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把握理想、信念、信仰三者的内涵

2015-10-13云南财经大学刘泉葆刘瑞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念信仰理想

云南财经大学 刘泉葆 刘瑞

正确把握理想、信念、信仰三者的内涵

云南财经大学刘泉葆刘瑞

摘要: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坚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重要保障,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力源泉。正确把握理想、信念、信仰三者的内涵,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仰;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1-01

一、“理想”的内涵

“理想”最早源于希腊语的“ideal”一词,表示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愿望与幻想。在中国古代,孔子曰“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此句当中的“志”即为理想,表示志向。《辞海》对理想的解释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2]。今天,从一般意义上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依据的、合理的想象或期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因而可以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3]。即可以理解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行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是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

理想是“善”的种子,是主体对未来美好目标的追求,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不同于幻想,理想存在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基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理想同样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努力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因而也是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

二、“信念”的内涵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4]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把自我确信的某种思想付诸行动,就形成了信念。认识是信念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就没有相信的对象,也就不会有信念。情感是信念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情感是愿意相信某一对象的主体意愿,没有主观愿望信念便无从谈起。而意志是信念的另一重要要素,意志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践行的过程,是信念的保证。所以信念是一个由认识、情感和意志多种要素符合而成的统一体。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过程。从字面意义来看,信念由“信”和“念”共同组成。“信”是由相信到信心,再到信任,在信心、信任的基础上再形成信念。“念”字包含的是对事物的执着之心,由“信”进而形成“念”。它是以真理的确认、价值的认同、坚信有美好未来为基础的。

三、“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人们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观念。”[5]信仰是高级的信念,是信念的强化和升级,因此不是任何信念都可以成为信仰。信仰的力量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信念可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从字面理解来看信仰,信仰的“仰”字体现的是整体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而信念则体现的是一种意念。“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6]信仰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人的本质体现在其社会历史性、不确定性和有限性,正如弗洛姆所说:“正因为认识不确定的、不完善的、无终极的,所以追求确定、完善、永恒,追求理想、目标、超越成了人的一种‘独特的人类特性’”[7]。正因为人类的这些特性,更加推动了信仰的产生,人们在探索未来世界的浩瀚长河中或许永远没有尽知万事万物的可能,只要是有未知存在,人们就会有希望和恐惧,人类就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填平内心对无知的恐惧。不论人们信仰的是什么,信仰都是人的精神中枢,控制着人的所有行为和动力。因此,信仰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四、信念、信仰、理想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信念、信仰、理想属于价值观念,是人的精神形式,是人社会存在的思想表现。信念、信仰、理想三者内涵有其交叉之处,信念是信仰的基础,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与信念,理想是信念的基础。信仰与信念不同,信仰是更深层次的信念,信仰有更高的执着程度,信仰比信念更为深沉、执着、持久。从根本上说,信仰的产生与理想、信念不同,并不是基于对于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而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社会发展状态的把握。人生可以信仰鬼神、金钱、权力、超自然力量、也可以信仰道德、美好与爱。因此信仰有科学愚昧、先进落后之分。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精神支撑,同样信仰的偏差,则会导致人们方向性的错误。信仰与信念具有一致性,有时人们说信念,就是指信仰。如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是指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那么,社会主义中国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我们所谈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理想指的是一个合理的预期,它不同于空想与幻想,就两项而言,它通过一定的努力,在条件齐备之时是可以实现的。信念与理想一般是相伴而生的,它是坚定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主观判断,其主观色彩更加浓郁,如果把理想比作方向目标的化,那么信念就是动力源泉。信仰本是一个宗教概念,它可能是无条件的盲目意识,也可能是基于理性认识的信服、向往、敬仰与践行,而在社会主义无神论国家中国,我们一般用信仰指代后者。信仰是对某一事物认同的最高级,是充分体现理想与信念的综合体。以前,人们喜欢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是今天,“共产主义信仰”的提法随处可见,这体现的就是人们对理想信念与信仰关系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帆编著.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4).

[4]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5]王玉樑.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J].东岳论从,2001(7).

[6]张艳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的理想信念生成依据研究[J].,2008 (6)

[7]朱喜坤.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与地位[J].理论学刊,2006(12).

第一作者:刘泉葆,(1990.5-),女,汉族,黑龙江省鸡西人,现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作者:刘瑞,(1984.7-),女,汉族,河南省信阳人,现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哲学与伦理研究所,从事伦理学研究。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信念信仰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为了信念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发光的信念
信仰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