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2015-10-10曹艳平段慧兰
曹艳平 段慧兰
摘 要:本文通过基于会计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高职会计课程改革,阐释了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以及过程评价体系,为高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分析;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涵盖国家职业标准,融理论知识与实训知识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虽然目前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着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不强、实践性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导致高职教育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因此,文章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为例,进行了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一、基于职业分析理实一体化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前期,深入企业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做了信息总结及综合分析。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会议参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实地考察23家企业,回收有效毕业生问卷462份,毕业生所在企业问卷318份,就课程设置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认识到了行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文章主要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遵循理论知识、实习实训、生产服务相融合的原则,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图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根据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会计基本核算、会计实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税务核算与申报、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会计软件操作等专业核心能力。结合社会会计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考虑国家会计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及技能,首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再根据技能训练项目确定理论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体现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兼顾、融合,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职业需求分析理实教学内容确定,都紧扣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并考虑了国家相关会计职业标准要求,强化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又不失以往理论知识的巩固,可以说,根本性的解决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用脱节的问题,也彻底变革了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偏失的课程体系。同时确立了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为职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个人择业、就业及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需配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即集“教师专业知识讲授、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中嵌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根据会计工作实际来确定理论教学内容,而实践环节则需根据实践能力训练目标来构建。同时,理论教学需充分考虑相关证书科目的考试要求。以《出纳业务操作》课程为例,每个具体项目按照“岗位分析—项目目标—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使学生了解工作任务详细内容,并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所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在整个任务的参与及完成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及技能。
2.同步进行项目化教学与离散型实训。为了实现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促长、边教边做、边学边做。采用分散式的实训形式替代以往集中式的实训形式,即将实训融入日常教学中,实践能力训练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立即开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另外,在证书课程全部项目及实训结束后,可安排二周左右的考前集中辅导。
三、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评价体系
基于理实合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充分反映教与学的参与过程,体现动态性、过程性特征,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学习水平及成果固然重要,但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协作能力等,这样才能检验出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涵盖工作任务的整个完成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出评价体系的动态性及完整性。每项任务的完成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任务的组织、分配、开展及评价。任务完成后的总测评包括三个部分:过程评价(35%)+职业感知活动评价(35%)+测试成绩(30%)。课程成绩取所有任务考核成绩的平均值,可有一次重修机会,若重修还不过,则该课程考核不合格。
过程评价及职业感知活动评价有三个评价主体构成,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和小组长评价两个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则更为细化和量化,涉及工作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并且针对每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有较为具体的评价依据,以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客观。任务测试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两个组成部分,是教学做完成后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测试。
以理实一体化课程“出纳业务操作”为例,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项目处理的结果作为每个小组绩效考核为依据。过程考核要求按小组或独立完成16个子任务的方法与流程,以每次学习任务为单位,对每次情境学习过程与结果并结合实训报告评定成绩。平时的项目过程考评占60分,课程结束后的结果考核占40分。总计为100分,结果考核通常为闭卷考试。各子任务分数权重见表1,考核评价表见表2。
表1 各子任务分数权重
其中合作得分由子任务财务经理(小组组长评定);考核成绩计算方法:
“出纳业务操作”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置了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核算比例为30%、40%、30%,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比例为30%理论+70%实践。最终评定一个最佳小组聘用为公司财务人员,评定一个优秀见习经理,成绩合格者聘为出纳员,成绩不合格辞退。
四、改革效果
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已在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得到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1.“理实一体化”改革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和认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可发掘和探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有机结合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并相互促长。同时,“理实一体化”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总量,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支持和认可,教师在教学中能效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2.“理实一体化”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效果。由于“理实一体化”的开展,增加了“实战”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手脑结合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能推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践技能训练,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为明显的改善了实践训练效果,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广泛好评。
3.“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实用和实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学生为了检验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倾向于积极的取得各种国家认可的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还巩固了知识应用技巧及能力,并获得了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更为主动的去学习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及技能。
4.“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会计技能竞赛的荣誉。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加了会计专业教学实践部分的幽香,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多次在省级竞赛获奖。
参考文献:
[1]孙志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14).
[2]周志红,史新浩.高职会计专业理实教学的逻辑搭配与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2,(20).
[3]赵冬梅.基于职业分析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4]邵丽,史新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