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蜕变:进展停滞与复发的处理
2015-10-09许维素
摘要后续晤谈中,当事人改变的停滞与复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篇文章将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如何正向看待并有效运用进展停滞与复发的经验,协助当事人从各种经验中累进持续自我协助的智慧。
关键词停滞;复发;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分类号B849
如果咨询师与当事人付出了努力,当事人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双方的挫折感是必然存在的。然而,当事人没有改变,是“暂时”、“目前”的状态,不等于永远都会如此。甚至,SFBT相信:每一个人愿意改变的时机是不尽相同的,且每位当事人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以及懂得运用咨询师此一资源的时机与方式,也会不尽相同,因而咨询师需要接受与尊重当事人决定是否愿意改变,以及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师协助的自主权(Berg & Steiner,2003)。咨询师也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咨询师,也不等于具有改变当事人命运的神奇力量,仍然必须接受当事人之生命得由他自己决定的事实与限制。当然,在这同时,咨询师仍有尝试努力的空间,然而,面对当事人改变停滞或再次复发时,拥有“生命可能性”的思维,并发挥“有效的方法就多做一点,无效,则改采别的方式”的原则,可真的是一个不容易站稳的立场。
1看似没有进展时
1.1优先维持稳定的意义
于后续晤谈中,当事人可能表示,自上次晤谈之后“没什么不同”。咨询师不必为这种回答而失望,因为其中可能还是会有正面意涵。“没什么不同”表示情况没有朝着负向方面发展,也表示了当事人仍然有能力控制与维持自己的生活与状态,而使情况可以“停止”恶化。所以,当事人如何使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将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尤其,如果没有所谓的进展,是否是已经有了小小的改变之后才停滞?有时,当事人及其周围的重要他人,多会希望在当事人有前进之后,立刻加速当事人的进展。对于有些当事人而言,这样的期待反而易被解读为大家要求过多,甚或自责自己的努力仍无法让大家满意,有时会因而想要故意反弹而大大退步,特别对于本就是非自愿来谈者。所以,在推进当事人产生更大的改变之前,咨询师可以思考及与当事人讨论的是:如何多做或多做什么而能“维持目前已有的改变”。如询问:
“你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持续去做?”
“你有多少信心可以继续维持?”
“如果你多做几次,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你的好友会如何帮助你继续稳定你的心情?”
每个人改变的曲线也不尽相同:有人是跳跃性的前进;有些人则是螺旋式的改变;有些人则如阶梯,一步一步的往前;有些人则每前进一步后,需要很久之后才能再进一步。因此配合当事人改变的速度与方式,先维持当事人的改变,是在期待当事人有更大突破之前,可以先大大致力之处。在当事人更为稳定时,才再适时地多提醒他未来的可能挑战,或是鼓励他再多做改变,如此方易成功。SFBT认为,当事人的每一个小小改变,都是需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迈进的,而维持改变,甚或没有更恶化,有时往往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许维素,2013)。
1.2当情况变糟时的可贵应对
若当事人表示于上次晤谈后,生活变得更差,咨询师需要问明详情,了解让情况变差的脉络,但仍可以“事情总会有起起伏伏”的一般化描述来做为回应。因为事实上,灾难、意外、疾病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事件,都可能突然发生在任何人的生活里而使得情况一时变得更为棘手。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当事人描述这些变遭的情况或突如其来的事件,用开放的心去倾听并重新建构出其中之细节变化与重要意义,并且尝试了解:较之过去,当事人此次“处理”这些情境的方式是否已经有了小小的进展(如更快速积极),或者事情恶化的速度,是否较之常态已经慢了许多,进而对照出当事人所拥有的优势之处。此时,咨询师常采用应对问句、评量问句与关系问句,除了协助当事人客观检视情况变化之外,也能启发当事人理解自己并觉知相关优势力量,尤其是如何自发性地解决问题(Pichot & Dolan,2003)。例如:
“这星期有这么多事情出了状况,你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许多人在面临这么多的挑战时,常无法处理。但你是用什么力量来帮助自己撑过来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0期 (总第26期)
许维素蛰伏的蜕变:进展停滞与复发的处理
“与上次你们争执的情况比较起来,你觉得这次争执的情况跟上次有何不同?”“你在处理你孩子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何以能有此差别?”
同理,面对当事人变得更糟的反应,咨询师千万别急着期许让当事人的情况立即全然改善,反而可以先行探讨如何让当事人回到前一周的平稳状态,或者先让恶化止跌,以能找到目前较为可行的一小步:
“事情总是起起伏伏,有时候会好一点,有时会变糟,然后又会再好起来。所以你认为需要什么,才能帮助你再恢复到上周评量分数的状态?”
“关于你们的关系以及处理离婚的情况似乎是在恶化中,根据这几周你们关系的起伏与下滑的情况,你觉得要如何让情况不再继续恶化,或让恶化的速度减缓?”
尤为,莫忘了目标在SFBT中的重要性。于后续辅导中,咨询师除了探讨进展之外,本就会持续检核当事人于当次晤谈的所欲正向目标,而在晤谈最后阶段时,咨询师也会直接询问当事人对晤谈效果的看法,以随时与当事人对焦晤谈的走向(许维素,2014)。同样的,若当事人表示没有改变、变得更糟或不再投入于晤谈中时,咨询师将可能需要重新与当事人一同检视:当事人期待的效果为何?所持的真正目标究竟为何?有时,透过这些检视历程反而能真正帮助当事人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而推进晤谈的进展(David & Osborn,2000; Lipchik,2002)。例如:
“我们要继续围绕这个话题,还是你对**更感兴趣?”
“我们谈论什么,会更多帮助到你?”
“有什么问题是你希望我问,而我却没有问的?”
“在1到10分的量尺上,1分代表这次晤谈没有任何帮助,10分代表好到不能再好了,这次晤谈的得分处于什么位置?”
“如果要你给这次晤谈的分数提高1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1.3启动系统的支援
当事人的改变本就需要时间,而若当事人暂时不愿意或无法改变,咨询师可以先了解与评估一下:“系统的改变”是否会是比较容易的选择?在当事人的生活系统中,谁最容易或愿意改变?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念,SFBT相信当事人生活系统中的小改变将可能会带来大改变,包括当事人自身的改变。
举例来说,当事人不愿意停止去网吧的行为,而当事人的父母愿意改变,咨询师或可用一种称许、欣赏的态度,来与当事人的父母讨论:“你们可以有不同以往的处理方式,或许就会推动当事人的小小改变。”又例如,青少年当事人陷于孤单无助之中,咨询师也可以与导师讨论如何改变班级的人际互动(如先邀请班上功能良好的同学主动邀约当事人外出),来协助当事人,使他的处境不至于更糟;再例如,患有忧郁症的学生无法每节课都去上时,学校的制度若能允许当事人先到学校辅导室自习,并且思考何以某几节课自己是可以做到去上的,将会助其慢慢突破之。而系统的工作,往往也是一个强化当事人的改变以及预防复发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当事人的情况恶化甚至出现生命危机时,立刻采取行动或安全性的系统建置,就变成第一优先的必要行动。
2复发中的学习与成长
SFBT相信,如果没有过成功,就不会知道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一体的两面;大部分的人倾向于聚焦在失败的这一面,而忘记了成功的另一面。没有成功过,就没有所谓的复发。面对复发的当事人,咨询师要记得,复发表示当事人曾经有一个成功存在,虽然此成功目前暂时停止了。甚至,SFBT认为,复发是当事人学习新经验的一个正常过程,因为一个行为的稳定,通常是透过复发多次的过程,而让当事人从中学会如何控制或稳定;如果咨询师能视复发为一行为学习与稳定的练习过程,咨询师就会自然地接受当事人复发的事实,并更能稳定地协助其从复发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咨询师要相信,虽然有些当事人需要受到长期的照护与协助,但是很多当事人仍然保留着他们的能力,甚或还是能继续增强他们的能力(Berg & Reuss,1998)。
所以,在当事人复发后愿意开始再来晤谈时,就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往复原的方向前进了。此时咨询师可鼓励地问当事人:
“这次,你如何知道自己应该要来再次处理自己失控的问题?”
“你曾经做了哪些努力?”
“是什么告诉你应该要停下来不要再上网了?”
“你何以愿意继续尝试努力?什么人或事物帮助了你?”
“上网与没有上网的生活,有何不同?”
“什么人或事物在这过程仍然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些问题皆在催化当事人开始思考:“哪些行动容易开始去做、哪些有效方法值得多做、哪些无效的方法不用再做?”,以及“从这次复发事件中学习到什么?”,从而积极帮助当事人从此时此刻的位置转为以复原起点,再次启动他们造就改变的运作机制,渐进地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复发,甚或更进一步地逐步学习如何预防复发的发生。
2.1复发时尝试的努力方向
为了使当事人能够再次回复至之前的例外平稳,咨询师可以用SFBT处理复发观点,来思考形成努力的方向;如图1所示,图中数字处的重点为:
(1)两次复发间的例外时期如何存在?——当事人在两次问题行为发生之间,何以能停止该行为?是怎么做到的?当事人的生活系统中拥有什么或减少什么时,就会维持当事人的行为稳定?例如,当事人有了进展之后,周围的人多会撤走对当事人的关怀与协助,而容易造成当事人问题行为的复发。所以,如何恢复关怀与协助,维持当事人的生活系统稳定机制,是重点所在。
(2)两次复发的内容有无进步?——第二次问题行为的复发情况,有无比第一次的情况来得轻微一些?这代表着当事人已然有些什么样的改变?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咨询师做了些什么帮助使他有了这些改变?
(3)前次复发时恢复正常的方法可以如何适用于此次复发?——上一次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是如何慢慢从发作或低潮中再次恢复至正常生活的?上次的经验可以如何帮助他这次的复原与回稳?上次的经验中,咨询师或周围的人做了什么是可以有效帮助当事人的?从低潮中复原的调适过程,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值得当事人思考,从中发现对自己有效的方法。
(4)此次复发恢复正常后,如何维持?——有这次复发经验后,当事人需要继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咨询师以及周围的生活系统,需要继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帮助当事人维持稳定?维持稳定,往往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能使例外维持的时间延长,本身就是一个成功,也会是一个让当事人内化改变方法的关键时期。
(5)如何预防下次复发?——从这两次的复发经验中,当事人学习到什么?对自己的认识又增加了什么?如何与当事人讨论减少或预防他再次复发的可能?当事人信心与把握度如何?如何增加?当事人的家人有何建议?咨询师及相关系统又需要做些什么?凡此,都是咨询师可以引导当事人思考之方向,或于案例研讨时可以自我督导的方向。
图1当事人问题复发时的介入重点
综言之,复发是令人难受的情况,但SFBT的咨询师不强调当事人“应该”(must)做些什么,而是着重于当事人目前“能够”(can)做些什么,并且积极地让复发发挥前车之鉴的正向效益。除了了解复发是如何发生之外,咨询师会以不批判而是接纳的态度看待之,并再带领当事人聚焦于从经验中学习如何帮助自己恢复平衡与维持平稳的态度与方式。处理复发看起来似乎像是重新开始,但实际上,它仍是以善用过去有效经验为重要处理原则,并不断累进进步并学习掌握自我协助方法的过程。
2.3关注当事人整体进步的幅度
SFBT提醒咨询师:需要时时评估当事人从一开始接受咨询,到目前的进展。有时咨询师与当事人会气馁于当事人改变的“平原期”,因而咨询师需要提醒自己与当事人回头看看当事人在接受咨询前后整体转变的程度,这是很具有鼓舞与提醒作用的。
尤其,在面对当事人复发而使咨询师与周围的人倍感挫折时,咨询师也可以想想,从一开始辅导这个当事人到今日,以评量问句来想,“整体”来说当事人进步了几分?此时也可运用“负数”的概念,例如,当事人目前的表现或许只是2分、0分的往返,但别忘了刚来咨询时,他仅是处在-5分的位置,亦即,当事人已经进步了7分(如图2所示)。
图2以评量问句的负分探测进展程度
当事人虽然常令人注意到他起伏的复发行为,但是大体来讲,在看似不断复发的过程中,当事人是否仍有整体进步的幅度呢(如图3所示)?当咨询师、当事人、家长、相关人员看到当事人这样的进展幅度与变化时,又会有何意义?——至少对咨询师来说,相信可更鼓舞咨询师产生坚持协助当事人的力量,同时,咨询师也能再次思索:当事人何以能在跌跌撞撞中仍有匍伏前进般的小小成长?究竟自己、系统及当事人采用的什么样的策略是有用的?是值得继续多用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公平”的意义成为被突显的力量与证据,即,当事人是有努力改进自己的、咨询师的辅导是有成效的(许维素,2013&2014)!
图3当事人复发时的整体检视
3坚信于生命的可能性
有时,目前的治疗之所以无效,其实是因为当事人的生活情境变得比之前更艰难而有挑战性,或是咨询方法长期下来已失去效益了。当然,如果当事人一直没有改变、一再复发或没有意愿改变时,SFBT的信念是:“只有不适合当事人的咨询方法,而没有咨询失败的当事人”,因而咨询师需要再尝试去做些不同的介入,以找到突破可能性。这是因为SFBT坚信:当事人之所以会复原,是因为解决之道属于当事人本人,而非属于咨询师;而且,只有当事人“自己”可以决定要否改变,不管咨询师多么地慈悲、关怀及聪明,倘若当事人目前仍是执意于不想改变,或暂时不想停止破坏性的行为,咨询师也无法替其决定(Berg & Reuss,1998)。
亦即,对于当事人一直没有改变的情况,SFBT咨询师仍会秉持着尊重与了解当事人的态度,相信当事人会停驻于此刻是“有其道理”的,尊重当事人需要时间停留于此阶段一阵子以酝酿突破的意愿,或需要时间来为此刻做些什么预备,才会继续往前走。对于当事人不愿意与咨询师在一起努力、不对咨询抱持希望的态度,SFBT也会接受当事人乃是“有好理由”,或者尊重当事人目前尚未准备好接受咨询师助其发展未来的正向与乐观的可能性。
改变随时在发生,当事人很有可能在明日就会接受咨询师的协助。所以,坚定于生命各种可能性的发生,是一个与未知态度一样可贵的重要姿态!所以,面对着当事人没有改变、恶化、甚或复发,咨询师持续的辅导是一种邀请;很多辅导机制是给予当事人改善的机会与空间。或许我们不能逼当事人成功改变,但是至少“创造与等待当事人改变的空间与机会”,却是系统能做的、咨询师能为的。就如同水果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序一般,咨询师无法拔苗助长(Berg & Steiner,2003),坚持、等待、不放弃的努力,仍是持续在酝酿足以让当事人改变的契机与能量!
参考文献
许维素. (2009).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许维素. (2013). 建构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宁波: 宁波出版社.
许维素. (2014).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与实务. 台北: 心理出版社.
Berg, I. K., & Reuss, N. R. (1998). Solutions step by step: A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manual.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De Jong, P. D., & Berg, I. K. (2012).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David, T. E., & Osborn, C. J. (2000). The solutionfocused school counselor: Shap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Philadelphia, 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Taylor & Francis.
Lipchik, E. (2002). Beyond technique in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orking with emotions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Korman, H. (2011).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Beijing, China.
Macdonald, A. J. (2007).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London, UK: Sage.
Macdonald, A. J. (2011).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manual. London, UK: Sage.
The Dormant Transmutation
How to Deal with Stagnation and Relapse
Weisu HS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10640,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follow-up interview,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lients' changes become stagnant and even relapses happen in the follow-up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SFBT's positive views of clients' stagnation and relapses and how SFBT help the clients to accumulate the self-care wisdom from these precious experiences continuously.
Key words: SFBT; stagnation; relapses
栏目编辑/王抒文终校/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