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让变革成为习惯 美军六十年间掀起四轮改革
2015-10-08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二战后,美国相继掀起四轮军事大变革。
1945年夏天,日本广岛和长崎升起蘑菇云,这意味着,美军率先推开核战争时代的大门。独立战争因袭而来的旧有国防领导体制,明显地不适应核战争对于战略决策及时、准确的要求。
艾森豪威尔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动军事改革,通过《国家安全法》和《国防部改组法》,确立国防部长在美国政府中的地位,理顺军队领导体制和指挥体制;战略思想层面,树立依仗其核优势侧重准备打闪电式的核大战,以速战取胜,第一次打击就让敌人“无还手之力”。
核时代的军事改革依旧喜忧参半。维持庞大的核武库,需要巨额经费;随着核扩散进程加快,核威慑的效力明显降低。核武器不仅不适用于所有的对手,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也让美军认识到,“核也不是万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并不实用。
重拾常规作战力量的呼声再起。197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都在推动改革,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以核力量为“盾”,以常规力量为“剑”的作战理论。
美国学者阿伦·米利特等人在著作《美国军事史》中,把这股革新潮流命名为“高技术时代的军事改革”。那时,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开始应用到军事领域,甚至游击战等特种作战等思想也被吸纳进来。
直到1991年2月,“高技术时代的军事改革”成果在42天的海湾战争中得到检验,美军初尝信息化“甜头”。 那一年,冷战也戛然终结,美军却掀起更为深刻的“新军事革命”,核心是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并对作战理论、体制编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此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胜利,美军对“新军事革命”确信无疑,变革已成为共识和习惯。
2003年,美军决定向“信息化转型”,而非持续了二十年的“改革”。这期间,网络中心战、“火力圈”“航空航天力量一体化作战”“海空一体战”等联合作战理论不断出现。信息化战争被认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文明的战争。美军要求,不仅必须速战速决,还要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其它附带损伤。
信息化作为一种战争样式依然看不见尽头,它的弊端已涌现,“芯片”战争太昂贵!
如何寻找一种更为廉价的战争方式?一名不愿具名的中国军事专家认为,更加深度的军民融合,例如,用廉价的激光技术取代昂贵的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军最可能采取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