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5-10-12杨泗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口素质教育德育

杨泗明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地理教学的育人作用。

德育是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扣地理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地理教学进行德育。对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它是实施地理德育的重要素材。

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对比,使学生切实明白爱护环境的重要性。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桑树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池塘用于养鱼,塘泥用于培育桑树,桑叶用于养蚕,蚕沙用于喂鱼。当地借助这种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类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在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水土资源流失,这是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比较,学生就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想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符合当地条件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协调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对此,教师要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结论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

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开展道德教育。除了可运用播放幻灯片、图片、录像等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根据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问题”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提供以下资料:如果按1970年的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会节约8500亿元。如果将这些钱投入教育,改善教职工的住宿条件,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水平,其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他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然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口问题该怎么解决?学生通过讨论就能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由此可见,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师要对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真正的情感投入,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在当前形势下,教师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心态,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

总之,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既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也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德育需要借助地理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地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世界人口日》
《中国德育》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