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西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调查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

2015-10-13黔东南州委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邹增文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城镇

黔东南州委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 邹增文

关于推进西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调查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

黔东南州委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邹增文

摘要: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由过去片面注重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品位为中心,使城镇成为具有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4-01

一、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准确把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布局的城镇化。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城镇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体现区域文化禀赋,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二、黔东南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自1956年建州以来,黔东南城镇化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归纳起来大体呈现出基本停滞、平缓发展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基本停滞阶段(1956-1977):城镇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仅由1956年的7.1%发展到1977年的7.8%,年均增长仅0.06%,不足0.1个百分点;平缓发展阶段(1978-2000):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8.2%提高到2000年的16.35%(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46个百点);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35%提高到2010年的26.39%。“十二五”以来,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26.39%提高到33%,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来,黔东南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新形势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区域布局不够科学。黔东南县多县小、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布局不科学,在发展上各自为阵,城市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市区人口仅为30万人,仍处在小城市层面。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上北部县好于南部县,中部县好于接边县;县城周边乡镇好于边远地区乡镇,平坦地带乡镇好于两山腹地乡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县多县小,资源不够集中,园区多而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产城互动能力弱,缺乏大城市带动,城市内需不足。四是制约瓶颈难突破。城镇化建设面临用地和资金两大瓶颈问题突出,破解难题困难重重。五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速度,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严重滞后,城镇脏、乱、差现象和拥、堵、闹的问题较突出。

三、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黔东南实际,坚持“五个统筹”,探索“五个结合”,深化“五项改革”,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一是坚持“五个统筹”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加大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彻底消除进城农民工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任何一个地区、城镇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与本地区的中小城镇、周边市州的城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会有联系,在规划中,必须将自身置于更大区域的农业、工业以及产业环境中加以统筹看待。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支持。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做好城市水源的保障和保护、地质灾害防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需要统筹考虑。坚持统筹对外开放发展,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对城市进行规划。二是探索“五个结合”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探索与历史文化彰显的结合,探索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探索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探索与交通体系建设的结合,增强城镇的发展动力。三是深化“五项改革”配套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人口网城市聚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PPP等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通过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1]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黔东南州统计局。

作者简介:邹增文(1986.9-),男,侗族,贵州黎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城镇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补妆
文化边城镇远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