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5-10-12杨长生
杨长生
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迷失自我,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甚至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严重丧失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他们认识不到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的联系。历史学科与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历史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综合性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较为注重自己的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近几年,网络上频繁出现初中生危害社会、破坏社会安定的事件,表明社会责任感教育已经到了必须实施的地步。
历史学科与社会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知识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感知自我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重任。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渗透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的联系
初中生阅历较浅,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往往不够深刻。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人们大都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无法从根本上认识自我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内在的责任意识。
教师可在教学中渗透国情信息,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在含义,认识到“我是社会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历史发展轨迹为基础,有意识地渗透人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在内心深处获得启发,从而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运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很容易进行引导和纠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运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总结性展示,反映了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人的历史责任。
例如,对于初中生来说,抗日战争时期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遭受侵略的时期,最能够体现人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并在内心深处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就不能过于依赖理论讲解,而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认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开展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组织学生看望孤寡老人,关怀孤寡老人;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去退休老干部、退休军人家中打扫卫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践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社会责任感。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初中历史作为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信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并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