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利弊与调适

2015-10-1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辅导辅导员

林 锋

(福建农林大学,福州350002)

随着近几年高校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安全事件不断攀升,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提高了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更突出对心理方面的要求,优先录取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的人员,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新任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 个学时的岗前培训,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力度。

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1]。思想和心理这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物质决定意识[2],高校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都是对当代客观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观反映[3]。心理状态是思想形态的内在基础,思想形态是心理状态的外在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形态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也会受到思想的支配[4]。然而,高校大学生思想指导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理辅导来源于心理各大学派的理论思潮,其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心智成熟的合格社会人。高校辅导员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直接培养人,这就使得其需要同时扮演“思想引领者”和“心理辅导者”。两者不同的培养目标、工作手段使得高校辅导员就容易出现角色转换困难甚至是角色混乱冲突的问题。需警惕“心理问题德育化”“思想心理无关论”等极端化误区[5]。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辅导员担任心理辅导角色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冲突,同一主体,同时把握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角色,这对于辅导员处理思想政治问题、化解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辅导员在思想教育中的优势

1.有效化解,及时转介,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

近几年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在严峻的形势下,突出了心理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时,比如宿舍人际关系敏感、学业压力、考试焦虑等,作为心理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学生情绪,主动找学生谈心,运用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及时化解心理困惑。同时,对于一些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如严重失眠、抑郁症、自杀倾向、反社会型人格等,辅导员担任心理辅导者角色,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敏锐发现问题,科学进行判断,及时转介。心理辅导员在高校心理预防机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善于倾听,感同身受,提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辅导员在思想引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良师为学生们指点迷津,更是益友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这就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在原有的“管理者”“说教者”和“监护人”等角色之外,又需转换工作姿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工作的精细化需要辅导员在其原有角色上又被叠加了“心理辅导”的角色。而在现实情境中,心理辅导采用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等技术,在解决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生活适应等问题上,比起思想教育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和效果。

二、心理辅导员在思想教育中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其中角色间冲突是指个体同时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期望要求的角色所导致的不良心理情绪。思想教育主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学生党团建设、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被纳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学科属性有着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也就不一致。而对于同一事情,两种不同的角色期望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理念分歧: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

思想教育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时事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青春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行这一教育需要把握明确的价值立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一般采用价值灌输等方式来开展工作。而在心理辅导中,强调的是价值中立,无条件接纳。在这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听和共情,而不是急于给予学生建议,避免辅导员个人价值观直接反馈给学生。而作为辅导员,除了教育育人,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能绝对做到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出任何价值判断。所以价值中立这一角色期望可能导致习惯于价值参与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产生角色冲突。同一件事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不同的角色期望,是否保密、是否介入都与问题处理息息相关。

2.手段差异:说教归训与体验感悟

思想教育主要是以说服、灌输的行为方式进行政治引领和道德教化,在信念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对学生提供指导,辅导员基本都是住在学生宿舍,通过走访学生宿舍、进入学生课堂、参与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困难,有效解决问题,并运用奖惩机制,及时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做好各类奖评工作。而心理辅导强调来访者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承担,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力量,重视学生自发地体验感悟,最终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获得心智的成熟。比如针对厌学的学生,思想教育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批评监督、奖惩机制来教育学生控制情绪、承担责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矫正逃课不良行为。心理辅导则依据人本主义学派理念,对于厌学学生先倾听,情感反应,进行积极关注,重视厌学背后的情绪,适时宣泄,释放压力。

三、心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角色冲突使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容易陷入困境,但这并不能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绊脚石,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和冲突。对于高校心理辅导员来说,它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契机。适度的角色冲突会促进心理辅导员不断反思自己,如果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教育,则容易导致无作为,对于政治性和纪律性问题,则有可能矫枉过正,甚至偏离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而如果把学生问题背后的心理困惑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则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角色冲突潜在的正向功能启示我们,应当努力把潜在的危机转化成为发展的契机。拓宽“系于一途”的研究取向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6]。在两者角色相互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点心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试策略。

1.以生为本,整合辅导员角色的目标共性

角色冲突的调适,首先应寻找两者角色之间的共性。辅导员承担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到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这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分割的,应跳出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模式。无论思想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心理辅导的以来访者为中心,都是围绕人这一根本对象,两者的范围都是要解决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问题,寻找共同的客观现实条件基础。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在大学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明确辅导员角色的行为界限

角色冲突的调适,其次应明晰辅导员的任务与职责。明确不同的角色期望,区分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依据对象的差异,问题的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理想信念、三观教育、道德品行、法纪法规等政治、人生大问题上,应坚定不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用社会本位的视角,用中国梦统一理想信念来规范和引领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人格意志、情绪情感等生活适应中,应强调内在需求,重视个人体验,用个人本位的视角,用积极关注和个性化来对待来访者。但有时候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两者是相互交织,同时存在,并不能完全孤立、片面地区分这两者。心理辅导员应恰当地运用心理咨询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3.反思经验,提升辅导员角色的胜任水平

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7]。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学生工作中不断反思,处理学生问题的经验才可以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反思和总结,传统经验被扬弃,新的经验被启发,使高校辅导员道路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在繁且杂的学生工作中,心理辅导员应该慎重对待价值中立原则,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明确价值中立的适用场合。切不可犯教条主义错误。按照角色的不同期望,明确各种角色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角色的相应知识技术和能力修养。心理辅导员虽然没有能够像专职心理咨询师那样,但应当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基本规律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技术,使在工作中真正能够为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6):200—205.

[3]杜彩芹,夏玮.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优化组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28—29.

[4]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51—55.

[5]陈平,张红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思想教育研究,2012,(4):108—111.

[6]张人杰.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12—20.

[7]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33—39.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辅导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