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研究选题之策略与方法(四)

2015-10-10张高评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选题文献

张高评

七、多元视角之开拓与选题之创新

选题和求道,有其类似点,都必须上下求索,尝试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考察问题,斟酌可否。吾人思维却难免存有盲点:或者“道在迩,而求诸远”;或者“行之而不著,习焉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如果一味舍己芸人,向外驰求,未免可惜。创意的选题,可以有一种简而易行的方式:何妨就地取材,针对行之有年的,探求得更清楚;习焉不察的,研究得更精深;不知其道的,讨论得更明白。这些基本概念“我固有之,非由外铄”,因此,“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此种多元视角的选题开拓,着眼于当下现成,而研究目标指向进阶、深入、多元性与系统性。

综观文史学界之大家名家,其成果卓尔不群者,大多曾作系统性规划、创造性开拓。如果对于论文选题,进退失据,彷徨无依,不妨参考本文所提创新领域开拓的三种途径。其一,变次要为主要,化枝节为骨干,研究能量可以无限:尝试回首来时路,斟酌往昔论题,检视其中浅言者、轻描者、向隅者、冷落者、搁置者、分叉者,进行遗妍之开发,可以借力使力,事半而功倍。其二,跨际会通,引发异场域碰撞,可以另辟崭新乾坤:调整假设,往往发现新世界;跳脱旧有,才能够奋飞翱翔;跨际思考,引发异场域碰撞,而能量可以拓展无限。其三,运用陌生化诠释角度,将偶然机遇变成创造性机遇:耳熟能详的常识或定论,暧而不明的灰色领域或范畴,郁而未发的胶着课题,众说纷纭的争议焦点,极有可能因诠释角度之不同,而有创新之研究心得与学术发现。

别辟蹊径,独到创发,永远是学者剑及屦及,心向神往的终极追求。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曾言:“新岂易言?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创新领域之开拓,就是针对“意”(研究构想)、“书”(文本材料)而言,开发其中“未经人说”、“未经人用”之视角。所谓创新,消极面不能人云亦云,抱残守缺;积极面要求超脱卓越,新创发明。科学家强调:“只有多角度看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路,才能超过别人,才会有所创新。”要能多角度看问题,必须平素培养较广阔的知识层面,诚如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1909—2005)所云:“想要创新,就必须多看、多问、多听。”丰富的信息经由传播接受,自有激荡回馈之成效。唯有丰富的学养作为触媒,才有可能从不同学科、多重角度去看待学术课题,也才有可能新创和发明。

任何一部论著,都只处理自我设定之主要核心、骨干问题;也只探讨某一时代、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之课题。除此之外,其他次要的、枝节的、陌生的、衍生的、专门的议题,大多搁置不谈。由于论文写作必须遵循主从、本末、详略、重轻之原则,因此,当下往往无暇顾及,而“目无余子”、而“非我思存”。锁定其一,排除其余,是论文写作之定向思维。但是时过境迁之后,阶段性任务完成之余,大可以调节视角,重新定位,作多元思考;或主客互易,或重轻移换,强化剩余作用、发挥附加价值。创新研究之道,可以注重多元视角之开发,如笔者所提上述三大开发途径。善用之,堪作迷航之指南,暗夜之明灯。

学术研究本身,触手纷纶,论文进路往往聚焦在一条主线开展。其中涉及许多相关、相近、相通、相融,甚至相反之问题,衍生许多枝叶环节,为了避免喧宾夺主,轻重失序,详略失宜,文字表述或资料处理时,或浅言即止,或避轻就重,甚或暂遭搁置,未尝处理。在研究成果提出,阶段性探讨结束之后,时移势异,回首来时路,何妨将往昔视为次要者,变为主要探讨课题;往昔位居枝节者,何妨升格为骨干;屈居附庸者,何妨蔚为大国?这跟所谓“扶正”、“真除”,情况很类似。果能如此,将会意外发现许多原本忽视、未尝处理,却很宝贵的议题。换言之,时过境迁之后,学术心境经由调整转换,选题可以重拾、复活,把当初的偶然机遇变成创造性机遇,这也是创新研究精神之一。

学术研究必有关注的对象,或聚焦于点和线,而眼光遥注于相关的面和体;或宏观经营一个整体与面向,却又不得不尽心于各分支“线”,致力于各研究“点”。一旦研究计划完成,学术成果提出,在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如果移换关注焦点,能善加利用其他点和线,反客为主,避重就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附加价值无限,剩余价值可观,研究能量可以扩展无限。所谓“化枝节为骨干”者,兼含人我而言之;大师名家时常开示法门,分享心得,虽一鳞半爪之枝节或点滴法雨,亦足以启益后学,沾溉众生。如果循序渐进,规划得当,往往成为延续性研究之动力,蔚为可大可久、系统化研究之利基。故笔者推崇之,以为“研究能量无限”,诚高瞻远瞩、厚积薄发之创意设计。

留有余地,下回分解,是章回小说引人入胜之话语;由于文有主次,事有本末,因而论有详略,说有重轻,这是文章义法之势所必然。若论题牵连广大,受限于时间、材料、篇幅、学养、能力,目前一时无法处理,于是相关议题变成悬案,行文终篇仍意犹未尽,则常于结论之外,揭示“余论”以交待之。一方面略示鳞爪,令读者既见龙首外,可以想象龙尾龙身;一方面又预告下一步的研究指向,大有向学界注册宣示的意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题目有于主标题外,又添加副标题者,论题包含大多为系统规划,层次设计。一点红,可以“解寄无边春”;一枝红杏,可以体现“满园春色”。宏观构思,必然留存许多值得开发之遗妍。读书得间,可以获致。

在宏观研究的架构下,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所谓主要次要尚未分明,枝节骨干尚未确定之时,不妨“牛溲马勃,俱蓄无遗”。等待用心投入之久,“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主要问题已凸显,骨干核心已圈定,往往遗留若干暂时不处理的次要课题,以及可能参考的枝节文献。这些“候用”文献资料,不妨分类建档。时移势异,经过评估,下波研究有可能将之扶正真除,成为主要议题的核心骨干。总之,前修未密处,遗妍未发处,即是延续性研究、系统化探讨切换的问题焦点。

耳熟能详的陈年常识或定论,暧而不明的灰色领域或范畴,郁而未发的胶着课题,众说纷纭的争议焦点,极有可能因一时的留心注意,诠释角度之转换不同,将偶然机遇,变成创新之研究心得与学术发现。苏轼《题西林壁》诗,提示七种角度以观赏庐山,对于学界拋弃惯性,致力寻求陌生而创新之诠释视角,极富启发作用。由此可见,陌生化诠释角度的运用,可以助成研究选题之多元而创新。

八、善用生新文献与创发开拓

季羡林撰文呼吁:“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陈之藩也说:“做研究如作诗,第一个说出,就是大诗人或高斯!”“第一个‘唱出来的就是杰作,第二个‘学出来的就成练习题了。”研究成果,必然以追求原创性、开发生新领域为理想指标。

从论文选题之诞生,到研究文献之评鉴,到问题意识之形成,无一不是治学方法之具体呈现,无一不是治学态度之实际发用。审慎、主动、沉潜、理性、宏观、开放,既是治学态度,更是选题格局。治学态度和选题格局,在关系到研究成果是否原创,学术心得是否卓越。学术研究致力于材料更新、方法讲求,固然起于自发性的“有为而作”;尽心于转换观点,开拓领域,也应该是“穷变通久”自觉意识之呈现。管理学的口头禅:“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影响结局。”论文选题与治学方法之关联,笔者亦作如是观。要之,论文选题与学术研究,殊途同归,皆以创发开拓为无上追求。

大凡原创性的选题,大多建构在未经人道,少人问津的原始素材上,期待独具慧眼的学者加以开发利用。如果研究选题的素材一见如故,论点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学界早有研究成果;无论古人或今人,也无论常识或心得,自己或他人,已形成吾人的“前理解”和“先见”;所以,理想的论文选题,文本材料应该是专业而不经见的,陌生而乏人问津的。钱锺书《谈艺录》所谓“人所曾言,我善言之;人所未言,我能言之”,可持以说明材料之生新,或成果之创新。所以,材料本身不妨讲究专业、冷僻、陌生、新鲜,这样,研究成果较可能有创意,有新见。

陈寅恪为陈垣《敦煌劫余录》作序,强调学术研究要追求“预流”。学术研究能关注出土文献,作为研究之利器,即是“预流”;学术成果之新创发明,往往有之。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出土文献与传世文字相互印证,开拓了古史研究的一条新途径。“二重证据法”之运用,使新材料发挥研究意义,而旧问题可以获得创新的诠释和鉴定,进一步促使“纸上之学问”与“地下之学问”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有关出土文献之整理与研究,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论述,从方法论反思疑古辨伪之学。主张用“二重证据法”客观考察古书,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较实事求是“释古”,不流于盲目“信古”,任意“疑古”。如此,研究古代之历史文化,将较能开拓出新局面。出土文献之梳理,牵涉到许多学科和学术,影响所及,往往改写学术史、思想史。新出土文献之整理出版,提供许多研究选题。除语言文字之考订训解,表现为文献学之基本功底外,若能发挥二重证据之探讨,学术成绩将较为可观。

除此之外,浩如烟海的图书丛林中,学术宝藏无限,很多是学界没有发现的材料。研究选题的文本材料希求生新,何妨亲赴图书馆翻查大部头的类书、丛书。其中陌生而新奇的材料,不虞匮乏。有某些资料文献是新近整理出版的,新书上市,文本资料陌生而新鲜,大家都还没有全面掌握或研究过。譬如《全宋诗》、《全宋文》、《全宋笔记》、《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历代文话》、《全明诗话》、《辽金元诗话全编》、《清诗话三编》、《民国诗话》,新近出版有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以及《晚清四部丛刊》、《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民国时期哲学思想丛书》、《民国时期语言文字丛书》、《民国文集丛刊》、《民国诗集丛刊》、《民国小说丛刊》,以及尚待出版之《全唐五代诗》等等,都是最新出版文献,媲美地下文物出土。善加利用,研究成果自然容易创新。新近出版若干大部头的丛书,初来乍现,陌生新奇,媲美地下出土文献,时时翻阅,必然开卷有益。

九、专题计划对研究选题之推动

专题计划之提出,大前提必须是学有专精、深造有得,萃取提炼出来的创意发想。撰写计划的当下,对于计划探讨之文本文献,以及焦点主轴,纵然不是“表里精粗都到”,也应该是“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学术研究求索之历程,就算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千刀万剐,终于成佛”,也必然是“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换言之,撰写计划绝对是蓄势待发、有所为而为,不会是略知一二,随兴任意的投机举动。笔者所倡有关选题学之种种,得专题计划之执行,可以获得实质之推动。

专业素养的储备与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先发功夫。规划研究领域与论文选题,应多作“面”的研究,不宜只作“点”的探讨。专题研究计划的提出,应该植基于阅读文献的启发,或者是教学相长的触动,真积力久,顺理成章,形成尚待论证之研究课题。检阅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掌握重要论著之优劣得失,据此而形成问题意识。或为基础研究,或为争议课题,或为补偏救失,或为创立新说,或印证旧学,或发现新材料,或提出新方法,或开拓新视野,而以原创、新创成果作为极致追求。在明确之问题意识引导下,于是提出专题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的方法学,可就主体与诠释两大方面着墨。就文、史、哲学门而言,研究计划之主体对象,主要是原典文献,其次为近人之研究成果。探讨之课题涉及若干关键术语,必须作概念界定。文献征引之可信度如何?有效性如何?宜加鉴别,且提出运用原则。至于作为诠释解读之理论系统,得进行批判或修改;对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之选择运用,都应该妥善交待,清楚说明。申请者按部就班,详尽而切实之撰写,专精而肯綮之行文,将有助于研究计划之顺利通过,以及学术成果之提出。

小说家托尔斯泰(Leo Tolstoy)曾说:“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改变自己!”我们谈学术研究,不妨就从论文选题的讲究开始,创意发想具体落实了,策略方法精确可行了,其他相关问题才可能更美好,更顺利,更成功。毕竟,乐于改变,就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是死?是生?生命就在你的掌握之中!”老酋长睿智的话语,愿与读者共勉之。

(作者单位: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稿约

《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近30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爱护与支持,我们在此除了表示由衷感谢之外,更热忱希望大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踊跃为本刊撰稿。稿件要求:① 内容涉及古典文学领域,符合本刊各栏目的要求;② 语言通顺流畅,角度新颖,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图文并茂;③ 来稿篇幅控制在5000字以内;④ 文章注释,一律随文简注,不要在文外注释;⑤ 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络方法。

编辑部邮箱:gdwxzs1986@163.com

另,凡向本刊投稿者,如无特别说明,即视为同意本刊拥有对该稿刊发后的网络版和光盘版的使用权。稿件一经刊用,稿酬一并支付。特此声明。

学古知津,百读常新,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古典文学知识》办得更好!

《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名作赏析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选题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新年刊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选题有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