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

2015-10-08张爽廖高祥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传统文化青少年

张爽 廖高祥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历史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从中受益,成为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目标实现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不断下发文件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部署,全国各地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上海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领》;山东出台《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编写《传统文化》教材;江苏在全省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台湾地区试行《国学经典》教材等。在学术研究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已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青少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也是新一代民族精神传承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选择性和成长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渐行渐远不断提醒我们,教育青少年勿忘传统,是当代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真正击中了当下教育任务的关键。

目前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深度和广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知识讲授,轻内涵提升。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不乏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阐释以及文字说教,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则更注重在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表层含义,忽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把握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

2)教学内容孤立,教学方法生硬。较之于基础课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部分地区没有适合本地区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缺少深入的讲解和知识内容的发散。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感染力和效果欠佳。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指导大纲,对问题的阐述不够深入具体。

4)社会重视度有待提高。我国各地对传统教育重视度近年来显著提升,随之上升的还有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但仍然存在传统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针对以上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

1)由表及里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治标亦治本。传统文化中概念阐释和部分习俗文化介绍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应该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丰富和深层次的道德指导。肤浅或者过于教条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容易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抗拒心理甚至无端偏见。而对传统文化的一味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之大忌。简单地对其他地区、学校教育方式的生搬硬套往往会适得其反,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青少年成长特点的实际,更应追求的是在日常教育中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渗透,逐步引起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探求渴望。对于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也应结合本地实际,中华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养育了具有浓厚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让青少年在思考和实践中领悟民族精神,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为未来就业实践积蓄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2)系统性教学,树立宏观文化理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少年思维具有很大的独特性,一方面,开始慢慢形成世界观的雏形,对绝大多数事物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抽象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从判断推理能力上看,已逐步能使自己的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仍是不成熟的,思想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片面性。如若缺乏合理体系,将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产生消极作用。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应从学生成长阶段以及学习特点的整体把握,有侧重有计划的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学生成长全局把握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学习的节奏,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立体教学,多样化课堂。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补充分为纵向剖析和横向延伸两个方面。纵向剖析就是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精辟论述某些观点,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横向延伸就是指老师讲课要不被教室限制住,形式要多,思路要广,角度要新,不仅应突破教室的单一限制,推开窗门,走到室外,加以发挥,展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让传统文化教学应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4)提高社会重视度,提升社会责任感。政府层面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应多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端正态度。

另外,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家长应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从小注重对孩子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媒体应充分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且要注重净化传统文化,相关媒体应注重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穿插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促进青少年爱国,明史,知礼的优秀个人素质,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规范、培养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只有赢得青少年,才会赢得长足发展。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各级教育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重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力,发挥其对于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充分引导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观念深深根植于心,将教育事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2]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期刊,1986,12.

[3]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5.

[责任编辑:邓丽丽]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传统文化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