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培育路径
—— 以湖南部分高校调查为例
2015-10-14赵本纲
赵本纲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培育路径
—— 以湖南部分高校调查为例
赵本纲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文化被公认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与经济、政治关系密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某种意义上,其本质就是民族的自觉与民族的自信,彰显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高校具有传承、选择、创新、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能,肩负社会精英人才的培养职责,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契合时代需求的必然。根据当前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分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培育措施,意在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承载与引领中国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学生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培育路径
当今世界,文化被公认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某种意义上,其本质就是民族的自觉与民族的自信,彰显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其本身具有传播文明与文化创新的功能,以大学文化塑造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并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着眼于教育的原动力功能,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高校必须承担起引领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习近平同志同样重视文化建设,从综合国力的高度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北大的“五四”座谈会上期望的那样,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将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2]。
一、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状况,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了湖南省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随机问卷调查样本。其中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3所。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96.00%,有效率100%,问卷有效。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初步构想,目的是了解湖南省内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状况。调查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的认同、外来文化的批判及新时代民族与国家文化、区域文化生命力的自信与发展的自觉践行。“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其抵御外来文化霸权的精神源泉”[3]。从调查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信息化时代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关注不够,分辨能力不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现状堪忧,应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1.高校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不足与自信缺失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海内外无数人士的推崇与喜爱,也是国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美味调料。然而,通过实证,当前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似乎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较大。如表1.1所示,湖南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现状可见一斑。当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29.51%(85人)认为 “博大精深,为之自豪,很喜欢”;38.89%(112人)认为这是“国家的主题,与大学生关系不大,兴趣一般”;14.58%(42人)认为“过于迂腐,不是很了解,兴趣较小”;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49人,占17.02%。不难看出,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吸引力不强。在“中国四大名著书籍,你看过几部”的问题中,42.36%(122人)的回答是1~2部;22.57%(65人)看过3部;没有看过的有66人,占22.92%,而全部看过的最少,只有35人,占12.15%。在问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情况时,仅4.16%(12人)的认为“熟悉《道德经》、《易经》、《老庄》等哲学”,大多数学生只是“略微了解”,占65.28%(188人);30.65%(188人)认为“枯燥无味,看不懂”。在问到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掌握时,113人表示“略知一二,不精通”,占39.24%;掌握一种传统艺术的有80人,占30.90%;掌握一种以上的有50人,占17.36%;“完全不懂”的最少,有36人,占12.50%。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正面临传承与发扬的危机。
表1.1 湖南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现状
2.高校学生对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不足与自信缺失的问题
表1.2 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不足与自信缺失的现状
当代中国文化包括传承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典、国魂,先进文化是动力、引擎。正是有二者的融合,才凝练成今天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决定着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问卷中,“你对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哪里”,有近一半的大学生,43.75%(126人)回答来自课堂教学;31.25%(90人)回答来自书籍;25%(72人)回答不太清楚。可见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浅。在问及“你认为古代经典如《四书》、《五经》等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问题”时,36.81%(105人)的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须加强研究;18.06%(52人)认为只需要专门人员研究,普通民众不需要研究;17.01%(49人)则是态度消极,认为意义不大,不必费力研究;14.93%(43人)的认为应该“让有兴趣的人自由选择,政府不予推崇”;选择“大力宣传,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态度的大学生人数偏少,仅占13.19%(38人)。不难看出大学生对此态度中庸。在“国家层面强调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的选项中,34.37%(99人)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很紧迫”;22.57%(65人)持“无所谓”态度;21.88%(63人)认为“没有必要”;21.68%(61人)则认为“有必要,但不急迫”。针对大学校园的娱乐生活,39.58%(114人)持无所谓态度;30.90%(89人)认为“没有意义”;认为很有意义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85人,占29.52%。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化不自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现实。
3.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湖湘文化生命力信心不足的问题。
表1.3 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湖湘文化生命力自信的现状
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湖湘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同时,湖南高等教育又是湖湘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催促着湖湘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当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明显信心不足,问及“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学习传统艺术吗”,39.93%(115人)“有这想法,但未落实”;27.08%(78人)“以前学过,现在没有兴趣了”;19.8%(57人)有兴趣,正在学;选择“不愿意”的有38人,占13.19%。针对湖湘文化,在“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意指地点的选项中,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知晓是湖南,占54.17%(156人),但仍有45.83%的大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令人惊讶。问及“以下哪些人是湖南历代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代表人物”时,列举了湖湘代表古人屈原、贾谊、李斯、胡宏、胡寅、张栻、朱熹等7人,全部选中的为15.63%(45人),选中6人的为20.14%(58人),选中5人的为37.15%(107人),选中4人的为19.10%(55人),选中3人及以下的为7.99%(23人)。当问及 “以下哪些人是你熟知的湖湘英杰”时,列举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宋教仁、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13位湖湘英杰,选出7人的为24.65%(71人),选出6人的为27.78%(80人),选出5人的为7.64%(22人),选出4人及以下的为2.78%(8人)。可见大学生对湖湘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理想。问及“你认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时,列举了“敢为天下先和进取创新精神、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务实精神、坚贞刻苦的治学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四个主要内容,全部选择的为35.07%(101人),选三项的为30.56%(88人),选两项的最多,为41.32%(119人)。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程度明显不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作为高校文化阵地主体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评判湖湘文化、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此项问题的反馈中,38.54%(111人)认为湖湘文化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并促进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31.25%(90人)认为湖湘文化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发展;30.21%(87人)认为没有什么联系。总体来看,大学生在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认识上偏重于理性,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现出对湖湘文化生命力的不自信(见表1.4)。
表1.4 大学生对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
4.高校学生对外来文化优先选择的盲目认同问题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大量充斥国内, 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问题持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日益频繁。大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这些外来文化。在“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道德体系与西方文化交融的问题”中,不足一半的大学生,43.75%(126人)认为需要“保留中国传统与特色,吸收西文先进文化,避免同化”;24.30%(70人)认为“大力学习西方的开放内容,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22.57%(65人)认为“以学习西方为主,适度保留”。更有甚者,9.38%(27人)持无所谓态度,认为西方文化应该会被中国文化同化。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对“我们不断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及价值理念的看法”调查中,大学生有着较高的觉悟。38.89%(112人)的学生认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大力发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接受中国”;31.60%(91人)的学生观点稍有激进,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蚀, 应该加以抵触, 保护中国文化”;29.51%(85人)具有较好的理性认识,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交融,应该加以鼓励,采用扬弃”。
表1.5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比较
当前大互联时代,高校“90后”大学生已然成为主力,在世界多元文化冲击与交融下, 他们对外来文化的热衷似乎已经超过本土文化(见表1.6)。在“您看过几部国外经典名著选读” 调查中,14.93%(43人) 选择10本以上;23.61%(68人)选择5本左右;绝大多数,57.99%(167人)看过1到2本不等;没有看过的极少,仅10人,占3.47%。针对国内外电影与电视剧,在“您最喜欢看的年度电影和电视剧”问卷中,共计有201人,占69.79%,选择国外大片与电视剧;30.21%(87人)选择国内大片与电视剧,差距明显。在中西方节日选择中,“你喜欢过‘2.14情人节',还是中国的‘七夕';‘圣诞节'还是‘端午节'”? 33.33%(96人)认为“2.14情人节”与“圣诞节”更有气氛;29.17%(84人)认为中国的“七夕”与“端午节”更有文化底蕴;认为“都喜欢,各有千秋”的学生有81人,占28.13;持无所谓态度的占9.37%(27人)。外来文化思潮的广泛深入,充满激情与活力的“90后”高校学生更偏爱外来文化的传播氛围,弱化本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表1.6 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优先选择的比较
二、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足的影响因素剖析
高校具有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其先天独特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影响着整个社会,乃至全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与文明传播。根据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调查,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示出明显的不足。根据调查结果,现从影响的外在与内在两个因素进行剖析。
(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当代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着多种外在因素的侵扰与影响。一是国际信息化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普遍,以“新型互联网”与时代媒体融合为载体的多种传媒逐步取代原有信息传播渠道。大互联时代的WIFI、3G/4G等网络的全覆盖,让大学生可以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随时畅游于网络世界。然而,正是由于当今无处不在的网络虚拟性、平等性、超时空性,在增强大学生自由时间、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西方主导的 “富裕”、“军事实力”、“民主、自由”与“性开放”等网络元素,吸引着习惯于网络娱乐生活的一些大学生,影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信心。二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受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易于导致极个别大学生的衡量标准失范,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所迷惑。当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等价交换原则已经深入高校学生的社会生活。基于就业市场的压力,此时某些大学生社会“诚信度”降低,精神动力遭到削弱,文化安全必然面临考验。三是家庭关系多元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英国:约翰·洛克),家庭关系如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如何,必将影响大学生早期的文化自觉与后期的文化自信。“90后”高校学生的父母一代已经脱离了文盲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学历学识差距较大。与前一辈相比,这一代家庭独生子女多,且婚姻关系不牢固,离婚率较高,重组家庭增加。从家庭关系来看,关系稳定、具有良好道德品行与文化素养的家庭,对子女的传统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积极教育影响深远;关系不稳定、家庭文化氛围不足、知识水平低、道德素质不良的家庭,对子女的传统教化不足,甚至形成心理伤害,必将难以打造子女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四是校园环境复杂化的影响。任何条件下,学校都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无论什么类型与等次。仅从高等教育来看,高校的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三期叠加”经济时代的演进,高校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适应着“新思维”对“新常态”的能动反应,整体环境趋于复杂化。管理上,致力于大学章程的制订与修善,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师资上,缺少优秀、精于传统文化的教师;课程上,未能开设门数足够、内容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两课”教学上,“民族精神”未能内化于心,“进取精神”未能外化于行,甚至少部分教师“宣泄”、“诋毁”中国当前先进文化,使负能量扩散;“非主流文化”传播上,“低级趣味”有抬头趋势,与中国先进文化抗衡,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高校的文化自强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内在因素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4]这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对目标的认识。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生,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含地方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其内在因素直接影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一是心智不成熟,理想信念偏模糊。当前“90后”大学生成高校的主流,其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早熟又不成熟,过于依赖家庭又不想受家庭的束缚,思想矛盾。正是由于这一青春期的特殊生理与心理特征,当前一些大学生更倾向于具有强烈视觉刺激作用的非主流文化,对传统形式、新鲜感不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缺少兴趣,理想信念较模糊等文化方面。二是贪图安逸,急功近利。信息化时代,科技技术手段千变万化,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往往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生活、学习,甚至连手机短信都被微信语音代替,“宅男宅女”人群巨大,越来越习惯于生活的安逸。对于未能适时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为烦感,无法静心参阅。同时,为了适应社会改革的深入,很多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以理科为主,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还有不少大学生主攻“托福”、“雅思”,选择大学毕业后出国,无形中削弱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自信力。三是学习不够刻苦,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放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先进文化都有正确的态度。但究其根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文史哲学习不够认真,未能真正读懂、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更多地停留在“中国文化导致中国保守”这样一种表象,自贬了中国文化。特别是“90后”大学生,更容易接近西方文化 (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出境),盲目效仿西方文化。四是情感体验不深刻,社会实践收效差。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外在展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成来看,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谈阔论、学而不力行,没有从现实政治、经济、生产活动出发,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关联不大,情感体验不深刻,收效甚微。较多大学生埋头于“数理化”等理工科,缺少“修身功业、经世致用、契约法治、科学理性”等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社团活动,造成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地气”不足,难以茁壮成长。
三、高校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会”期间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5]。正如香港《文汇报》评价习近平“五四”访问北大师生时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青年自信则国强。因此,探讨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中华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以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影响30年为基数,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30年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首要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育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性地汲取外来文化,积极拓展先进文化,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创生力。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结合时代特征树立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教育观。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集体、个人的三个维度,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利与义、虚拟与现实、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教育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鉴别优劣文化;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巩固大学生的“三观”;通过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注入,承载和引领民族文化;通过荣辱观教育,坚守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底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高校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汪洋中,要强化主流文化意识,打造“中国精神”,培养青年阳光、积极、健康、向上心态的同时,认知文化价值,遵从文化规律,担当文化责任,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与引领。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治理环境
高校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追求与信念,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核心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治理环境,就是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建设,整治不良文化的“网上”、“网下”传播途径,弘扬、创新先进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逐步发展为文化自觉践行。正如郑永廷教授针对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的现状时强调,高校具有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高雅与粗野之别,高校教育必须面向这些文化和环境内容进行选择”[6]。首先,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积极大胆地采用中国元素,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高校是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想场所,要更多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风格、文化流派、技艺流派、历史人物品格、“齐治平”的家国天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中,让大学生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把握时代精神,注重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养成。高校要直面信息化时代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即时整合时代内容与书本内容,结合实际形成切实有效的教育内容。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要体现当代中国“革命精神”、“雷锋精神”、“自卫反击、抗美援朝精神”、“抗洪、救震精神”等时代精神,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强化时代精神,用先进文化、优秀文化铸塑大学生的人格。再次,高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肃清不良文化的影响,弘扬正能量。网络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形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高校要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网络文化治理,尤其是高校的网络中心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平台,对网络新型媒体的使用加强管理。对于大学生喜爱的“线上”QQ、微信、陌陌等聊天交友群、论坛、社区实行申报备案制,紧抓主渠道,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三)注重文化鉴别与反思能力培养
高校既担负文化传承,又担负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的职能。当今文化传播模式呈立体、互动、多维、多向型发展,高校必须自觉融入世界文化之林,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挖掘多元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注重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与反思能力培养,完成高校的文化使命。首先,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先进文化的理性鉴别能力。在多元文化冲突中,高校应更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的理性鉴别、批判、吸收,有利于对当代先进文化的融汇贯通、认同创新。高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觉理性地甄别和选择外来优秀文化。外来文化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敢于挑战权威、科技创新、商品经济的经营管理、尊重知识人才、尊重历史、法治契约精神等积极文化因素,要培养大学生认知、认同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校通过建立文化互动平台,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现代文化的走势,从民族发展判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适应华夏民族的发展,从而坚持文化自主,抵御文化霸权。其次,高校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反思传统文化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启迪、规范着几千年民族的发展,并造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今天的高校深知传统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文化底蕴是大学的土壤,呼唤文化自觉、引领文化是大学的内在文化使命。然而,针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之“长”、克传统文化之“短”,需要青年大学生心怀敬畏之心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人文价值。青年大学生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有生力量,他们本身睿智轻狂,理性躁动,必须经过不断文化反思,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国际文化竞争力不相称的理解,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把握文化规律、坚定文化信心。
(四)加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社会实践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7]。也就是说,文化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延续、发展,高校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青年一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导向主体。高校学生以丰富的文化实践造就了高校文化,反之卓越的高校文化又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涵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首先,从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来看,更倾向于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吸取精华、博采众长。根据上文所及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是颇感兴趣,积极进取、令人欣慰。29.52%(85人)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强强联合的团结协作;23.96%(69人)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树立青年学生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目标;27.08%(78人)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提高文化传承的科学理性;19.44%(56人)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实现法治建设的契约原则与法治精神。不难看出,社会实践内容更具教育性与感染力,兼具更多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力开展校外文化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培养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其次,从高校为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来看,更倾向于推进文化创新与繁荣、应对冲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通过科研活动、生产知识、创新文化、引领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成果转化,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与文明素质,提升中华文化的发展信心;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鼓励“文化”寻根、文化创新,开掘文化生命力,培养大学生“一等品格”,造就文化创造能力,实现文化增殖;通过社会服务、继承创新,重塑大学文化,在满足社会文化变化需求之时,有意识地以自身的知识创新、文化发展能力引领文化思潮。把文化运用于社会服务,不仅能够找准伟大民族文化复兴的基本路向,还能在引导、讲解、探究、运用文化的过程中破除文化弱势、自卑心理,达到他人与自我对文化的自省、创建,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自觉运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信心。
综上,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都需要文化上的创新与启蒙激荡和引领,这理应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自身发展与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这一精英群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鼎力支持,从中国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国“个性”、现代“文化人”的塑造三个层面唤起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担当,砥砺笃行,开创中国文化生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6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62.
[3]黄秋生,薜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VOL4:247.
[5]邹广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M].人民论坛,2014(08).
[6]郑永廷.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12(01).
[7]李铁青.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及现实基础[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育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研究》(XJK013CGD1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