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剖腹产50例中的应用
2015-10-09汪虹
汪虹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改善剖宫产初产妇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剖宫产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恐惧评分、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初产妇围术手术期,有助于明显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消除恐惧心理,促进产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初产妇;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31-02
护理干预是指在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为患者提供全面、客观的护理服务,能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妊娠分娩是女性重大的应激反应时期,很多女性分娩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状态改变,包括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初产妇来说,其心理应激反应通常更加严重。笔者针对护理干预在改善剖宫产初产妇心理状态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初产妇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255±54)岁;孕周在38周至42周之间,平均(403±1.2)周。实验组:平均年龄(235±1.4)岁,平均孕周(387±2.3)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62±1.3)岁,平均孕周(41.2±1.3)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制定饮食计划,加强营养;讲解剖宫产手术方法及目的;了解患者需求,减轻患者的恐惧感;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产前检查。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一)术前护理 由于初产妇对麻醉和手术过程不了解,且对胎儿智力、健康等存在明显的忧虑情绪,对于手术过程中潜在的意外情况较为担心,因而其抑郁、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更高。护理人员术前应主动接触产妇,掌握其思想和心理动态,针对产妇的心理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加强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二)术中护理 将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温度控制在24~26℃之间,保证手术环境的舒适、安静。巡回护士应主动关心产妇,向其说明手术操作和麻醉方法,简单讲解麻醉与手术的配合, 例如术中取出胎儿和牵拉脏器时产妇会感到牵拉痛和不适感。器械护士应为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协助,对胎心和产妇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妇出现的情况,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胎儿娩出后, 尽快告知产妇胎儿的发育情况、性别等, 鼓励产妇母乳喂养 , 早开奶、早吸吮 , 提高其进行母乳的信心。(三)术后护理 告知产妇系腹带,将产妇安全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向产妇及其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方法,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以提高术后胃肠功能和体力恢复速度,加强术后营养供给。如患者有不解之处,应做详细解答, 使产妇保持愉快心情, 消除不良情绪,促进产后康复。
1.3观察指标使用本院自制的产妇恐惧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进行评定,包括医疗操作知晓率、医院环境、人际关系、自我情绪调控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组产妇自我恐惧、人际关系恐惧、医疗环境恐惧和医疗操作恐惧等评分情况,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恐惧评分比较实验组自我恐惧、人际关系恐惧、医疗环境恐惧和医疗操作恐惧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产妇心理状态比较实验组产妇护理后SAS和SD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护理干预是指利用最佳证据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将临床护理工作由医学领域拓展至护理领域,从实际的临床问题出发,实现患者需求、临床经验和科研结果的三者结合,对患者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改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能够将患者实际需求、临床经验、护理技能和科研结果联系在一起,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服务。剖宫产产妇通常缺乏充分的思想准确,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又会增加其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加、产程延长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另一方面,焦虑和紧张情绪还会诱发胎心率改变、胎盘血流量减少等问题,甚至诱发胎儿宫内窘迫,因初产妇未经历这一过程,因而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更加严重。护理人员应根据初产妇的心理特征,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产妇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缓解手术过程中不良反应症状,提高初产妇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顺利分娩的信心,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林红. 一体化护理在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及角色转换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593-594.
[2] 郭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初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1):28-29.
[3] 钱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观察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445-446.
[4]姚微,胡盛洁.初产妇自我效能与母亲角色适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401-2403.
(收稿日期: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