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南陵县志》文献价值之一二

2015-10-14童星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国

童星

摘 要:民国《南陵县志》一书以四十八卷的篇幅,大量征引文献,从不同方面反映南陵地区自唐虞夏到民国时的发展历史,包括建置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今天研究南陵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民国《南陵县志》;文献价值;物产资源;古迹资源;社会风俗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84-02

自南宋至民国,南陵县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南陵修志传统有千年之久。自宋代方志内容和形式趋于定型后,南陵地区的修志活动就日趋频繁。

在清末民国初年社会文化逐步演变的时代大背景下,南陵地方志的纂修出现了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体现在修志观念、志书体例、志书内容等方面。民国《南陵县志》一书以四十八卷的篇幅,大量征引文献,从不同方面反映南陵地区自唐虞夏到民国时的发展历史,包括建置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南陵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对于编纂者来说还属于当代史部分的明清及民国史实,记载尤为详尽。笔者现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该书的文献价值。

一、对物产资源的保存

一方之志,大都重视记载一地之物,作为南陵地区“百科全书”的地方志,民国《南陵县志》也是如此。

民国《南陵县志》卷十六中所记载的南陵地区的物产资源,有谷、蔬、果、花、木、竹、药、器用工作、食用杂产、羽、毛、鳞、介、虫共十四种属类。其中植物谷、蔬、果、花、木、竹、药七类二百一十三种,动物羽、毛、鳞、介、虫五类八十九种。编纂者在记述这些物产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一一指出这些物种的特性和种类,描述也较为细致。如:“桃,品类甚多,易于栽种,且早结实。五年后,刀割其皮出脂液,即能多延数年。其花有红、紫、白之殊,实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等名,又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并秋桃、霜桃之别。” 类似记述,在《南陵县志》中俯拾皆是。对有些物产,还详加解释,有解释名称来历的,“黄豆,色黄,故名。椭圆形。五月下种,九月登场。”“玉簪,洁白如玉,含蕊如簪头,故名。”有指出该种作物所适宜的环境,“藕,莲之地下根也。肥大有节,中空如管,性甘平,生食生津,出城内池中者胜。”有介绍该物种用途的,“丝瓜,一名天罗,嫩者为肴,老者入药,能补能通,藤叶亦可疗毒。”“山桐,干高二丈许,叶类梧桐。春夏开淡红花,大而圆,籽可榨油,又名油桐。”这些详细的记载在其他史料中难得一见,对了解当地生物品种及其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南陵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繁盛程度,在民国《南陵县志》中,也能窥其大略。物产类目中,记载有地产药材紫苏、葳蕤、香附、威灵仙、白芍、丹皮、半夏、南星、前胡、沙参等五十多种,并详细记述了这些药材的典型特征。有的详细记述某些药材的形状,如加皮“茎青,节白,花赤,皮黄,根黑,上应五车,芬芳五叶,故名。”蓖麻“形如牛篦,黄褐有斑,能治针刺入肉。”有的重点记述某些药材的生长情况,如浮萍“生于水,能下水气,又能发扬邪汗。”威灵仙“生山地,俗称铁脚威灵仙,治痛风灵药。”此外,这里还介绍了出自本地的物种丹皮“出丫山。张元素约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这些为研究当地药业经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民国时期,南陵商业较为发达。一个城区街巷的数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民国《南陵县志》顺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把“街巷”单独列类,专门记述当时南陵城区街巷的布局及整体情况,并对旧志收录详加考证,使浏览志书者一目了然。如在记述姚家巷时云:东过小南街接叶家巷,西接陶家巷。按:姚家巷东接小南街,过小南街方至叶家巷,徐志东接叶家巷,误,今改正。再如叶家巷:东接罗紫巷,西过小南街接姚家巷。按:姚家巷东直接罗紫巷,由叶家巷至姚家巷必过小南街,是小南街在姚家巷东、叶家巷西,与罗紫巷不相连属。徐志载东过小南街接罗紫巷,西接姚家巷,两误,今改正。此外,卷三《舆地志》街巷类目后,还附有市镇、坊保、城区等类目,对研究民国时期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民国《南陵县志》对当地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也有涉及。卷十六《食货志》物产条目下,列有器用工作之属十九类,食用杂产之属二十八类。其中介绍器用工作之属类目中棉布“纺棉为纱,织纱为布,邑境城乡业此者男女机工不下数千人。”此外《南陵县志》还记载食用杂产之属类目中丝“以何家湾者为胜,南洋劝业会曾给金质奖章。”这些理所当然是研究当地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二、对古迹方面资料的保存

南陵自建置,历史悠久,名贤常出,留有很多珍贵的遗迹,作为一方典籍的民国《南陵县志》,在内容方面,也有较为详细具体的记载。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志》设有古迹类目,此目列有敕书楼、望华楼、白鹊楼等古迹四十九处,此外,此志单列坛庙三十七处、寺观一百八十六处、茔墓四十三处,分类详细,可见是对古代文化遗迹的重视。在对有些古迹遗存记述的同时,还注重考证。如关于后汉三国吴丹阳都尉偏将军黄盖墓,以及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至今众说纷纭。《南陵县志》对此考证时指出:“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乾隆乙亥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又如在考证古迹石室时,志称“在吕山上,俗传下有孔子书院故址。按,孔子至楚与叶公答,当在河南叶县,即见楚子亦在荆州江陵,无由至江左西境。宋县志摈斥不录,良是。按府志云,洪武《宣城志》,孔子书堂在县南六十里,旧经引孔子为言,盖侧近有孔荷村,意者乃孔姓人居此,后人好事,因假孔子名以为重耳。康熙府志称,孔子书堂在吕山下,旧传孔子之楚道此。疑不足据。”

此外,志中详细记载了许多古迹的历次兴修情况。如崇圣祠“在先师庙东北,旧系陈友■建,其后裔世为修葺。雍正元年,生员陈■、奉祀生陈振修。乾隆三十年,其孙陈性重建,嘉庆元年陈族重修。按,明隆庆二年,北门陈氏新建启圣祠,提名梁柱则书陈友■氏。熊吉记,详《金石》。清康熙五十五年,北门陈氏重修。宋廷佐记,详《艺文》。光绪九年,陈氏重建,陈钟鼎记。十年,陈氏劝捐重修崇圣祠。十九年,陈氏重修崇圣祠前进。二十年,监生陈永茂、奉祀生陈在芳、从九陈世玉、陈在乾重修崇圣祠正殿。刘树棠记,今碑俱存。”又如崇教寺“县东百步。唐咸通中建,本名圣寿。宋太平兴国中,赐金额。明嘉靖间,知县郜永春换建儒学,移寺于儒学。故址在市桥河东南。清顺治九年,知县宋朝儒修葺。今殿宇倾圮,门楼尚存。按《通志》:唐正源禅师建。《府志》:今为祝厘习仪之所。咸丰间寺毁。光绪三十四年,知县俞炳章就故址改建蚕桑学堂。”对南陵古迹遗存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对南陵社会风俗的保存

南陵地处皖南,控山带水,形式雄伟,土壤膏腴。

民国《南陵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条下记载了南陵的一些风气。

“庶民嚣豪,风俗诡浮。”(唐韦■《南陵大农陂记》)

“南陵之俗,淳雅尚义。”(宋谢谔《南陵永丰陂记》)

“土地肥饶,民勤稼穑,妇女惟执麻■,鲜治丝茧。士则诗书颇习,人物间出,若物华靡,尚气纷争,盖不能免。” (宋谢谔《南陵永丰陂记》)

“民间习俗淳朴节俭,佃农之家务本抑末,淡于自奉。士好学问,妇女耻逾阃闼,大较美矣。”(《万历县志序》)

“南陵水十之六,山得十四,北通大江,西阻崇阜。其民勤树艺,早敛获,亦鲜商贾。士修文也,恬于势利。昔尝以讼牒纠纷、胁持官府见为民病,迩且和柔易治,非昔之弊矣。” (《万历县志序》)

这些材料,记载了南陵地区民风民俗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对了解此地区民风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民国《南陵县志》介绍的当地岁时节日中,除了我们至今沿袭的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之外,还有正月一日、二月春分、四月立夏、六月六日、九月九日、十月十日、十二月八日,在今天,人们对“二月春分”已经知之甚少,在古代的南陵,“二月春分节黄昏时,村童争击铜钱响声,声达村外,东乡曰逐厌氛,北乡曰逐疫气,南乡曰逐毛狗,西乡曰逐野猫。事虽近戏,亦古傩礼。”此外,“六月六日,造酱及曲,谓之酿霉,曝书帖衣裘谓之晒霉。”“十月十日祀先,亦有举墓祭者,俗名十月朝。”这些古老的节日现今已慢慢衰退了。在“风俗”条目下,详细介绍了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礼数都是当时极为重要的乡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很多程序也都渐渐省略了。另外,作为一个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陋习,民国《南陵县志》卷四附“占验”一类,其中乡人俗语,皆农人所据,为历试不爽。如“新正十日晴,年岁有十分”“春雪不宜白”“惊蛰落一点,反九四十天”“清明一夜雨,菜麦欠收成”更有“签占”“树占”“山占”“杯占”。这些作为一种当时的社会现象,虽然有着妄诞诡异之处,却代表着当时地区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对社会的希望与需求,是值得记录并思考的。

四、结语

民国《南陵县志》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后来影响也较大。但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因民国政府虽有着其本身的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民国《南陵县志》几乎少有注释,这给后世对志中文献考证增添了难度。可见该志书质量虽有了较大提高,但其发展并不均衡,创新的步伐也不够大。但不能否认民国《南陵县志》的编修,从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全国有效统治的一种举措,也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新政提供一个载体,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及经济建设也具有先导功能。

参考文献:

[1][清光绪]南陵小志[M].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2][清嘉庆]南陵县志[M].嘉庆十一年刻本.

[3][清雍正]南陵县志[M].清雍正四年刻本.

[4]余谊密,主修.徐乃昌,编纂.[民国]南陵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

[5]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6]巴兆祥.方志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林衍经.方志史话[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8]仓良修.仓良修探方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纪丽真.民国《牟平县志》的文献学价值[J].中国地方志,2005 (12).

[10]王桂云.魏声和纂修民国《宁安县志》[J].黑龙江史志,1997 (3).

[11]石磊.傅振伦方志理论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1.

[12]常明伟.《滇海虞衡志》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民国
民国八卦 小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以稀为贵 这些民国钱币能换豪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