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人参之乡的蜕变
2015-10-13王元元
王元元
2012年9月1日,中国人参产业高峰论坛在长白山脚下的“人参之乡”吉林省抚松县举行。图为参会代表在参观人参制品
9月初,长白山区早已褪去夏季的炎热。数万平方米的万良人参市场内人头攒动,来自全球各地的经销商正聚集在此进行长达数月的人参交易。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2014年的交易额已达到171亿元,预计2015年将会有所突破。
与此同时,万良人参市场所在的小城——抚松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人参节”。这个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麓、人口不足30万的小县城不出意外地将会成为人参行业的焦点。
这对抚松人来说早已成为习惯。在这里,外地人可以看到和人参相关的一切新鲜事:全国唯一一个人参电视频道、酒店里全套的人参洗漱用品、饭馆里的特色菜肴——拔丝人参。
用当地人的话说,这座小城注定与人参有缘。
四百年种植史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抚松林地面积占到全县面积的90%、年降水量800毫米,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人参的种植与生长。根据当地的考证,抚松的人参种植历史有450余年。
明清时期,抚松曾是全国人参采挖的重点区域,年采挖量最高曾达到十万余斤。此后,随着野山参被挖掘一空,人们开始在山上种植人参。清同治年间,该县的人参种植户就达400余,小有规模。
1953年,抚松的人参经营户达到1977户,占到全县农户的32.5%。当时,在计划经济下,全县的人参种植均由国有参厂负责,种植规模基本稳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平。到上世纪80年代初,抚松全县相继建成了18个国有参厂,每个乡镇均有一个参厂。
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侯玉兵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得益于一系列助推政策,抚松的人参种植在上世纪80年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到1985年末,抚松全县的人参种植面积达到433万平方米,人参产量达到110万公斤,总产值达4626万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
与此同时,抚松还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培育出了名叫“大马牙”的新人参品种。这种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在全县范围内种植,还推广到临近的人参种植区。
不过,在侯玉兵看来,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改革了人参移栽(轮作)制度,采用“二三”制和“三三”制。这一种植制度后来成为人参种植的标准制度,在全国多地使用。
意外的金牌
上世纪80年代,抚松县曾派出专门的销售人员到珠三角地区开拓人参市场。当时韩国人参品牌“正官庄”已经由香港进入内地市场,备受欢迎。
“一个外国品牌在中国那么受欢迎,很令人吃惊。”侯玉兵说,正是在这种刺激下,抚松开始思考打造自己的人参品牌。
这个在如今看来极具战略眼光的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更高层级的重视。至少在20年后,包括吉林在内的中国人参产地才意识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而此时已比韩国晚了近百年。
1987年,抚松着力打造的人参品牌——长白山红参首次参加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尤里卡发明奖就获得了金牌,这是中国人参史上的第一块世界金牌,也是中国人参第一次获得国际认可。
这次意外获奖让长白山人参一时名声大噪,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此后,抚松人参远销至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出口量大增。也是在这一年,抚松举办了首届人参节,希望借助人参文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1988年的第二届人参节期间,抚松开始将目光转向人参交易,举办了人参土特产品交易会,当年的交易额就高达2.3亿元,轰动一时。
目前,人参节已成功举办了28届,仅2011年的产业投资额就达50亿元人民币。
不过,仅仅借助人参节并不能满足人参市场的买卖需求。于是,1989年,抚松在远离县城的交通要道万良建立了人参交易市场。而今,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2014年,人参交易量达到2.6万吨,年交易额达到171亿元。
这里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参集散地,也成为全球人参价格的“晴雨表”。
2014年,抚松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万良人参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大力推动人参线上交易,目前全县已有80%的参户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打破林地限制
1995年,抚松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正当抚松人为自己的又一荣誉称号欢欣鼓舞时,却没想到危机正随之而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抚松的人参种植面积达到顶峰,年产量突破200万公斤,过剩现象日益严重。人参开始滞销,价格下跌严重,参农怨声载道。
侯玉兵告诉本刊记者,当地政府没想到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滞销危机。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的政府官员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他们手足无措。
“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抚松当地一位官员说,政府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到处给人参找销路,一些人跑到江浙等地找买家,“但作用不大,毕竟市场需求就那么大。”
此后十多年间,抚松的人参市场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参农被迫转行,人参种植业遭受巨大打击。
在经过惨烈的洗牌后,抚松县政府开始调整政策,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人参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上。“越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越是要保证人参的质量,这样才能走得长远。”侯玉兵说。
2007年末,抚松的人参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这被看作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以前的杂乱无章到现在的规范化、标准化,迈开了一大步。”侯玉兵说。
2008年,抚松的有机人参和西洋参又通过了环保部的GAP认证。
目前人参的GAP规范种植技术已在全县范围内普及。
不过,对于抚松来说,更大的问题也迎面而来。
过去几十年,抚松的参地开发面积不断创下新高,可开垦林地面积逐年减少。于是,2011年后,抚松开始大力发展非林地人参种植,此后3年该县累计建成非林地标准化人参种植基地1439.9亩。为鼓励参农发展非林地种植,抚松每亩补贴6000元,3年累计实施专项补贴近1000万元。目前抚松的非林地人参种植面积已达到6100余亩,占参地总面积的30%左右。
吉林省抚松县一处人参种植实验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人参种植化学农药减量实验
谋求转型突围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场危机后,抚松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转型,“只有往产业上游走才有希望,要让人参从原料变成产品。”张君义说。
2006年,抚松建立了人参产业园区。3年后,包括修正药业、北京首投在内的3个超亿元人参产业项目落户抚松人参产业园,到2010年园区已入驻企业18户,实现产值22亿元。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把基础种植业和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侯玉兵说。
2010年开始,人参价格一改过去十多年的低迷状态,反弹到几十元一斤,且一路攀升至上百元每斤。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抚松2010年的人参总产值达到22亿元,年增长率达50%。
2011年,抚松出台《人参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人参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质量型升级,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升级。
此后,抚松趁热打铁引来了一大批企业入驻。目前,广州太安堂集团10亿元中药材深加工项目、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25万盒人参固体饮料开发项目、森工集团5000万元人参及精深产品加工厂项目都已在稳步推进中,预计将在2015年底投产。
截至2014年末,抚松共有各类人参加工企业1844家,实现加工产值84亿元。如今,产自抚松的人参滴丸、人参糖、人参咖啡、人参化妆品、人参酒等产品都已推向市场,抚松更是形成了饮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及食品等五大系列的300余种人参深加工产品。
“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让抚松的人参能够就地转化,变成产品卖到全国。”侯玉兵说,抚松目前已经实现了从人参种植基地到人参产业基地的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越。”
2014年,抚松人参留存面积占到吉林的四分之一、人参产量占吉林的近40%;人参产值达到110亿元,这一数字离《人参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定的125亿元产值目标仅差一步。
“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实现这个目标。”侯玉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