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体百货求生记

2015-10-08单素敏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百货业西单汉光

单素敏

2013年6月16日,坐落在北京西单14年之久的台湾“中友百货”正式更名为“光汉百货”

对汉光来说,如何在集中且有限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成为其在颓势渐显的零售业中求生的一个关键

上午9点半的北京西单北大街,云集众多世界名牌专柜、时尚小店的各大商场正在为开门纳客做准备。

把守在大街入口的汉光百货,一楼门口的施工围挡里,装修改造的电钻声和机器轰鸣声不时传出。这是这座西单地标性的百货公司16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

“电路、管道、设备都在改,有些直接拆成了毛坯。”北京汉光百货(以下简称汉光)董事长王小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和全国百货业的调整是同步的,除了硬件设施,汉光还在作更深层的品类更换、形象重塑、拥抱互联网等一系列改革。

对单店经营的汉光来说,如何在集中且有限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成为其在颓势渐显的零售业中求生的一个关键。

固守单店

在1999年成立之初,汉光的前身北京中友百货以流行、时尚路线为定位,是西单首家引进台湾百货模式的公司,开创了“返券促销”、“36小时不打烊”等经典的营销策略,其中一些策略在百货业中沿用至今。

然而,16年来,在诸多大型百货公司陆续完成资产重组、连锁经营扩张的时候,汉光却一直没有开出新店。

从1999年至今,汉光百货一直在寻求拓展新店,但是一直没有开出来。王小雨告诉本刊记者,资金并非主要原因,而是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预期客流的综合考量下,一直没有合适的项目。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联营模式下的百货商缺乏原始驱动力。如果今天几个亿的商品都是买来的,那么市场部一定会积极开拓新店,好尽快把商品卖出去。然而中国的百货业都不是这个性质。”王小雨坦言。

另一方面,她认为盲目扩张很难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自营百货相比,中国的连锁百货商,在不同的城市、地区开出的店面无论是规模还是联营品牌都不统一,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形象。反倒是我们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一家店中,品牌形象一直都保持得很好。今天我们和那些连锁百货坐在一起,供货商一样重视。”王小雨说。

以父之名

事实上,今天,汉光的老员工们偶尔还会说起以前的悠闲时光——基本就不用发愁生意。

“那时候最不缺的就是人流。”王小雨说。

但是,2010年之后,百货店的人流似乎一下子变少了。汉光也没有例外。

“以前大家买东西一定要来西单或王府井,现在东南西北都有商圈,去哪家都一样,都缺少了吸引消费者的独特性。”汉光总经理浦嘉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令中友的管理层开始认真思考转型的问题。当时恰逢一个特殊的节点——2013年6月,这一签约自台湾百货“中友”的商标使用权到期,他们必须考虑续约的问题。

思考再三,王小雨萌生了更名为“汉光百货”的念头。对她来说,这是因父之名——为了纪念自己已故的父亲、中友百货的创建人王汉光。这个名字,既是对过往事业的传承,也意味着新局面的开始。

被迫转型

运气不太好的是,刚刚改名,汉光就赶上了中国百货业史上最大的关店潮。

整个行业都开始言必称“转型”,但是,究竟该往哪里转?

“我父亲刚开始做中友百货的时候,因为没有市场份额,所以要让大家先知道你是谁,促销返券是最有效的方法。”王小雨说。

“以前一家服装品牌搞活动,一些顾客为了拿到返券,能从6层排队排到1层,真是不可思议。”浦嘉嘉回忆说。

但对年轻一代来说,这招似乎已经过时。

想要面貌一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重新装修,汉光这才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

此外,受到购物中心的启发,汉光想到用增加体验性消费来吸引和留住顾客。

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汉光不能像购物中心一样引入儿童业态、电影院等,他们能做的是增加和升级餐饮品牌。

“原来8层的餐饮主要是小档口或小店铺,不少消费者反映不喜欢那种就餐环境和餐饮品牌,现在我们缩小这些小店铺面积,引进大店,为大家提供一个具备交际功能的场所。”浦嘉嘉告诉本刊记者。

在产品销售方式上,则要提高消费者购物的便捷性,并提供商品的增值服务。

“比如化妆品专柜不止卖货,还会给消费者作护肤知识的讲解,降低其尝试新品的心理门槛。”王小雨说。

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潮流下,汉光也开始尝试入门级的“触网”。“我们没有推APP,与顾客的及时沟通和商品信息推送都靠微信,相比之下,我们认为微信运营成本更低、消费者使用起来更简单容易。”浦嘉嘉介绍说。

取舍之道

布局的重新设置则是更为复杂的改造。

此前汉光和同商圈的老佛爷、燕莎一样,将2层设置为男装。但后来由于天桥的连接,2层的客流量已经超过了1层,就将2层珠宝、男装换成柜位相对较矮的女鞋、视觉环境更好的女装。

为了突出个性,汉光也开始尝试传统百货的自营模式。

“我们希望做一个面向儿童的文具区域,主营进口产品,但和品牌谈合作却不顺利。我们索性就自己来做,因为资金实力可以承受。此外,6层用来满足男装顾客休息的咖啡厅也是我们在自营。”王小雨说。

尽管当下中国百货业联营模式的问题已凸显,但短时间内从联营转为自营,对任何一家百货公司来讲都不太现实,所以汉光也只是从这些有限的尝试开始。

与此同时,在联营品牌的选择上需要更加慎重。“有些新品牌进入中国,我们希望汉光成为它在全国的首家店,或者北京市的首家店。”王小雨说。

数据显示,2014年有100多个品牌在北京销售第一的店都来自汉光。“ONLY的少女装在北京铺得到处都是,但销售量最高的还是汉光。”王小雨对本刊记者说。

猜你喜欢

百货业西单汉光
琐忆西单体育场
阻登陆?
台今年“汉光演习”预计规模最大
百货业O2O模式的转型及开展策略探析
近20年中国百货业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