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蟳埔女服饰文化活态传承

2015-10-14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泉州362046

西部皮革 2015年19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闽南泉州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泉州362046)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泉州362046)

蟳埔女不仅以贤惠和勤劳闻名遐迩,更以其独具风采的服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鲜艳的“簪花围”、夺目的“丁香坠”、舒适的“大裾衫”、便利的“宽筒裤”都是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遵循着自身的审美法则,做到了“美用结合”的一体化设计。这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的服饰,也是一种脱颖而出的最朴实的民间艺术。对蟳埔女服饰的符号学理论研究,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唤醒人们对这一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并将其与现代时尚创新设计相结合,使中华民族艺术融入时代,发扬光大。

蟳埔女;服饰;符号学;传承保护;创新设计

蟳埔女服饰及惠安女服饰是泉州地区闻名全国的“非遗”项目,与湄洲湾渔家女服饰并称全国三大“渔家女服饰”。本研究针对泉州湾著名的蟳埔女服饰展开探讨。这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活版城市文化标本已成为泉州的文化记忆以及独特的发展标识。然而目前据调查,在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35岁以下的本地渔家女已经几乎不穿着传统服饰,渔家女服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然而在闽南本土服饰创意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对于闽南本土文化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发掘与对接这一课题的系统、深入研究却几乎是少人涉足的,其表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渔家女服饰文化“非遗”财产及其相关文化内涵了解甚少,两大渔家女服饰文化后继乏人,传承形式局限于民族性服饰穿着方面,面临失传危险;二是活态传承不足,两大渔家女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大多数分散进行,保护行为只局限于宣传和商演层面;三是对两大渔家女服饰文化的社会价值认识不深,创意产业开发不力,没有建立健全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1 挖掘蟳埔女服饰各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精髓

蟳埔女服饰文化的形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原住民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相融合,形成了无比另类的风格。埔女头饰中固发的梳子、金钗、银针、金簪还有“象牙筷”都是我国古代发饰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之物。“簪”,《辞海》里的解释: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女人早在新时期时代就用簪来固定发髻,使之不散。殷商时期,骨簪普遍出现,就有了“骨针安发”之说。秦汉时期发簪已多以金玉制作了。唐宋时期发簪以各种材质珠宝做装饰,而且各种造型簪插满头。清代发簪无论工艺和造型装饰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埔阿姨头饰上的“象牙笄”或“骨簪”的传统能保留到现在,也算是全国独有的“活化石”了。埔女头饰插梳装饰还沿袭了我国古代梳饰的习俗,以梳为饰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唐代,在唐文化博大兼容的背景下,梳饰由一把发展到几十把。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为证:“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可见当时以梳为尚。宋代妇女头饰中梳饰数量比唐代要少,但梳的体积却越来越大,有时长达一尺以上,到了南宋,当时的临安,不仅有现成的冠梳出兽,还有以“接梳儿、染红绿牙梳”的民间艺人,元代以后插梳的风气渐渐减弱。

簪花习俗,在魏晋时期,发髻插花已成为人们一种日常装饰,西汉陆贾《南越行记》对当时女子喜戴茉莉花的记载: “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积异矣。彼之女子以丝带穿花心、以为首饰。”唐代更是盛行簪花习俗,唐代妇女常以牡丹、石榴、蔷薇、梅花、杏花等插于发髻上,唐朝诗人杜牧《杏园》就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簪花盛行的记录,可见当时簪花习俗之倡,宋代宫廷更是重视簪花、赐花,皇帝赐花按官位的等级赐不同的花,可见花也有因人而贵。簪花在民间更是蔚然成风,人们买花、簪花、以花会友。

唐宋至元初,住居泉州的广大阿拉伯、波斯商人、伊斯兰教徒等对泉州海交外贸的发展,促进中阿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作出重大的贡献。泉州刺桐港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走向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历史上埔女所戴鲜花,来自附近云麓村,该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卉系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不仅让埔女四季飘香,同时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蟳埔村的老妇人还习惯在头上包扎着阿拉伯式的“番巾”,鲜花和头巾数百年来成了埔女头饰的时尚,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伊斯兰遗风。

2 对蟳埔女服饰文化设计元素的发掘与对接

蟳埔女服饰有着独天独厚“海丝”背景,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特征,在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积极参与中国——东盟非物质遗产传承活动,通过非遗项目合作共同探讨非遗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利用外资渠道打造蟳埔特色旅游,创建蟳埔女服饰的特色民族品牌,通过新媒体数字化推广,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无疑给有着“海丝”渊源的“非遗”蟳埔女习俗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图1 蟳埔女缀做衫形态及大脚裤

3 闽南地域渔女创意产品设计现状的分析

以蟳埔女服饰为例,当前的设计主要以平实衣着和演出服为主。并没注册自己的品牌和研发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目前,笔者经过带领学生团队考察,试图改变现有的创意产品现状,设计开发一系列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蟳埔标志性产品,例如:根据闽南传统风狮爷元素设计旅游纪念鞋款(图2),根据蟳埔考察,蟳埔元素运用到流行女装服饰进行原创设计(图3)。

图2 渔女文化鞋设计案例(作者黄瑶)

4 促进闽南渔女服饰设计符号体系的建立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时尚设计就是将时尚元素融入设计生活中。传统服饰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延续千百年的蟳埔女传统服饰在现代都市中面临着逐渐弱化的危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蟳埔女传统穿戴习俗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已逐渐消失,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如何让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现生机,在“危”中寻找“机”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非遗”的蟳埔女服饰文化,我们不仅要“馆藏”,更要创意转化与时尚接轨,通过时尚设计激活传统文化。福建是服装大省,尤其是晋江、石狮的男装和童装品牌在全国服装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独天独厚服装行业技术和背景,是我们打造海洋文化为背景的民族服饰品牌与开发蟳埔女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强有力支撑。“非遗”服饰文化与时尚设计结合,传统文化与创意经济结合,譬如,福建“柒牌”男装推出的中华立领,才子男装的梅花演绎,都是身边打造传统服饰文化的典范。借助时尚设计之手,我们可以把蟳埔女服饰错落有致的拼接特点、落档宽腿的传统服饰元素,巧妙转化为时装的设计元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蟳埔服饰以花为美,我们还可以推出花卉元素的设计,中国的花卉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有着不同的吉祥之意。近几年来代表中国花卉寓意的设计元素一直受到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关注青睐,每年国际时装周上东方元素层出不穷,如John Galliano中国风的水墨元素,Valentino的青花瓷中国风图案等,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开始重视中国这一潜在的消费市场,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东方文化已成为了时尚界的时尚主题。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现代设计不断的灵感源泉,通过现代设计激活优秀的传统文化。

图3 现代渔女服饰设计案例(作者周利群)

5 推动闽南本土服饰创意产业的应用对策

服饰是民俗文化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活态记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活态”的传承,包括生活方式、信仰、民俗活动等“活态”存续的空间。

开发海滨生态旅游,回归自然和走向海洋是时尚旅游的发展趋势,海滨自然景观区别不大,我们需要的是特色文化旅游,特别是通过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整合,以轻松休闲、体验参与与互动的形式,丰富和扩大传统文化在创意旅游中的内涵,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蟳埔村位于海丝之路的起点,目前已被列为民俗文化村进行规划。蟳埔女服饰文化是蟳埔民俗文化村的品牌资源。当前,应该以蟳埔女服饰作为民俗村的文化创意LOGO推向市场,打造海洋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民俗旅游,通过蟳埔女服饰唤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

服饰文化旅游是“非遗”蟳埔女服饰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点来探讨对服饰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第一,通过典藏陈列方式来保护性传承,建立传统服饰陈列馆,蟳埔女服饰作为承载千百年来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第二,通过服饰穿戴打造体验式创意旅游,体验蟳埔女海洋生产习俗,体验蟳埔女装扮习俗,游客穿着蟳埔女服装,和蟳埔女一起切身体验海上劳作、撬海蛎等独特生活方式;

第三,举办各种传统的节事活动,节日盛装的需求促进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游客可以积极参与蟳埔村各种民俗娱乐活动,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休闲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

第四,开发相关服饰旅游产品,除服饰产品外还可以开发蟳埔女题材首饰、包袋、画册,挂历、挂件、纪念币等纪念品;

第五,打造以花为主题旅游活动或主题乐园,蟳埔女以花为美、以花为荣、以花为礼的习俗,一直广为流传,节日喜事都有送花的习俗,特别是蟳埔女婚俗中订婚、结婚都要准备上千鲜花向亲友分送,鲜花被誉为美好幸福的象征,让游客淌漾在花的海洋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有专门的政府或民间组织从事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宣传,借鉴少数民族地区的做法,配合旅游产业的发展,组建传统服饰基地、建设民俗文化村,保持传统的民风民俗,广泛传扬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要从娃娃抓起,教育并培养孩子引以为傲的民俗文化情结,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加大力度引导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传统文化不会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导致变味或消失。

[1]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09.

[2]林华东.肇端于汉,多元层叠——关于闽南文化的形成问题[C].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泉州,2012-11.

[3]黄坚.生命在于运动——浅谈休闲运动鞋的设计[J].设计艺术,2004,05.

[4]徐晓望.福建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6]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90.

[7]陈祖武、汪学群.中国文化通志·历史文化沿革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8]赵晓丹.闽派鞋服企业加快探索品牌国际化脚步[J].福建轻纺,2012,04.

[9]萧寒.地缘性格影响下的品牌命运[J].中国制衣,2013,03.

[10]许维泽.创新文化产业创优发展模式实现石狮品牌城市新跨越[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05.

泉州蟳埔女服饰文化活态传承

李静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闽南本土文化与服饰创意产业融合机制”JAS14039,泉州市社科联青年项目“泉州渔女服饰文化传承”2014E26项目基金资助

李静(1981-),女,山东潍坊人,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现任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鞋类教师。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闽南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