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赋看张衡的人生智慧
2015-10-13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郭丽娜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郭丽娜
从赋看张衡的人生智慧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郭丽娜
摘要:张衡是东汉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罕见的“通才”。本文着眼于张衡的赋作,探寻并学习其处世治学的人生智慧。纵观其赋文所体现的人生,如同造铸一把宝剑的过程,在不断磨砺中修成锋芒。
关键词:张衡;赋;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0-01
赋的起源与诗密切相关,其中一种言赋借助于诗而兴起。春秋时期各国盟会之际,或者是大夫、使臣出使他国进行政治外交时,往往赋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赋也有诗的言志功能,并且它的铺排特征使其比诗铺写得更开。正如刘勰所说:“遂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赋的铺排特征,一方面扩大描写物象,另一方面借所写物象抒怀,使它具有散文化的诗之特点。基于此,笔者想从张衡的赋作中找寻其各时期的心态轨迹,进而探索其人生智慧,学习其处世之道。
一、淬火炼铁--蓄志学问
张衡是生活在东汉前期到中期的一位文理兼综的通才。他不仅在科学的领域内颇有造术,而且在诗赋的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张衡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与他早期的读书求学积淀是分不开的。《二京赋》、《温泉赋》、《定情赋》、《扇赋》就是在其而立之年以前写成,特别是《二京赋》“精思附会,十年乃成。”虽是效仿班固《两都赋》之作,但较之更切实说理,规讽议论成分更多。如西京之事,张衡从西汉定都长安的历史原因、地利、天时开始叙述,并依次铺写宫殿建筑总的风貌、正殿、兰台、后宫殿所、台阁、城郭、集市、游侠、市外五都、上林禁苑、池沼、天子狩猎宴飨盛茂,并在其中穿插典故、反讽之句,最后直接议论诘问豪奢之举,并指出外戚祸患、批判及时行乐的人生思想。西京之盛景非眼前之景,特别是《二京赋》较之前的京都大赋描述二京文物制度更详备,张衡除了借助于游历三辅期间观览西京的直接经验,还要学习间接经验即前人对长安的描写著作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基础来源于张衡早期游学三辅、观太学的求学经历。更为可贵的是,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人生初期蓄志学问、淡泊名利,淬火炼铁,保持一种冷静理性的求学心态,为其之后的厚积薄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百打成钢--中庸处世
张衡一生历经东汉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五朝,由于章帝、殇帝在位时间短促并且是童年治国,所以他经历的主要是和帝、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东汉自和帝之时起即渐渐走着下坡路,形成了宦官与外戚互相排斥、交替掌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局面。”和帝登基时仅十岁,太后临朝把持政权,外戚势力与日俱增。小皇帝想夺回政权,往往只能通过身边的宦官帮助自己,而一旦宦官势力增大到能够与外戚势力匹敌时,二者互相挤压排斥甚至交替掌权。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皇帝的旨诏不得不应,从此张衡开始正式步入仕途。在外戚、宦官倾轧皇权的黑暗政治环境中,想“出淤泥而不染”又不为他人所害就成为当时仕人思考的一个问题。张衡被天子征用后,没有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开始了现在所认为的理科研究。张衡早期研读五经、贯通六艺,且东汉时期经学盛行,儒家思想润渗进他的思维中。中庸的儒家处世之道启益张衡,并在其身上得到很好地体现。中庸处世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孔子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规范。张衡在夹缝中生存,为官侍中时不能直言皇帝提出的问题,只能左右言他。尽管如此,张衡仍然心患宦官的迫害,作《思玄赋》来“宣寄情志”。《思玄赋》表现出张衡的游仙幻想、精神探索历程,并最终探求一种如何在乱世中生活下去的哲理。其内容大量堆砌典故,典故来源之处如《尚书》、《国语》、《楚辞》、《论语》、《老子》、《诗经》、《易经》、《左传》、《史记》等。赋文在追随先贤美德、叹世俗丑恶,担心美德难以发扬、恶俗的准则影响自己,但仍坚持加强自己的美德修养叙述之后展开作者的求仙历程。
百打千锤,张衡在乱世之中锻炼出一种实践中庸之道的处世之道如同浴火之钢,既有不为恶势屈服的强度,又有免于祸患的韧性。
三、十年磨剑--学为我用
知识的积累、人生岁月的沉淀磨砺之后,张衡出任河间相,这期间赋作有《骷髅赋》、《冢赋》、《归田赋》。河间王当时骄奢淫逸,不遵守典章制度,区内豪强甚多,有不轨之心。这是宦官馋毁排挤张衡的一个方法,治理不好则批其无政术。然而“衡下车,治威严,正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这是张衡积累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使然。
体现在赋作中,从《二京赋》袭学汉大赋到《归田赋》开创骈体抒情小赋,张衡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创抒情小赋的体式。伴随着东汉中期政治的日益腐败,张衡早期的儒家精神逐渐转化为道玄精神,关注的主题从都市走向田园,向往并追求纯真诗意的田园生活。在内容上,“其铺陈的特点是在追求对仗的前提下,对典故铺陈,其手法基本上是以多联排比的句式,铺陈多组典故,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1在结构上,《归田赋》注意小赋的内在建筑美,首尾六言为主句式抒情议理,中间四言句式为主化用《诗经》描物怡情,整体如同对称的门楼,为汉赋构建起新的清雅和谐的建筑框架。在审美上,返璞归真追寻田园之美,不再追随广博奢华的稚拙审美取向,转而探索细致精美的典型审美风格。这些对抒情小赋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源于张衡文学功底的积累,研习赋的内在发展规律,并最终为我所用探寻出一条新的关注内心情感、逐渐走向文学自觉的赋文道路。
十年磨剑,今日示君。张衡不断磨砺自己、学为我用,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社会实践中,他用这把宝剑披荆斩棘,建树不朽的功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东汉]张衡著,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3]许结著《张衡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池万兴著《六朝抒情小赋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3
[5]马积高著《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郭丽娜(199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汉魏六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