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对不可译问题的启示

2015-10-14刘晓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刘晓维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214000)

引言

关联理论是由D.Sperber 和D.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一书中系统地提出来的,近年来在西方颇具影响力。该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过程,其核心即为交际主体与受体之间明示(ostensive)和推理(inferential)的过程[1]。

尽管关联理论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翻译,但是它对翻译有极强的解释力。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其中不仅包括了跨语言的交流过程,也涵盖了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由于交流过程中,交际主体和受体涉及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出现了可译性限度。对于超出可译性限度的“不可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尽量传递讲话人明示的交流意图,力图实现其认知语境,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提高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流效率。

1 不可译性的表现

卡德福特(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2]。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指的是在目标语中缺乏和源语言对等关系的词汇等的表达方式,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指的是在目标语中缺失源语言中带有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

1.1 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音层次:不同语言在语音上的表达形式有巨大的差异,语音层次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利用语言中的谐音、押头韵、押尾韵的方式来增加作品的魅力和强化所隐含的意图。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源语言意义的表述又要展现语音的魅力,就对译者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考验。

语形层次:由于不同语言的构成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语形层次翻译的难度同样很大。以中文和英文为例,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语形层次有很大的不同。中文字以偏旁部首等构成,而英文借助字母逐个拼写而成,两者在字词的构成和书写笔画上都截然不同。中文作品中作者将拆字合字和表达含义结合起来,对于翻译成对应的英文而不是趣味非常困难,反之亦然。

语义层次:在目标语中寻求对应或最大程度贴合源语言语义的表达方式选择较多,使得语义的可译性较语音和语形层次要大得多。但是在有些作品中,作家运用多义词,即使用同一词汇的不同语义来丰富内容,增加趣致,为目标语的翻译带来了极大困难。目标语中虽然能够寻找到近似语义来翻译原文,但是不能保证能找到同样满足语义一一对应并且是同一词汇的条件,因而也会丧失源语言的风味。

1.2 文化的不可译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生活和理念的共通,所以通过语言的转化可以实现理解的共通。然而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所催生出的配套语言也就有其独特性,存在表述方式上的特点,使得不同文化和语言在交流这些特异点时无法产生一一对应的表述,增加了翻译难度。例如,1.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红楼梦》第21 回)You are the daughter of my father's side,while Baochai's a cousin on my mother's side — you're more related to me than she is[3].(杨宪益译)姑舅姊妹关系亲于两姨姊妹关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而在英语国家对于男方亲属和女方亲属的称呼没有严格意义的区分,也不存在对应的严格表述,因而将此译为英文时,即使找寻到了近似的表述方式,也会造成文化意义的流失。

2 关联理论对不可译的启示

2.1 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寻找最佳关联

何自然(1997)将翻译定义为一种“三元关系”(作者—译者—译文受众)[4]。其中,译者在交际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并承担着作者和自身的第一轮交际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自身和译文受众的第二轮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达者的角色。在交流过程中的三方各自的认知语境不同,使得产生推理也变得不同,因而理解效果也就产生了差异。在第一轮交际过程中,作者和译者对于原文语境的认知不同,作者为了实现语境进行表达,译者结合自身原有的认知体系,从大量假设中根据作者提供的语境刺激,寻求关联,产生了新的认知语境。然而作者力图实现语境的表达和译者寻求关联而获得的语境不尽相同,使得原文语境在表述过程中产生信息缺失或偏移。在第二轮交际过程中,译文受众的认知体系也不等同于译者的认知体系,译者为了实现语境进行表达,译文受众据此表达获得语境刺激,从自身认知体系中提取假设形成关联而获得新的认知语境,其中,译者力图实现语境的表达和译文受众寻求关联而获得的语境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信息中间人的译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译者,应在日常尽力扩充原有认知体系,并为贴近作者原有认知语境做针对性准备,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获取新语境,然后从自身丰富过后的认知语境中提取最匹配假设,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有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最大程度地减少译文受众的推理努力,以达到最佳关联。例如:黛玉忙起身上来见礼。(《红楼梦》第3 回)

Daiyu kowtowed to each of them in return.(霍克斯译)

Daiyu hastily rose to greet these cousins.(杨宪益译)

这里同样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问题。在中国古代,同辈间不需要行磕头礼,晚辈对长辈才行磕头礼。杨宪益对于原作者曹雪芹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因而做出了更符合原文的最佳关联便于西方读者理解。

2.2 翻译是动态的转码过程——灵活处理变通为可译

传统理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是“信、达、雅”,侧重将翻译视为一个静态的结果。然而,与原文信息完全对应一致的翻译是难以企及的,在此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双重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将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既要兼顾意义的传输,又要保持原文的风味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由于交流双方文化的不对等,作为文化承载的语言便也无法产生互相匹配的对应表达,因此使得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成为必然。然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使参与交际的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因此不必追求完全一致的信息对等,实现交流信息的基本对等即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关联翻译理论有别于传统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依据关联理论,翻译是动态的语码转换,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赵彦春)[5]。该理论将效度放在首位,其次是信度,重在传达出的意义而非表达方式本身。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为了确保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面对看似“不可译”的语言表达或带有文化特征的表述时,译者应灵活变通,及时进行语用的调整,以达到实现作者语境,满足读者阅读期望的语境设计要求。例如:对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某些翻译家认为该对联是不可译的,因为该联运用了拆字合字的方法表达意义,在转化成英文的过程中,既要翻译出意义,又要同样运用拆字合字体现语言风味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著名译学家许渊冲先生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述,运用自身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成功地将其变通为可译:A Buddhist can 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be made a house maid[6].这种变通要求译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扎实的掌握,并且对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背景也具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译文对原文的最大趋同。

结语

翻译是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人群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使得交际过程中存在“不可译”领域,但是绝对的不可译是不存在的。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在此过程中,动态地寻求贴合原文的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减少译文受众的认知努力,最大限度地构建认知语境效果以达到交际双方理解的基本一致。译者在面对“不可译”情况时,应灵活应变,如果原文意义和原文风味不能兼顾,那么力争将作者的交流意图动态地移植到译文中实现受众的理解,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

[1]Wilson,D.and S.perber,D..Inference and Implicature,Blackwell,Oxford,1986.

[2]Catf ord,J.C.A.,Linguisti 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田庆芳.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上海翻译,2007,(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6]许渊冲.译诗六论[J].中国翻译,1999,(5).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