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先遣连”精神 铸雪域高原雄关——献给战斗在“生命禁区”中的阿里军人

2015-10-10

国防 2015年6期
关键词:军分区边防高原

本刊特约记者 唐 磊

传承“先遣连”精神 铸雪域高原雄关——献给战斗在“生命禁区”中的阿里军人

本刊特约记者 唐 磊

国防记者走边关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它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部、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位于羌塘高原核心地带,属典型的高原环境,素有“青藏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在这片高旷峻奇的西部边疆,随处可见的藏野驴和藏羚羊在飞奔,犹如世间的精灵在嬉戏;一望无际的藏北无人区,仿佛在保护人类最后的一块净土;四处飘扬的经幡和哈达,以及祈福的玛尼堆,凝聚成一片虔诚的精神海洋;留存至今的雷区和散落的弹坑,好像穿越到边关将士誓死捍卫祖国的烽火岁月。

每当提及阿里,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阿里有个好干部——孔繁森。的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用他的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牺牲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其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并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实际上,回望阿里的漫长历史,追溯边防线上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事迹,在这里,不仅拥有孔繁森式的先进人物,还有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戍边英雄。

追忆:雪域孤军挺进藏北

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且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尽管如此,阿里地区却是我制止周边地区霸权主义侵略扩张,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确保西部边境安宁,确保新藏联系和后方地区稳定的高原战场和重要屏障,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3岁生日。在党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战略部署下,为完成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任务,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组成了7个民族136人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最南端的于阗县普鲁村出发,担负起了“先行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从新疆到西藏阿里,中间隔着千里迢迢、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没有公路,就连羊肠小道也没有。经过368天的艰苦行军,“先遣连”官兵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挖地为营,狩猎为食,历尽艰险,以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挺进藏北,解放阿里”任务,终于使阿里这块中国大陆上最后一块土地获得解放,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授予该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

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全连共有63名官兵光荣牺牲,永远地留守在阿里:总指挥李狄三、电台长刘景辰、通信员白长城,战士沙吾提(维)、道尔甲拉(蒙)、马洪福(回)、西阿林(锡伯),等等。“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祖国的边疆进军……”这是“先遣连”誓师出征前所唱的《挺进歌》,时隔60余年的今日,在阿里的茫茫雪野中,人们仿佛还能时常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久久地在亘古高原上回荡传响。

缅怀:“战斗英雄”用生命奏响胜利的赞歌

阿里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1962年,印度军队在我西藏边境地区多次挑衅和悍然发动武装入侵,阿里地区也是主要战场之一。顽强的边防将士浴血奋战,克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英雄赞歌。

同年10月27日,在乘车奔袭印军羌山口据点途中,我边防官兵突然遭到印军猛烈攻击。面对印军的强大攻势,维吾尔族战士司马义·买买提端起冲锋枪奋力还击,掩护战友下车参战。在身体两处受重伤、鲜血直流的情况下,他仍然忍着剧痛,顽强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年仅22岁。买买提牺牲后,全班战友在他那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精神鼓舞下,英勇作战,激战6分钟,将敌人全部消灭,胜利收复羌山口。

11月18日,在攻击印军莫尔多16号阵地时,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道路,工兵连战士罗光燮在左脚和右臂被炸断的情况下,毅然用自己残缺的身体顺山势翻滚排雷,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战后,根据司马义·买买提和罗光燮遗愿,所在部队追认他们为中共党员,同时,新疆军区党委为其追记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们“战斗英雄”称号。

④① 扎西岗边防连官兵风雪中巡逻 翟金钟/摄 ② 官兵在千年不化的冰川里巡逻 罗 乐/摄 ③ 高原战士的手 罗 乐/摄 ④ 新战士克服高原反应翻越达坂 刘晓东/摄

信仰:有一种高度,不能用海拔去丈量

有人说,在中国所有边防哨所管辖段中,西藏地区最为艰苦,而西藏地区中最艰苦的当属阿里地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对党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传承至今,在当代阿里边防官兵中得到了更为准确的诠释:有苦不叫苦,再苦不怕苦,苦中见精神,苦中见功业。挑战生命极限,建功阿里高原。为了上千公里的中印边防线的安全稳定,一代代阿里官兵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舍生忘死,铁心戍边,出色完成了守边护边任务。

阿里防区有上百个执勤点位,分布广、路程远、路况差、风沙大,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有靠骑马和步行前往,这其中还包含了10余个高达五六千米以上,距离在百公里开外的高海拔、远距离执勤点位。夏季,积雪消融形成的洪水猛于野兽,冲断了巡逻道路,趟河时稍有不慎就会被洪水卷走;冬季,气温骤降,积雪厚达数十厘米,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冰冷刺痛,加上山高路陡,军马都会“罢工”不再前行,官兵们只好牵着马,一步一步朝着点位爬去。

官兵们每到点位一次,都会感到头痛、胸闷、恶心,加之紫外线异常强烈,雪盲现象严重,经常出现皮肤灼伤、眼睛刺伤。可以说,边防官兵是用生命在守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名边防将士就是一座挪不走的界碑。“海拔越高,生命和生存的价值越高;海拔越高,思想和精神的境界越高。”这句话,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阿里边关将士的座右铭。

坚守:喀喇昆仑的脊梁

为了祖国的边防事业,阿里官兵选择的是与风雪为伍、同艰苦相伴的戍边生活,选择的是无怨无悔的牺牲和奉献。阿里军分区原政治委员丁德福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为我们诠释了奉献者的情操。他从当班长起到任军分区政委,在阿里高原默默奉献了32个春秋,经历了无数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被守防官兵和驻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活着的孔繁森”“军中焦裕禄”。孔繁森在阿里任地委书记的两年里,丁德福任阿里军分区政治委员,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协调工作。1993年3月,阿里遭受特大暴风雪袭击,他俩不顾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一同携手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牧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他们互相勉励,一起爬雪山、走牧场、趟冰河,在最艰难的时刻,把党的温暖和关怀第一时间送到受灾群众的心中。丁德福深深地知道,阿里辽阔的土地,不是他一个人守得住的,需要依靠广大边防干部战士团结奋斗、共同把守、无私奉献。作为军分区政委,丁德福坚持把爱和关怀毫无保留地送给基层官兵,送给自己的下属和战友,为阿里官兵解决了温室种植和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接济有困难的干部战士。至今,人们已经记不清他到底帮助了多少位官兵。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听取丁德福带领阿里官兵建功高原的事迹后,当即挥笔为阿里军分区写下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负重任,守卫边防”的题词。

英雄探妻——阿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张良善 

“高原牦牛”——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钱有武

阿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张良善,原是军分区汽车营的一名汽车兵,在茫茫昆仑战斗了31年,特别是1986年至1998年间,一直驾车奔波在千里新藏线上,经受住了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的严峻考验。1992年妻子临产时,他正在执行高原运输任务。妻子生产时不幸大出血,妻儿双双离开了人世。他赶回家亲手埋葬了妻子,给妻子立了墓碑,悲壮地跪在了妻子的坟前,陷入久久的愧疚之中。没过几天,他的妹妹在老家病故,其父痛苦万分,哭瞎了双眼,不慎从楼上摔下,摔断了双腿。他欲哭无泪,但他知道自己除了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不幸,别无选择。1998年,因完成高原运输任务成绩突出,他被破格提干。时至今日,尽管他的荣誉已经数不胜数:6次荣立三等功,2次荣立二等功,2次获“昆仑卫士”奖章,被新疆军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被兰州军区授予“高原模范汽车兵”荣誉称号,被四总部授予“红旗车驾驶员”标兵称号,被国家劳动部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但是,他每年都会怀着愧疚的心情去看望永远定格在石碑上的妻子,坟前的草地上留下了他一串串沉重的脚印。他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在这里汲取一种只有爱才能给予的力量。

在环境恶劣的阿里高原,还有这样一位老边防:他平均每年奔波在阿里边防线上的里程达6万公里以上,先后30余次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调研,1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用真情和大爱默默守护着阿里高原官兵的生命健康,先后协助挽救了41名官兵宝贵的生命;他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喀喇昆仑山卫士”,3次被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豁出生命也不能有辱使命”是他的誓言……他就是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钱有武。时至今日,钱有武已经扎根边防30年,他奉献边关忠诚使命的感人事迹,已成为兰州军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在大西北的座座军营里广为传颂。

由于高原边防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恐惧等心理障碍,各种心理疾患已经成为严重危害高原官兵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阿里军分区狮泉河医疗站外科护士长兼任医疗站心理咨询室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汪瑞,想到战友们在饱受高原严酷环境磨砺的同时,还要承受种种心理压力,经受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她不由感到阵阵心痛。于是,她通过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网站,在高原边防部队展开心理咨询工作,足迹遍布阿里防区每一个哨所和执勤点位。“有困难找组织,有心事找汪瑞。”这是汪瑞发给边防官兵“连心卡”的两句话,上面印着她的办公室、宿舍电话和军线手机号码。她总是耐心地为打电话过来的战士们解难释惑,被广大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她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探索总结了“转移法”“升华法”“宣泄法”“调控期望法”“多维思考法”等高原心理治疗方法,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还被许多官兵作为自我调节心理障碍的一剂“良药”。

阿里官兵守防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这里还有距离北京最远的边防连、被授予“雪域高原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的边防连、封山时间最长的边防连;还有“雪域高原模范连长”刘长峰、“战斗营长”祁发宝,等等。正是一代又一代可亲可敬的阿里官兵,常年坚守在藏北无人区,为了祖国拥有强大坚固的边防,心甘情愿做沉默的砥柱,成为喀喇昆仑上不屈的“共和国脊梁”。

展望:聚焦强军目标铸雄关

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主席鲜明地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阿里军分区全体官兵,始终紧盯强军目标守边关,坚定强军信念铸军魂;深入学习领会强军目标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用强军目标凝聚意志力量,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努力为实现强军目标不懈奋斗。

强国须强边。当今时代,边防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作为保卫国家安全的边防一线,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个领域和层面,是反映国家政策的“晴雨表”,是展示国力、国威的“窗口”。作为军事边关,阿里既是防御关卡,又是进攻出发阵地;既是主权存在保障,又是国家利益边界。历史证明,边防羸弱,或导致外敌入侵,或引起内部动乱。边境地区如果不能保持安全稳定,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之间至今还存在未正式划定的国界,阿里正处在中印边境西中段地区。长期以来,周边某些国家千方百计地蚕食我国领土,伺机越线破坏我边防道路和巡逻设施,甚至越线修建实体设施,企图挑战我政治底线,对于维护我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很大威胁。

党的十八以来,阿里军分区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戍边理念。一是坚持守边与管边并重。立足于依法治边,积极协助有关部门防范打击“三股势力”,尤其是“三股势力”渗透破坏,走私、偷渡、贩毒等跨境违法犯罪活动;主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通过军警民联防、联管、联治,有效维护了阿里地区的稳定,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坚持兴边与固边并重。阿里守防官兵踊跃参加兴边富民工程,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承担抢险救灾等险重任务,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不断促进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固边与兴边、强军与富民的统一。三是坚持睦边和强边并重。近年来,阿里军分区在不断提高管边控边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边防合作,通过与印军开展边防会谈会晤、制定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措施、建立磋商机制,有效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引领下,阿里军分区努力建设能够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强大边防,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边境环境。一是紧紧围绕提高边境综合防卫管控能力,实施动态立体管边控边。执勤手段从徒步、骑马巡逻为主向乘车巡逻为主转变,从平面巡逻向地面、空中立体巡逻方式转变。二是加强后勤设施配套建设,戍边官兵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边防官兵喝上了“洁净水”、用上了“长明电”、住上了“保温房”、吃上了“四季菜”,边防连队的远程医疗系统可以直通北京,直升机可快速飞临边防连队,阿里高原已连续20余年未发生因急性高原病导致官兵死亡的情况。三是优化执勤力量布局,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加强与阿里地委、行署和公安边防支队的深度合作,强化护边队伍建设,推进党政军警民联巡联防机制深入发展。

“趟过了最后那道冰河,翻过了最后那道达坂,走上世界屋脊的屋脊,爬上高原的高原;好男儿当兵就要走阿里,走阿里上高原,燃起青春的热血,拥抱高原辽阔的蓝天;刺刀凿界碑,青春写边关,咱就是阿里,咱就是高原……”一首《当兵走阿里》,唱出了一代代阿里军人的戍边心声,守防官兵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和平的赞歌。阿里边防官兵对青春与生命的坚守,换来了祖国边关的安宁;阿里军人在地球之巅释放的人生“正能量”,将一代又一代相传下去,成为雪域高原盛开的“格桑花”!

(本文压题照片:神山冈仁波齐峰 罗 乐/摄)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军分区边防高原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平顶山军分区组织开展冬季野营训练
达州军分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丽江军分区造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