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改革:不抢跑不滞后
2015-10-08齐岳峰
齐岳峰
北京CBD区域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整体推进,但绝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当前尤其要以重大问题、紧迫事项上的突破来检验改革成效
作为全国瞩目的改革要地,北京的深化改革进程引人关注。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正式推行一年多来,都有哪些作为?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雪峰拿出了一份“施工图”,上面清晰标注着2015年上百项北京市改革事项的具体实施进程,其中涵盖160多项改革工作要点、170多项北京市落实依法治国改革进程的要点。 胡雪峰与同事们,就此被“钉”在了这张图上,只能前行,不能停步。 既不抢跑也不滞后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回看2014年,如何评价北京市委的深化改革开局? 胡雪峰:去年,我们的着力点主要在“定规则、建机制,抓紧建立健全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个好的改革愿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机制去推行,只能是镜花水月。 2013年11月13日,北京市委在全国率先宣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1月10日该小组正式成立,包括12个改革专项小组。其后又增设了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按中央改革办的工作部署,我们启动编制了《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这是一个路线图,要求各部门分头制订相关建议,然后在会上一个一个过。 总体来讲,路线图既不能抢跑中央步伐,也不能滞后于中央部署。 《瞭望东方周刊》:在由党政部门制订并推动的改革措施中,社会力量是否扮演了重要角色? 胡雪峰:不能说改革措施是完全由党政部门制订的,我们的相应政策都经过细致论证,并广泛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 2014年底,我们启动了政府+专家的评估机制。事实上第三方评估机制国务院早已在做了。 比如,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我们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意见评估,而医改方面则请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专家进行指导。 区县探索积累经验 《瞭望东方周刊》:在具体实践层面,是否一盘棋推到底?在“顶层设计”之下,基层探索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胡雪峰:各区县肯定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改革走到区县一级时,我们发现,地方上能改的大都改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干扰大局的前提下,有重点地鼓励区县进行探索。 顶层设计定方向、定原则、定任务,为基层探索提供指引;基层探索找问题、摸规律、出路径,为顶层设计提供支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中央强调顶层设计,并不是否定“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搞千篇一律一刀切,更不是让大家坐等上面定任务、下指标。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整体推进,但绝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当前尤其要以重大问题、紧迫事项上的突破来检验改革成效。破解北京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推动北京市的工作,迫切需要区县和基层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深水区,既有利益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顽瘴痼疾。不少改革事项,往往因为影响大、涉及面广,一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这就需要试点探索。总之,总体设计一时难以把握的领域,恰恰是基层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各区县的差异化改革,是否是可以理解为“对应试点”? 胡雪峰:我们推行了“一区县一探索”的方式。比如,西城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丰台的生活服务创新示范区,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来选题;朝阳的文化产业创新、通州的新型城镇化、大兴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围绕落实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来深化;密云的基层党建、延庆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分别聚焦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领域来设计。 而东城、门头沟两个区分别聚焦了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领域改革,我们力争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经验;顺义的农村协同共治、昌平的回龙观地区综合配套改革、怀柔的协管员统筹管理,都瞄准了基层治理的具体领域、基础环节,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此外,海淀的农转居、石景山的信访、房山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平谷的行政资源配置,既与中央和市委的有关改革部署相对接,也是当前总体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的领域,基层根据各自实际调一调、试一试,有利于试出一批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 《瞭望东方周刊》:近些年中央不断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据我们所知,北京市在这一领域进展也不少。 胡雪峰:以前,各区县试点的行政审批改革层级较多,沟通时间太长,不利于改革,一些重大投资由于受到限制,项目落地比较困难。 2014年,北京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专项改革小组为首,列出了审批事项清单,先后精简了4批429项审批事项,比此前精简了44.3%。2015年,精简还将继续。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关注京津冀一体化的改革进程,这方面进展如何? 胡雪峰:北京市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与天津、河北分别签署“1+5”和“1+6”合作发展协议及备忘录,并将工作分解为6个方面、118项具体任务,逐项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在京津冀一体化领域,需要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自2014年7月以来,全市不予办理和涉及禁限目录登记业务累计达5700件,2015年确定淘汰的300家污染企业退出124家,动物园、天意、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任务有序推进。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和对接协作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和新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拓宽国省道“瓶颈路”,交通智能化管理加快实施。 从具体行动来看,相关部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协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加快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4+N”的产业合作格局。北京现代四工厂落户河北沧州,在石家庄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奇虎360、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11个项目落户天津高新区,总投资超过20亿元。 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一体化,朝阳医院、天坛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全面合作,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开展京津冀基础教育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完善口岸通关业务一体化政策环境,开展三地金融协作,加快京津冀人才合作和旅游一体化。 “城市病”怎么治 《瞭望东方周刊》:在北京,大气治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此都做了些什么? 胡雪峰:过去一年中,《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并实施了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措施。还制定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对12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县政府实施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绩效考评。 北京市与周边省市联动建立了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了空气重污染预警应急和联动机制,圆满完成APEC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生态补偿机制也逐步健全,建立了与河北张承地区生态涵养联动机制。还出台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环境补偿机制也已经建立。开展了门头沟生态林补偿试点,开征建设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修订了锅炉、石化、印染、木制家具制造、殡葬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5年上半年全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7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 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生态资源现状图绘制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瞭望东方周刊》:解决北京的“城市病”,是不是也有相应举措? 胡雪峰:这不是新命题,但却是不可回避的命题。 市委市政府突出了生态管控,开展了北京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相关部门稳步推进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初步完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国有林场改革、清洁水行动计划等方案编制工作。 北京市还制定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工作方案》,落实属地责任。围绕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统筹推动老城区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古都风貌保护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措施。 《瞭望东方周刊》:深化改革走到今天,还有哪些障碍和难题? 胡雪峰:北京改革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重大利益格局调整的举措,需要中央部门的支持指导和统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完善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快区域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步伐;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还需下大力气抓好,京津保地区、河北张承地区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需加快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亟需尽快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中央的统筹指导。 此外,尽管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但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的部门、区县存在“泛改革化”倾向,将日常工作等同于改革;有的“闭门搞改革”,上下左右互动不够、配合不够;有的“口头搞改革”,没有真正触及问题、触及利益、触及体制机制,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不够多,有的甚至还在“等靠要”。 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只有各区县都真正动起来,全市改革才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