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泥路面材料和技术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2015-10-08李玉峰
李玉峰
【摘 要】通过具体施工、试验检测论述了砼路面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泥砼路面;技术进展;问题;解决方案
1 水泥砼在公路工程中的的使用及发展
水泥砼的发展自水泥这种材料诞生以来,通过近200多年不断探索与研究,对其工艺和材料的研究可谓是发展较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砼为建筑材料的工程结构物以及飞速发展。
2 路面砼在应用出现的问题
2.1 耐久性
设计使用寿命可达20至30年,且基本无需维护。在实际使用中有些路面在使用不到1至2年就已开始出现砼各种病害,造成这种原因产生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1)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量增大、超载、路基基层填料、气候、环境)
2)材料的选用,特别水泥这种主要材料品种的选用。目标配合比与生产配合比有差距。
3)现场施工工艺不当、机具配置不合理、砼工作坍落度增大、后期养生、开放交通时间过早等因素。
2.2 收缩与开裂
砼路面的收缩与开裂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如果降低水灰比,必须增加水泥用量,带来较多的水化热产生,加剧砼体的湿度上升进一步加快水化速率。这种滚动效应不仅导致砼在降温阶段产生温度收缩加大,同时因为强度增长过快伴随砼的弹性模量提高,使砼的徐变松弛作用减少,产生的弹性拉应力就更是大幅度的增长,使砼面板开裂。反之,水灰比增大,导致砼早期强度降低,砼浆体离析,骨料包裹层不够,水泥浮浆堆积在面板表层,造成砼面板抗弯拉强度不够,耐磨性降低,砼徐变加快,强度降低,导致断板开裂。
2.3 切缝与养生
砼的强度的增长是与温度、湿度息息相关的,砼路面每一工作段距离较长一次成型,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切缝不及时,使砼面板形成强度时,在最大湿度梯度时砼面板的湿度翘曲应力不能够释放,抗弯拉应力增大,局部应力失去平衡,导致砼面板裂缝。所以在施工前应对砼拌合物测定初、终凝时间,以施工期间的气象温度为参考值,推测切缝时间,使切缝边缘整齐,切口平滑顺直,便于后期灌缝。
2.4 断板与开裂
1)在设计方面,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砼强度越高就越安全、耐久性越长的观念的影响,总是倾向于提高砼面板的抗弯拉强度等级。如以上所述的情况,强度指标的提高意味着砼中所使用的水泥标号的要求提高,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的增加,不单纯增大了工程成本,而且加剧了开裂的危险。同时,由于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增长,势必要影响后期强度的发展,耐久性能降低,在设计中,通常也不考虑温度应力引起的疲劳约束。在荷载中应力叠加引起整体面板疲劳破坏。
2)在材料方面,同样存在着砼强度越高越好的误区。以骨料的压碎值、磨耗值、针片状、级配考虑较多,而对粗、细骨料合成后的堆积密度和空隙率考虑较少,产生“断级配”的因素、严重影响砼拌合物的均质性。
3)在施工方面,虽然机械化施工程度得到提高,机具配套不完善、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在拌合运输、摊铺、振捣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砼拌合物离析,造成面板成型后的整体性、密实性、均匀性较差,达不到与施工配合比的一致性,使砼面板的抗弯强度也受影响、局部应力增大,导致段板开裂。
4)在试验检测方面,现行规范、规程已规定的很详细,但具体执行中偏差与其要求较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标准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的差距。如何将目标配合比变成符合工地实际质量动态控制的生产配合比,这就要求工地试验人员以目标配合比为基准。根据生产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利因素(如高、低温天气等)制定不少于三个水灰比的施工配合比,对路面砼工程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使砼拌合物的质量达到一个可控状态,较为理想。
3 减少与避免开裂、延长水泥路面使用寿命的方法
影响水泥砼路面使用寿命的因素繁多,我们用以下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从降低新拌砼的温度,使其拌合时间延长2~3min,拌合物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以降低水化热反应所引起的裂缝。
2)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号易选42.5级。
3)粗骨料最大粒径控制在30mm以优选碎石。
4)砂石材料级配合成后优选连续级配且接近中值。
5)在砼拌合物中掺入引气剂(含气量控制在3~6%)
6)为了减少温缩产生的裂缝,降低水化热产生的热释放,通过试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用10%~20%的粉煤灰替代水泥用量,这种方法已用在国内外许多重点工程项目得以验证。
7)控制水灰比,不论在各种砼施工工艺中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在工作度达不到施工摊铺振捣时,可通过试验掺入高效减水剂,以满足工作坍落度。
总结以上体会,我们应在施工中以“水灰比定则、集料连续级配、砂率调选、施工工艺环节、外掺剂的选用”上下功夫,在有限的面板厚度内,本着节省原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增强路面抵抗超载破坏的能力,提高路面的耐久性,降低砼面板抗断裂、裂缝的不利因素;增强砼面板本身的抗断裂能力,提高抗弯拉强度,从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着眼,是路面砼材料今后科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建常.科技视野,2012(22)[J].
[2]彭春元.广州大学学报,2001(08)[J].
[3]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