洛夫的命题原则,文中人物则可分成以下三类:由王生所代表的丈夫,由陈氏所代表的妻子,由鬼所代表的情人。其中,情人是丈夫和妻子只见平衡关系的介入者。如果没有丈夫遇到女鬼的起色心,一切故事也就无从开始。所以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情人只是二人关系的映照。两个动词对于故事的起伏有极大的作用,一个是丈夫的“重色”,一个是妻子的“执着”。

丈夫表面上已为人夫,性格善良、懦弱,但潜意识里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即使已经有嫡妻陈氏,仍然对美女心存幻想,希望打破生活的常态,使幻想得到满足。女鬼的出现暂时满足了他的幻想,就连道士的警告也不以为意。然一旦见到揭开画皮的女鬼露出狰狞的真面目之后,懦弱的本性又冒出来,在性命和美色面前,当然性命要紧,于是他希望驱赶女鬼,使生活回到常态,维持原先的平衡状态。

王生的妻子陈氏,文本第一部分只做了简单的描述。她劝阻丈夫收留女鬼,但丈夫不听,也就没有了后文。可见,妻子一向对丈夫言听计从。从丈夫遇害开始,文本描述她的笔墨逐渐增多,丈夫被杀后,“妻号”“陈骇涕不敢生”,经过短暂的惊吓,妻子马上果断采取救夫的行动,“使弟二郎奔告道士”“哭求求生之法”,求之不得,“益悲”;后来受到乞人的辱行,也“忍痛” 受着杖打,又为难地吞下乞人的痰唾;最后,见完全没有希望,也只有她才愿意为亡夫收尸。“一切顺从丈夫”是陈氏的常态,当无人可顺时,为了丈夫的复活,她克服自身“胆小”的天性,想尽办法“执着”地为丈夫求活,受辱于乞人也在所不惜。

动词代表人物的行动。在丈夫和妻子的观念中,动词“改变情景”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丈夫喜欢情人,改变了原先与妻子之间维持平衡的情景;妻子深爱丈夫,以极大的意愿以及坚持的行动,改变了丈夫之死成为既成事实的情景。

二、序列:平衡-不平衡-平衡

托多洛夫的句法理论提出,爱情小说的叙事所惯用的动词谓语可归类为“追求”“拒绝”“接受”等。《聊斋志异·画皮》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由这些词进行转化和推动。丈夫追求情人,情人接受了,从而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开始。

在《<十日谈>的句法》中,托多洛夫总结出了叙述话语机构的普遍规律,其一是时间关系,“各语句间的关系可分三种。最简单的是时间关系,其中各个事件在故事里一个连着一个发生……”[1]186-187其二是逻辑关系;再就是由时间和逻辑关系描绘出的空间关系。根据各个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层次关系,《画皮》故事可以简化为7个主要序列:①开始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平衡状态;②丈夫遇到情人并带回家,平衡被破坏;③妻子发现不平衡,劝阻丈夫,丈夫不听; ④丈夫与情人反目,情人杀死丈夫;⑤妻子请求道士杀死了情人,导致不平衡的力量被消除;⑥妻子乞求救活丈夫,并付诸努力;⑦丈夫复活,二人重新建立平衡状态。

以上7个单元不仅在时间上有因果连续的关系,在逻辑上存在一种“转化”关系。⑦是①故事情节的重复;⑥和④中,丈夫一死一生,是对等的关系;②和⑤中有情人的出现和消失,也是相反的关系。从这些单元的施动者可以看出,妻子占有极大的分量。在丈夫生前,妻子劝阻过丈夫,但后者不听,可见她的意愿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微乎其微;而丈夫死后,妻子乞求杀情人,乞求救活丈夫,她的意愿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文本结构来看,《聊斋志异·画皮》符合故事性与状态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其状态性表现在第一部分对于王生夫妇的最初生活“平静”与“顺从”状态;其故事性在于还原二人从完整无缺到恢复组合的过程,由各个细小的序列片段构成。托多洛夫用“句法”理念分析叙事情节的发展。即为这样一个过程:平衡——打破平衡——不平衡;另外一股反作用使得恢复平衡。故事由一个一个小的过程将情节进行连环推动。

三、转化:合法与非法

王生、陈氏、女鬼是该故事的三个专有名词。其中,丈夫、妻子、情人规定了三个人的身份、状态;陈氏作为王生的妻子,两人关系是合法的,而女鬼作为王生藏匿的情人,关系是非法的。“合法”与“非法”就是形容词,表达出结婚与否的基本属性。从而揭示出故事的最初状态:在法定状态中,丈夫不能娶逃亡的女子为妾,也不能藏匿并与之“合寝”。但是,“最初状态”由于丈夫“心相爱乐”,喜欢美丽的女子,于是,由动词表达的行为“犯过错”构成了,这个动词在叙事中被使用了,意味着法定情境中存在的家庭法则被打破,从而形成不平衡的局面。

在《聊斋志异·画皮》的叙事发展中,有两种恢复平衡的可能。

第一种恢复平衡的可能,是实施“惩罚”,即惩罚想入非非的丈夫。如果丈夫没有见色起心,或许就不会和逃亡的女鬼说话,就不会色胆包天将其带回家藏匿,也就没有“不平衡”生活状态生成的可能。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丈夫一直处于被“惩罚”的危险当中,女鬼暴露真实身份以后,有通过杀死丈夫的方法来实现“惩罚”的可能。

另一种恢复平衡的可能,是丈夫逃避“惩罚”,变情人的“非法”身份为“合法”身份。女鬼作为鬼是合法的,作为情人则是非法的。变女鬼非法的情人身份为合法的鬼的身份,就能够掩盖丈夫“见色起心”所犯的错误,恢复到最初的平衡状态。在道士的帮助下,丈夫见到了女鬼的真面目,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希望通过女鬼离开的方式来逃避对自己的“惩罚”。

在第一种可能中,情人挖出丈夫的心,暂时惩罚了丈夫,但妻子陈氏作为另外一种反力量,费尽心思与之抗衡,最终使得丈夫逃避了惩罚。第二种恢复平衡的“可能”性,最终在妻子的坚持之下得到实现:道士抓走了女鬼,其非法身份得以消除;丈夫被救活,他逃避了惩罚,恢复平衡的目的也变成了现实。

四、倾向:男女平等

追踪溯源,所有不平衡的状态都是因为丈夫的“重色”。如果没有丈夫的这种想法以及“改变情景”的行动,一切故事就无从说起。文本对身为人夫的王生未作其他生活状态的描述,只点名了籍贯“太原”,然而“他的无意识向他暗示该做什么”[2],“重色”则是文本没有点名的他的一贯品质。但最终,妻子千方百计帮助他逃避了惩罚,这折射出封建社会对男子“重色”的纵容。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允许男人三妻四妾,不管男人有妻还是无妻,仍然难以抵挡美色的诱惑,而且这是被社会所容许的。《聊斋志异》的很多故事都写有男子一遇到美女,便迅速产生交往之心并付诸行动。反之,如果对方长相不那么好,男子就不会怎么动心。《庙鬼》中,王启遇到一个“妇人”,因为“貌肥黑不扬”,无论怎样投怀送抱,王都坚决拒绝了她。《章阿瑞》中戚生见女子“挛耳蓬头,臃肿无度”的“老大婢”,便委婉谢绝说:“尊范不堪承教。”

另一方面,也体现封建社会妇女“既嫁从夫”“从一而终”的文化倾向。妻子劝阻丈夫收留情人,丈夫没有听从,妻子也没做更深入的表示,但一旦丈夫处于危险之中,妻子则想方设法进行挽救。究其原因,还是与封建社会对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要求有关。妻子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丈夫养活,所以对丈夫言听计从。一旦没有了丈夫,妻子在生活上无所归依,所以陈氏乞求丈夫“活”的意愿极为强烈。

蒲松龄借用“异史氏”的名义,批评了丈夫和妻子的“愚”。丈夫“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妻子“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蒲松龄批评了丈夫的好色导致一切事情的发生,而对妻子的愚忠也有尖锐的讽刺,二人“迷而不悟”,反映了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视野。

总之,借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结构理论来分析《聊斋志异·画皮》,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以男权为中心的视野下,“丈夫”与“妻子”所扮演的角色的状态。在夫妻二人世界中,丈夫“重色”,常常“见色起心”,情人的出现使得丈夫有了机会“改变情景”,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发生;妻子“执着”于与丈夫的平衡状态,坚决阻止制造破坏的第三方,使得平衡状态恢复原貌。这揭示出封建社会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托多洛夫.从《十日谈》看叙事作品语法[C]//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瑞士]C·G·荣格,等.人及其表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7.

猜你喜欢

画皮句法命题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女中音在当代中国歌剧中的创新表达——以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和《画皮》为例
中国故事系列 人鬼恋的两大经典IP 《聂小倩》和《画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画皮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