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1例中的应用
2015-10-09蓝远梅等
蓝远梅等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应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HI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随访时间2年,比较两组的护理疗效和随访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Development Index,PDI)分数在出生后6个月和出生后24个月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疗效具有积极效果,同时对患儿的远期预后情况也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个性化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42-01
Abstract:
Keywords: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多数发生于围生期,主要是由于窒息引起患者缺血缺氧,进一步造成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新生儿致残甚至死亡。因此,该病的治疗以及治疗期间的护理均需要重点关注。为分析个性化护理在其中的作用,笔者选取41例患儿观察个性化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以及远期发生后遗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2例HI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HIE的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胎龄为38~41周,平均胎龄为(395±2.4)周;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150±400)g。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胎龄为39~41周,平均胎龄为(399±19)周;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280±380)g。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密切的各项监测,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患儿口腔分泌物的清理,确保患儿呼吸道保持畅通状态,同时给予吸氧处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个性化护理,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2.1触觉护理由负责护士每天对患儿进行全身按摩护理,按摩的顺序为“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按摩患儿的胸腹、背、四肢、手指、手背、手心、足底足背、脚趾,各个部位需要按摩3次以上,重点部位可追加按摩3次。
1.2.2视觉护理选择色彩明显的物品,如西瓜、芒果、葡萄、橙子等,放置于新生儿面前距离约22cm处,同时要注意每间隔一段时间对物体的位置进行移动,进而达到吸引新生儿注意力的效果,移动方向可任意选择,但是要保持患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移动的物品上,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
1.2.3跟踪护理在新生儿出院之后,科室应该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为每个新生儿制定个性化的跟踪护理方案,使新生儿在家中也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家属需定期接受医生的相关建议。
1.2.4喂养护理在新生儿的喂养方面,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病情特点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喂养方案,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要进行严格的禁食处理,待患儿病情好转之后给予奶粉喂养,约5ml/次,1次持续时间2.5h,以后逐渐加量。
1.3观察指标在患者出生后6个月以及24个月时利用中国标准化贝莱量表对患儿的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智力发育指数(MDI)进行评估,随访时间2年,计算后遗症的发生率。其中,PDI指数和MDI指数评分越高,代表患儿运动以及智力的发育程度越好,以此判断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x±s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给予个性化护理的实验组患儿MDI和PDI分数在出生后6个月和出生后24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随访情况随访时间为2年,实验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脑内的糖原量有限,机体所需能量及养分只能由血液流动供给,若出现缺氧情况,最先受到影响的为机体脑部,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部位。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部疾病,其脑部会出现能量缺乏与氧气不足,造成新生儿反应慢、思维迟缓、机能低下及发育不良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极大的影响其日后正常的生活。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护理的质量,传统护理已无法达到
患者与家属的要求。因此造成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及不满,护患关系紧张,导致护理依从性较差。理想的护理措施是可以按照个体差异而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护理,并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综合以上要求,本研究针对患者的不同进行了个性化护理,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个性化护理的实验组患儿MDI和PDI分数在出生后6个月和出生后24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综上所述,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效果,同时患儿的远期预后情况也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文爱艳.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9-70.
[2] 母得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26(14): 1144-1147.
[3] 杨振玲.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6): 209-210.
[4] 王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及预后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7):83.
[5] 李卫东,谢巧庆,迟春昕,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95-1396.
[6] 彭喜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高压氧治疗及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 (5): 109.
[7] 黄梅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122-123.
(收稿日期: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