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儿童诗教学应然之举
2015-10-09胡树荣
胡树荣
儿童诗情感真挚,想象灵动,整篇布局精妙,语言简练而富有童真。可以说,儿童诗就是儿童生命韵律的真实再现,但又高于儿童的实际认知能力。因此,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观察探索、感知交流,从而在多元解读中揭开儿童诗歌言语形式的内在密码,将儿童诗歌的赏析推向新的高度。
一、品味语词,感受儿童诗歌的语言之美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儿童诗歌固有的创作规律和彰显出来的文体气质,应该将其作为阅读教学把握儿童诗歌教学方向的基本原则。这当中尤其是儿童式的用词,很多地方都与平常文本中有着较大的差异,处处体现了与儿童认知的合拍性。如果说整体性的课文朗读是对儿童诗歌情感意蕴的基调定性,那么深入文本细节,感知儿童诗歌独有的遣词造句的艺术之美,就会发现为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雨后》这首儿童诗歌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整体性地朗读,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初步感受下雨之后孩童表现出来的盎然生机。有了情感铺垫,教师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感受儿童诗歌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摔了一跤孩子脸上”为什么会“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作为人物表情在一般性文本中都会以“呈现、露出”等动作描述,为什么在儿童诗歌中却用“发射”这种更具情感张力的词语呢?在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知自己能够“摔上一跤”而将内在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此处的“发射”正将这份最纯真的内容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儿童诗歌中,类似于这种神来之笔,可谓到处都有。儿童诗歌的教学只有抓住了这些别具匠心的内容才能真正契合儿童诗歌的创作规律,让儿童诗歌独有的词语之美深入学生意识。
二、悦纳运用,感受儿童诗歌的形式之美
除了词语运用的独到之外,儿童诗歌另一个本质价值在于其别致新颖的言语样式和反复手法的充分运用。翻阅教材文本中的儿童诗歌,几乎每首诗歌都有如此反复运用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这一凸显儿童诗歌本质特性的资源置于脑后,而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一独到表现形式的表达效果,从而感知儿童诗歌独有的形式之美。
例如,在教学《水乡歌》时,首先,紧扣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水乡什么多?×多”这一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这样的句式走进每一小节呈现的内容。教师虽然没有提及“引起下文”的概念,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依循相同结构的开头逐步走进了诗歌的内核,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总结课文中,教师更是运用这一典型句式,采用师生互相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积累文本。在师生配合的对话中,蕴藏于诗歌的情感意蕴被充分体现。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模仿进行想象补充,“水乡什么多?”依照诗歌的形式进行模仿创作,并将自己补充的内容融入诗歌之后,与诗歌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作用。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紧扣诗歌原有言语形式,在品悟中感知其表达效益,在对话中运用触摸其表达特质,更在模仿创造中将诗歌的形式之美镌刻在学生意识之中,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教学妙用。
三、体验探析,感受儿童诗歌的修辞之美
作为写给儿童阅读的儿童诗歌则常常将司空见惯的事物描述成为想象中的内容,赋予其独有的生命气息,从而将其视为具有生命意蕴的个体,使得整个诗歌的意蕴凸显。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歌时,关注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应该成为应然选择。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片段时:
师:读了诗歌就给人一种生动亲切的感觉,你知道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形成了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生1:作者处处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体会。
生2:苹果、葡萄都会叫喊,我们仿佛看到了水果们急着想要成熟的样子。
生3:向日葵正“低头弯腰”,作者形象地写出了向日葵成熟之后的状态,我们仿佛看到了满满的葵盘。
生4:秋风在“打滚、奔跑”,多么美多么快乐的秋风,我都快忍不住要和秋风一起嬉戏玩乐了。
…………
师:是啊!有了拟人,诗歌中的事物就像我们一样。诗人写活了他们,就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读活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先行提炼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领学生依循着“拟人”的思路,逐步走进文本的言语内核,从而探寻作者在诗歌创作中修辞运用的良苦用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却能形成基本的价值认知,并在充分言说表达中将这种表达手法不断深化在自我意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儿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质,教师应该从诗歌独具价值的词语运用、形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维度入手,才能引导学生不断逼近儿童诗歌本质,感知儿童诗歌的独特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水泗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