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对比分析

2015-10-12邹媛春

关键词:进程民营企业国际化

吕 蕊,邹媛春

(1.兰州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对比分析

吕蕊1,2,邹媛春1

(1.兰州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存在驱动力、进入模式、区位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回顾企业国际化进程理论演进,按不同经营主体选取6家中国企业,对比分析其国际化进程,结果表明,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总体符合IP模型,丰富了IP模型在新兴市场后发企业的解释力度,对不同经营主体企业国际化的跳跃性特征提供理论支持。

国际化进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比分析;IP模型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1130.1235.018.html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国内市场体系的完善几乎同步进行,然而中国企业却并非是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的独立个体,政府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企业在面临不同的政策待遇时,国际化战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制度背景,使得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得出的主流理论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1],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解释力度都有所欠缺。那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本文运用典型案例,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两类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和特征进行考察。

一、文献回顾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逐渐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从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2]。Welch和Luostarinen提出企业国际化是其在国际市场不断增加投入,进行经营的过程[3]。企业国际化进程研究可追溯到1966年,Aharoni提出厂商国际化连续性假说,是后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雏形[4]。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Johanson和Vahlne以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北欧企业国际化研究,形成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5][6],提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7]。企业国际化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心理距离”现象,会选择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开始国际化进程,再逐步推向更远、更大的国际市场。企业国际化还是一个不断卷入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可描述为四个阶段: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海外建厂生产制造。

国际化阶段理论提出后,引起国际企业研究领域学者广泛关注。1975年至21世纪初,瑞典、美国、日本、芬兰及中国学者,通过大量经验研究支持该模型。Johanson和Vahlne在随后十多年中,进一步对企业国际化的机制深入研究[8],引入学术界提出的新概念完善IP理论,提升其解释力。1998年,Pedersen和Betersen通过“资源投入节奏”研究企业国际化,强调国外市场知识积累对渐进式资源投入的解释,支持了过程理论[9]。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对IP理论提出质疑,有经验显示企业国际化进程并非都表现为渐进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跳跃性[10];其次,一些学者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提出IP模型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解释力较强,对大型企业国际化进程解释力不够[11];第三,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国际化并非可明确区分阶段,仅对外投资阶段就存在许多过渡阶段[12]。

IP理论受到质疑的同时,天生国际化企业作为新的经济现象得到学者关注[13]。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进程、市场选择等均不同于传统IP理论的渐进式国际化。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企业开始其国际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传统跨国公司FDI动因不同,它们进入发达国家更多由资产寻求动因所驱动[14]。Mathews(2006年)提出联系—杠杆—学习(LLL理论框架)理论,新兴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联系和杠杆融入国际分工网络,通过学习实现赶超战略[15]。Luo和Tung(2007年)提出跳板学说[16],认为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将国际化作为一个跳板获取战略资源、弥补国内市场缺陷,它们选择性地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优质资产,获得通过市场交易难以企及的有形、无形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梳理发现,对传统跨国公司和新兴跨国公司的划分存在依据典型特征和参与全球竞争时间两种标准,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同划分标准下存在不同的解释[17],天生国际化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认识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18],但对民营企业国际化指导有限。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驱动因素、路径选择、战略模式、产业结构演化、绩效研究等方面[1][19][20],多以“中国企业”作为关键词,放在东亚企业范围考察[1][21]。天生国际化、新兴市场企业等理论出现后,部分学者开始从民营企业视角研究国际化问题[22][23],但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天生国际化企业划分含糊,因此需按不同经营主体对中国企业进行划分,结合其国际化时间和典型特征考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从企业性质视角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对比分析,研究以下问题:1.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初始能力如何?用国际化进程理论分析企业国际化成长动态和静态因素来理解国际化的渐进性特征,但对国际化初始能力没有进行说明。企业初始能力在静态、动态要素作用过程中是否发生作用、有何意义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一个问题;2.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驱动因素是否相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否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资源短缺及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使其将视野与业务扩展到全球;3.它们分别如何进入海外市场?企业有限理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国际化产生制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渐进性及如何表现;4.两类企业分别选择哪些海外市场,区位战略是否相同?IP模型认为经验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9],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验学习过程是否一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定性研究方法中,案例研究可认识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运用情况[24],多案例研究方法遵循“复制法则”,对存在次级分析单位的问题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被广泛采用[25]。多案例研究推导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可更好完成理论构建[25][26]。研究案例数目社会学不同研究领域从3—10个不等[25][27]。本文选取6家国际化企业,其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3家。为提高案例典型性与代表性,所选企业涉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关注国际化行为时间长度与行为深度,为提高研究构建效度,形成证据链[25],选取相同行业不同性质三对国内知名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行业信息提高研究客观性。研究数据通过网络资源和报刊获取。在“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海外上市网”“凤凰网”“新华网”等网络资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时报》等报刊资源、6家企业首页检索相关国际化信息。利用外部公共数据分析企业具体行为,对数据质量提出较高要求,本文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为了达到结构效度要求,通过备选案例复制提高多案例研究质量,并在案例研究各个步骤,采用重复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保证研究信度。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情况

研究选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简称“上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简称“吉利”)、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工”)三个不同行业6家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初始能力比较

IP模型强调企业市场知识会导致递增的市场投入,企业国际化过程开始后会自动进行下去,但对企业国际化是如何开始的没有进行研究。企业通过自身经历获取的市场知识越多,面临的风险越小,对外投资的倾向越强[9]。折衷理论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企业具备独占性技术和规模优势,天生国际化企业强调管理者个人能力,因此本文从表2的几个方面考察案例企业国际化初始能力。

表2 案例企业国际化初始能力

从表2中可看出,国有企业开始国际化时领导人均为国家高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前都在科研部门任职,并取得突出成就。上汽蒋涛项目谈判开始由国家相关部委任命,在上海市时任领导高度支持下担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德国大众董事长哈恩称蒋涛为“桑塔纳之父”;詹纯新早在中联重科开始国际化道路前就获得多项荣誉,1994年1月被列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建设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及管理专家。与此对应,民营企业开始国际化道路时任领导,都是在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后,才被认可为中国企业界标志性人物、著名企业家,国内外企业界各项奖励才开始关注他们。谈到民营企业家时多强调他们的创业理念和奋斗精神,以及其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和付出。国有企业领导人带领企业走向国际化多为“时势造英雄”,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时代背景下担当领路人角色;民营企业家虽不如天生国际化企业领导人个人知识经验优势明显,但管理者经验产生的隐性知识与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是必然的,与IP理论强调经验性知识的本质相符[1]。

企业开始国际化时是行业内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国有企业拥有较强的社会和行业政策性优势。中兴首次参加国际电信展,增加了国际化的经验性知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轿车项目”从开始到长达6年的谈判,得到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大力支持;中联重科1997年在上市工作暂停状态下,根据国家政策倾向开始产权结构改革。相比,民营企业开始国际化的优势集中在其自身业绩,1995年华为销售额还主要来自农村市场,1996年国内行业排名12位,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华为抓住机遇走向国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吉利入围全国企业500强当年进入国际市场;三一重工加强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后开始国际化步伐,进入非洲市场后稳居市场第一。

推论1:国有企业国际化初始能力对管理者个人客观知识要求较高,经验性知识要求较低;初始能力较同类型民营企业开始国际化时较弱,多依靠“独占性的政策”优势。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更加符合IP理论企业初始能力与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管理者经验性知识对海外经营活动有积极影响,更能说明国际化经营是动态性、反馈性的学习过程。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驱动力比较

跨国公司国际化驱动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依靠自身独特优势:市场垄断、科技研发、产品差异化、品牌及优秀企业领导人等。中国企业国际化在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及品牌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分析案例企业国际化行为,按市场寻求型、资源获取型、效率获取型、战略资产获取型,将国际化行为进行驱动因素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1987—1998年企业国际化行为分析

通过表3案例企业1987—1998年国际化行为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同行业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先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国际化行为驱动因素有内因、外因两方面。企业全球范围内获得利益的同时,战略目标、经营范围、经营模式体现公共产品属性,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社会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体现中国更大范围内利用和占有资源的能力。1978年邓小平回答“上海轿车项目”能否合资经营请示,说明国有企业在国内可以率先获得国际化政策指导和支持,国际化战略起步及转折必然先于民营企业,国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1999年以前,国家政策不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除华为这样曾参与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企业外,其他民营企业均尚无国际化行为。这一阶段实施国际化的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经验,采取的国际化方式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驱动因素为市场寻求型与资源获取型。

从下表4可以看出,1999—2001年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起始时间和国际化战略关键转折点集中的时间段。1999年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后,案例企业开始了国际化道路,民营企业家依靠全球化眼光和国际化知识,企业国际化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发展。行业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存在影响,华为信息产业背景是其成为民营企业国际化领头羊的重要原因,其国际化路径演化为一种独特方式。

表4 1999—2001年企业国际化行为分析

该时期国有企业国际化处于发展积累阶段,没有新国际化行为类型出现,国际化驱动因素仍表现为市场寻求型与资源获取型。国际化驱动力与国际化进程的研究表明[29][30],IP模型除对市场需求型跨国公司国际行为解释力较强,对“资源获取型”“效率获取型”“战略资产获取型”跨国企业也有一定解释力,且这种解释力逐渐递减。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国际化不同时期存在多种类型的驱动力,由“市场寻求型”“资源获取型”“效率获取型”“战略资产获取型”渐进发展,IP模型的实质是海外投资数量和质量的渐进性。

现有研究对国际化阶段的划分[30],普遍认为2001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第三个时间分界点,战略资产获取与效率获取是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动因。下表5给出案例企业2002年后国际化行为,从行为类型与时间进程看印证了这一动因类型。国有企业经过长期国际化经验积累和企业实力积蓄,国际化驱动力在这一阶段相继发展为效率获取型与战略资产获取型;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受到政策、市场和资源的影响与制约,入世后进入了在“改造与学习”中实现“赶超”的提升阶段,国际化驱动因素也必然发生转变。

推论2:中国企业国际化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是国际化主要力量,国际化主要动因是市场寻求和资源获取型;1999年后受国家政策影响,民营企业开始走上国际化道路,驱动因素为市场寻求型与资源获取型;中国企业国际化第三阶段,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驱动因素均出现战略资产获取与效率获取倾向。验证了IP模型国际化阶段的连续性、渐进性,体现了海外投资数量和质量的渐进性。

(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区位战略比较

从企业国际化目标区位分布表(见表6)可以看出,东南亚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首选目标区位,其次为非洲地区;企业在后续国际化区位选择上,也会在不同时间必然选择东南亚地区。从国际化区位选择广度看,案例企业均达到一定广度,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区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数企业选择立足东南亚,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战略定位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获取国际资源。民营企业国际化由于缺乏制度支持[22],为降低风险、提高成功概率,在国际化初期更愿意选择相对熟悉的环境经营即“心理距离”较近的地区。

表5 2002年后企业国际化行为分析

推论3: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均符合“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民营企业表现更明显。

(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更符合渐进式特征,中兴和上汽均尝试7至8种国际化行为方式,从低风险贸易方式过渡到高风险投资方式;华为和吉利则只选择性经历了4种国际化行为方式,与同行业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跳过了初级、低风险贸易方式。上汽在合资取得大幅成绩,对海外收购流程、市场状况和国外大企业管理经验深入了解后,另起炉灶跨国并购时遭受重创;中兴和中联重科在国际化进程中也有类似遭遇,在进入新的国际化阶段时,会面临来自东道主国的各种阻力。这说明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国有身份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质疑与排斥,只能选择缓慢前进方式。另外,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资源效率。

表6 企业国际化目标区位分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迅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国际化对民营企业是获取战略资源、弥补国内市场缺陷的跳板,通过选择性实施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阶段的国际化行为,如并购成熟企业资产、技术及品牌,迅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受到非国民待遇,在国际市场又面临缺乏品牌知名度等问题,多方困难叠加的情况下,儒家思想坚韧精神使民营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以获取战略资源的目的,选择跳跃式进入模式。

Root在1987年从资源投入角度理解企业国际化渐进模式,提出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步增加资源投入,而非一次性进行投资。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跳跃性,但从资源投入角度看,案例企业仍以其资源基础扩张的速度在国外市场渐进式投入资源,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案例企业在前期快速国际化之后,都进入逐步深入消化、吸收、融合阶段。

推论4: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较符合渐进式进入模式,民营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具有跳跃性倾向,但从资源投入节奏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均为渐进投入,国际化成长特征趋同。

四、研究启示

作为新兴市场后发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比较如表7所示。

表7 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比较表

综合表7及推论所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可发现以下特征:

第一,国有企业国际化步伐先于民营企业,但二者均不具备独占性技术和规模优势,民营企业国际化对领导人经验性知识要求更高。

第二,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同时期存在多种类型驱动力,由“市场寻求型”“资源获取型”“效率获取型”“战略资产获取型”渐进发展。1999年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迅速,入世后二者国际化驱动力发展为战略资产获取与效率获取,体现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数量和质量的连续性、渐进性。

第三,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

第四,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较符合渐进式进入模式,民营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具有跳跃式特点。

综合以上特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际化总体符合IP理论,进一步拓展了IP模型在新兴市场后发企业的解释力度,民营企业国际化跳跃性特征为其他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国企业国际化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要拓宽跳跃式国际化思路,将企业战略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国际化过程中稳步推进、先易后难获取市场与资源;同时,处于国家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地区的企业,要运用已经积累的国际化经验选择具有政策优势的方式进入心理距离较远的地区、国家,加快获取效率和战略性资产的步伐。

[1]吕蕊.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基于IP模型演进视角[J].商业时代.2013,(32):78-80.

[2]谭力文,吴先明.国际企业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89.

[3]WelchLS,LuostarinenR.Internationalization:evolutionofa concept[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1988:83-98.

[4]Aharoni Y.The foreign investment decision process[J].Cambridge,Mass.1966.

[5]Johansson J,Wiedersheim-Paul F.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

[6]JohansonJ,VahlneJ.The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of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23-32.

[7]鲁桐.企业的国际化:兼评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46-51.

[8]Johanson J,Vahlne J.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sation[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11-24.

[9]王国顺,郑准,杨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

[10]Hedlund G,Kverneland A.Are establishments and growth strategies for foreign markets changing[C].1983.

[11]Bell 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computer software firms:A further challenge to“stage”theo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29(8):60-75.

[12]Buckley P J,Casson M C.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1-44.

[13]Madsen T K,Servais P.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orn globals:an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7,6(6):561-583.

[14]DunningJH,KimC,ParkD.Oldwineinnewbottles:A comparison of emerging-market TNCs today and developedcountry TNCs thirty years ago[J].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fromemergingmarkets:Threatoropportunity. 2008:158-180.

[15]MathewsJA.Dragonmultinationals:Newplayersin21st century globaliza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23(1):5-27.

[16]Luo Y,Tung R 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81-498.

[17]李珮璘.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5):63-68.

[18]陈曦,胡左浩,赵平.我国的天生国际化企业特征与驱动力探寻——基于对江浙地区的四家中小型企业的跨案例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4):125-139.

[19]原磊,邱霞.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09,(9):26-33.

[20]钱海燕,杨忠.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1978—2006[J].国际贸易问题.2008,(9):121-128.

[21]Bruton G D,Ahlstrom D,Wan J C.Turnaround in East Asian firms:Evidence from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6):519-540.

[22]王亚刚,张晓军,葛京,等.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制度及经验优势与行业动态性的影响效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48.

[23]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评价与路径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5,(8):10-12.

[24]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7,(12):142-145.

[25]罗伯特.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M].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6]Eisenhardt K M.Better stories and better constructs:The case for rigor and comparative logic.[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3):620-627.

[27]Sanders P.Phenomenology:a new way of viewi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2:353-360.

[28]熊会兵,邓新明.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7):63-69.

[29]田志龙,邓新明,樊帅.从500强企业看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J].中国软科学.2007,(9):88-96.

(责任编辑:赵旭国)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Ones

LYU Rui1,2,ZOU Yuan-chun1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between Chinese state-owned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such as:driving force,entry mode and regional strategic and so on.Reviewing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we select 6 Chinese compan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terprises are in line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The paper enriches the explanation of IP model of latecomer firms in emerging market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kipp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State-owned enterprises;Private enterprises;comparative analysis;IP model

F270.7

A

1671-0304(2015)06-0100-08

2015-02-21[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2:35

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1-83);兰州工业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14K-15)。

吕蕊(1982-),女,河北沧州人,兰州工业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国际企业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进程民营企业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