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隐士的日常生活
2015-10-05盛文强
盛文强
现代隐士的日常生活
盛文强
《幸福图》(左图)王春江 /作
《相安无事图》(右图)王春江 /作
看到王春江先生画中的人物,总会联想起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的三个主人公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他们是士大夫?不是。是奔走衣食的底层百姓?也不尽然。因此,汪曾祺说他们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这三个人身上,尚携带着传统文化的余絮,在整个社会资源大洗牌的民国时代,他们被推向了生存的临界值,他们仍葆有传统士人的操行,却已无士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得不直面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在市井生活中他们又恪守着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民间秘密传递—他们重义轻利,在绝境中肝胆相照,礼崩乐坏之际,仍有斯文未绝。他们的故事传递着感人至深的情谊,却又不激不励,全然是东方式的隽永含蓄。后来看到王春江先生《相安无事图》中的三个老者,恬然自乐,相安无事,把碌碌无奇的岁月看淡了,把貌似复杂的人情世故看破了,其风度与《岁寒三友》中的人物何其相似。
其实,《岁寒三友》中的人物身份确认之难度,恰是传统与当下短兵相接的尴尬境遇。王春江先生的作品无疑是对传统的接续,在他的作品中,身穿长衫的老者形象频频出现,其身份同样是难以确认,似是诗礼之家,却又似是而非,放浪形骸之举颇多,似是老庄的嫡系,无拘无束无碍。穿长衫的老者形象,不妨看作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孑遗,举凡物质时代弃之如敝履的德行与操守,长衫老者都不识时务地捡拾起来,珍之宝之,敬之惜之,并且身体力行。这令人顿生感慨,在时代深处,毕竟还有清醒的智者,冷眼旁观世间百态。
《烫脚读书图》(左图)王春江 /作
《答辩图》(右图)王春江 /作
王春江先生借画中人物的视角来看人情冷暖,画中的人物,亦是其自身的身外化身,他对一己的生命困惑也毫不讳言,时时反躬自问,足见其真而不伪。而对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描绘,是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细部,却擅长在平淡中见诙谐,每每令人会意而解颐。有时,古圣先贤附身于画中人物,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之处施展格物致知的功夫,画中人物寻古访碑,读书写字,或看山,或观水,或凝视地上的落叶,以及水底的游鱼,他意欲通彻事物在秋毫之末的“理”,并提炼属于自己的观念,这更是拓展了文人画的“载道”功用,“究天人之际”“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践行精神,早已与游戏笔墨之流迥然有异。
《观鱼图》(左图)王春江 /作
《各看各的圖》(右图)王春江 /作
在王春江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具体的形象,还有抽象层面的“现象”。比如《答辩图》,一个年轻人面对五个老叟,既有空间上的高下之别,现出无形的精神上的压力,学阀的高大威猛与学子的渺小孱弱,颇耐人寻味。这是现代学院生态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过这段经历的人,看后都会发出会心一笑。再如《烫脚读书图》,这是他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所谓“烫脚挺舒坦,阅读很开心”,是自身读书生活的写照,亦是劝世良方。读书本是知识人的常态,如今却难觅踪迹,当知识人不读书,当读书需要提倡,斯文扫地也就不足为奇了。《烫脚读书图》看似闲适,实则暗怀忧心。《诺图》是对权力的写照,足以唤起对早已逝去的古老帝国的集体记忆。画中的主角并未出场,只是门廊下露出的一双腿,以及黑裤之下露出的鞋子。这是某位“大人物”的一鳞半爪,全豹未见,却足以令门前的一众人等躬身控背唱诺,甚至连落在地上的一只鸟也行鞠躬礼,讽刺力度不可谓不深,而《观鱼图》则简单到极致,鱼缸中的鱼细若一线,观鱼的老者居于桌边,随着鱼的动静而转动眼珠,他从“鱼之乐”中悟到了一己之乐,欣欣然而自得。可见,由具体的形象,再到普遍的现象,无疑是耗费了大量的心力进行概括提炼,因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观画者与画中人物足以实现精神互动,愈看而愈见其妙,使观画者久久驻足思考,并为之嗟叹再三。
《同春图》(左图)王春江 /作
《诺图》(右图)王春江 /作
在思想功用的映衬之下,他笔下的人物是极为简单的。明眼人自然一望即知,这种简单非力又不逮的粗陋,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精华内敛之后的旷达。我见过他早年间的油画作品,扎实的写实功力足以逼肖自然造物的内在属性,而微末毫巅的光影的闪展腾挪,也暗含着不为人所知的案头苦功,不难想见,他的青年时代用力之勤,此间不计年月:书斋的晴窗由明转暗,再由暗转明,灯亮了又熄,熄了又亮,窗户被春雨打湿,不觉间又闻雪片扑打。那些哗众取宠的表演者们何其聪明,他们才不屑于下这些笨功夫,表演者无论怎样大言炎炎,自会露出虚弱不堪的内瓤,足见所求不同。后来,我看到王春江先生堆积如山的速写本,包括各类草图,甚至在看电视时,他也不忘拿着速写本,见到有特点的演员即简笔速写其形貌,谓之“电视速写”,经过长期的训练,他对人物神态的把握,已能做到收发由心,无不应手。经年累月的锻造,才有了自己的符号系统,从而进入自由的境地,得来实非易事,而与此同时,他的实践早已溢出了国画的边界。
当边界被翻越,令人耳目一新的题材纷纷进入画面:电脑、手机,三轮车,露天电影,燃气灶,吸油烟机……这些现代文明下的“新事物”,是传统国画中所未涉及的题材,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现代生活气息及代入感,正如古人笔下描绘的台榭、香炉、屏风、窗格,古人所画的,正是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再来画这些题材,美则美矣,却总有隔膜,是年代的隔膜,亦是生活场域的隔膜,当古人在雕花的木窗格上观赏竹影之时,我们却在塑钢门窗明晃晃的玻璃中远眺由吊车构成的钢铁丛林。有鉴于此,王春江先生用的仍是古人的方法,却又不拘囿于重复古人的题材,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自己的时代,并为之摹形写照,他笔下这些令人熟悉的场景,令我们想到自身的柴米油盐的日常。而长衫的老者在其间频频现身,其“不合时宜”的装束,显然又与外部环境的“现代化”保持着巨大的视觉张力,也正是这种古今的错位,使我们在工业时代发现古老的诗性。显然,他时时在掂量个体与时代的相对关系,当局而不迷,举凡所见所闻,以及加诸己身的外力,都可成为创作的触发点。正如王春江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的创作基本是有感而发,顺情而写。比如早上出去散步或者在菜场买菜,自然会看到一些人物、树木、花草,等等,于是就会有一些想法,一些思考,散步途中便会自然吟哦出一些句子,酝酿出一些画面,有的一蹴而就,有的则要经过三五次的锤炼,还有的要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推敲,才会最后成为一幅自己满意的画。”这番心得,颇能见出创作的甘苦。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他获得了源源不竭的题材,他冷眼观察时代症候,实是传统知识分子忧世情怀在今时的延伸。
《知黑图》(左图)王春江 /作
《邻里图》(右图)王春江 /作
值得注意的是,王春江的题画诗,亦是其作品的重要构成部分。诗书画一体,固是文人画的优良传统,然而能驾轻就熟者寥寥无几,因其需要多方面的学养,不止于画技本身,功夫在画外,需要大量的阅读及思考。他不题现成的句子,而是自己拟句子,他谦称自己的句子为“诌句”,比如《知黑图》的题句:“天下黑狗一般黑,世上咸鱼一样咸”。再如《观鱼图》题句:“箭在弦上去看球,了无挂碍来观鱼。”《逢故图》题句:“康庄多不遇,狭路忽逢君”。《邻里图》题句:“她家槐树花,风来落俺家。我家黄狗叫,吵醒邻家娃”。《半春图》题句:“柳丝像动不动,春风似开未开。心情半好不好,佳人说来没来,说不出哪里不自在。”这些句子,智慧练达之余又有诙谐,亦是以拙为巧的人生态度,正如他的字,有着拙朴之意,这与他画中的线条保持一致,笔锋内敛,毫无张扬,每根线条都是沉静的—他尚保留着来到世间的初心。
王春江的作品时常自署为“懒王”“懒王老春”,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公开宣言。懒,无关道德宏旨,在全民疾速飞驰前进的时代,只要停下脚步,就能从急功近利的熙攘人群中逃逸出来,这种疏离与隔膜,与大众的向度迥然有异。当滚滚人流被欲望驱赶之际,其劳碌与透支实难称之为“勤”,由此可见,勤与懒的概念在当下需要重新厘定,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转变。相对于勤,懒是个体的选择,这种选择全然无视道德家们的侧目以及意识形态的规驯,以“懒”自我标榜,无疑是现代隐士隐于闹市中的精神底色,他在日益纷繁的世间不断做着减法,减掉的,是对物质的欲求,减掉的,是对名利的追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他早就“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后恢复了平静”。看他的画,可以治病,疗治现代病,安顿身心。
仍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街上遇见王先生,他拿着出了故障的台灯去灯具城维修,时值黄昏,街上迎来了一天中最为拥堵的时刻,城市的车水马龙俨然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殊流质,时而悬停于街心,令人产生时空倒置般的错觉—一个年代的瞬间,或曰横断面,如此纤毫毕现,同时又如此抽象。匆匆一晤之后,他穿过马路,眨眼间便消失在滚滚人流中。那时,我忽然想到,他多像他自己画中的人物,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有超拔于世俗之外的主体人格,又能躬亲俗务,在工业时代的褶皱里,他保持着“隐于市”的微妙平衡,现代隐士的日常生活状貌,已尽在其画中。
王春江简介:
王春江, 1955年生于山东桓台 ,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和山东艺术学院;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期中国画名家研修班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访问学者。 中国新文人画派代表画家。曾在北京、香港、广州、杭州、长沙、桂林、济南、青岛、淄博等地举办展览;曾应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举办个人学术展览和个人学术报告会;两次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书画名家大型笔会;现为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2014年9月受美国哈德逊美术家协会邀请驻访纽约,并举办《中国方法汉语图式——王春江文画作品展》。荣获“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十大年度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