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军工企业的强国之梦
——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公司150年发展纪略

2015-10-14李国宝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品军品晨光

□ 李国宝

百年军工企业的强国之梦
——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公司150年发展纪略

□ 李国宝

150年前,在古城南京,清政府“选址圈地、收买民基”建造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国防所需的洋枪洋炮,掀开了中国民族军工建设的第一页;15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洋炮局”,跨越三个世纪、历经150年,成为研制生产现代航天高新技术产品的大型军工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公司。150年来,她以饱蘸着历史浓墨之笔,将中国从屈辱中崛起、自己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程绘成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无声地讲述着百年军工的强国之梦。

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崛起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时局的变化,一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热潮兴起。1865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两江总督李鸿章奉行“国当自强”的理念,为“强固国力、壮兵利器”,将苏州的洋炮局迁至南京,建造了机器正厂、左厂、右厂和炎铜厂等数十间厂房,创办了中国近代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建局初期,李鸿章聘请了德国人马格里担任技术指导,帮助制造武器,曾先后制造了火炮、炮车、炮弹、开花炮弹、洋枪、水雷、仿管退炮、仿美白朗宁手枪、仿德手提机关枪、仿法轻机关枪等武器。1884 年6月,中法战争爆发。金陵机器制造局为我国最先制造克鲁森式口径37毫米两磅后装线膛架退炮和美式加提林轮回机关枪。这一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的各种军火声名远扬东南各省。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的后膛抬枪显示了威力,受到使用防营的赞赏。局中工匠唐坤明设计制造出一种威力较大的新式快炮,其杀伤力很强,送到吴淞炮台等沿海地区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唐坤明因此被称为“心灵手巧,胜过洋匠”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陵机器制造局逐年扩建,规模进一步扩充,到1899年已拥有各种机器设备近千台,工匠1700多人,可制造20余种军用产品。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亲临工厂视察了新式机关枪的生产。北阀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到局视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陵机器制造局已更名金陵兵工厂并西迁重庆成立第21兵工厂。厂长李承干邀请郭沫若为兵工厂创作厂歌,郭沫若欣然作词,并请《游击队之歌》的作者贺绿汀谱曲。这首老歌已成为晨光集团公司的“厂歌”。

日本投降后,工厂回迁南京。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败局已定,将工厂的机器设备迁往台湾高雄。1949年南京解放后,第二野战军接管工厂,更厂名为华东军械总厂。1952年,与从老根据地迁来的华东军械总厂合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迫击炮研制生产基地。从此,在晨光的历史脉络中开始融入了八路军太行老兵工的“军工之魂”。这期间,工厂先后生产并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迫击炮,1965年1月,迫击炮生产线西迁重庆,原工厂则专门从事航天型号产品地面加注设备的研制生产,由此结束了制造常规武器的历史。

军民融合式企业初步形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该厂按照“军民结合”的要求,将航天地面加注运输车和金属软管技术应用于民用产业,生产出首批民用专用汽车和金属软管,从此,军民融合发展与工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秉承“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思想,以民用专用汽车和金属软管为牵引,大踏步地迈开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步伐,派生出该厂的车类、管类、金属艺术制像、压力容器和煤巷掘进机等五大类民品系列。随后在全国军工企业中率先实行“军转民”战略变革,提出“利用军工产品技术,以服务于国家能源和交通建设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民用装备制造业产品,走‘军转民’和‘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使工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发展民用产品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民用产品开发生产。在军品加注车生产线的基础上,调整形成改装车生产线;在原有军品软管生产线的基础上,分别从德国和美国引进金属波纹管成型生产线;从美国引进生产波纹管补偿器的关键设备,组建了补偿器生产线;依靠自身力量,组建了掘进机生产线和金属艺术制像生产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率先实行了“军转民”战略变革,工厂的民用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这仅仅是实行“军转民”战略变革的第一步。工厂从开发民用产品之初就融入了市场机制,于1986年组建了“晨光销售公司”,第一批抽调在职中层领导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80余名,在全国各地组建了25个销售分部,率先在全国军工企业中建立了自己的民品销售队伍和营销网络,标志着工厂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战略转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七五”末的1990年,工厂民品产值达到1.5亿元,占全部产品产值的74%;民品利润达到0.3亿元,占全部利润的84%。一个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企业初步形成。

为战略格局的形成夯实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晨光集团在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国防建设任务的同时,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各项机制来促进民品规模的快速增长。其间实现的“三个转变”,为晨光集团公司“三强鼎立,军品、民品、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2008年,晨光集团公司已由原来纯粹的军品生产单位,发展成军品、民品、服务业“三强鼎立、共同发展”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企业,形成了“航天晨光、晨光投资公司”两个资本运作平台;“以航天产品为形象的军品研制生产,以航天高科技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以1865为品牌的现代服务业”三个基地和“江宁车业园、江宁管业园、溧水重型设备制造园、上海浦东管业园、北京大兴厢式车业园以及X个待发展产业园区”的“五+X”民品产业园区的晨光产业新格局。2008年与1978年相比,晨光集团公司主营收入增长了185.4倍,利润总额增长30.9倍,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了57.1倍。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晨光集团公司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调整。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有关要求,为保证晨光集团公司旗下南京晨光投资有限公司和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对这两家公司的管理层级进行了调整,使这两家公司的控股方发生了变更,晨光集团公司又站在二次创业新的起跑线上。

面对体制结构的这一重大调整,晨光集团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外部形势,适时提出了“以军用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民用产业和高科技服务业”的“一体两翼”新战略思想。公司认为,晨光就是要以军用产业为基业和主体,在发展军用产业、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以军用产业带动和引领民用产业、高科技服务业,以民用产业和高科技服务业支持和推动军用产业,最终达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品军品晨光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晨光
晨光与小鹿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从全球军工百强看世界军品生产发展态势
浅析国有科研企业的民品国际化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