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管理
2015-09-29郑红山
郑红山
所谓立场,指的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观点、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立场,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学校管理者的立场则体现在面对与教师、学生相关的事务时,站在什么角度来做出决策。
遗憾的是,在学校去行政化还远未成为现实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多持成人立场,即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以满足成年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具体表现为满足上级要求、取悦行政领导、方便自己管理、提升自己政绩等行为,其本质是把学生当工具,不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
学校管理者应持儿童立场,即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以儿童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具体表现应为“倾听儿童心声、尊重儿童需要、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着眼儿童当下幸福与长远发展”,其本质是把学生当人,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和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
儿童立场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对待儿童。
先说如何看待儿童。第一,儿童是人——儿童是权利主体。这似乎应该是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把儿童当人。有时,他们是工具,成年人借助他们炫耀自己、取悦他人,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他们是物品,成年人做与他们相关的决定时并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与想法;有时,他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只关注儿童的现实世界,例如分数、读书、升学,而忽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还应该拥有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世界,尤其是作为一个孩子理应拥有的玩耍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儿童是人,还意味着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儿童基本的人权。儿童与成人人格平等,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1959年11月20日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就指出: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人的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成人和社会应当保障儿童的这些权利。
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的本质是一种可能性。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正处于发展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学校是孩子犯错的地方”,即是此理。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一切都有可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教师应当避免只关注儿童的现实情况,要挖掘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实现对儿童成长的全局性把握,甚至全人生的指导。坚信每个儿童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儿童充满信心。
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儿童期的所有经历都将以潜意识的方式投射到成年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期是身心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儿童期是童年生命的展开,是人生中享受童年乐趣不可恢复、不可重来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在此阶段的最大成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再说如何正确对待儿童。首先,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正确认识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而不是当作工具、当作成人来对待。卢梭曾经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其次,要研究儿童。我们更多地研究了教什么,怎么教,却很少研究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我们对儿童本身的研究还相当滞后。也是这位哲学家卢梭所说过的,“世界上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套用这句话,“教育学里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我们对儿童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儿童生命成长的节点及特征、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困境,都还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研究。研究儿童应该成为当下教师的“新基本功”。
再者,要引领儿童。儿童立场绝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所以,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在儿童立场背景下,学校管理应做出相应改变。现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阐述在儿童立场背景下学校管理应做哪些改进、改变与改革。
学校的决策大多由成年人(校长与班主任等等)决定,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却对学校事务少有参与权、发言权,更遑论话语权。然而,成年人所思所想与孩子不一样,成年人经常用他们自己认可的方式、标准、好恶来替孩子作出决定。在儿童立场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在作与孩子相关的决策时,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将决策权交给孩子。我们要充分相信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当我们对孩子足够信任时,孩子们反而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因为当他们拥有权利时,他们会珍惜他们所拥有的信任。
例如,我们改变以前由教师指定春游地点的做法,由学生投票确定春游地点,讨论春游方式;学生会干部不再由教师指定,而是将所有岗位面向学生招聘,参加竞聘的学生自主组建竞选团队,面向全体学生演讲、拉票,最后,1000余名学生人手一票,通过投票产生学生会干部,这同时也是民主意识的一次启蒙;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所有一等奖会贴出来,每个学生发给一张小标签,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就贴在下面,小标签贴得最多的作品,就是“美术作品最有人气奖”。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影响着学校的决策,学校的决策方式也渐渐发生着改变,变得更基于孩子、为了孩子。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学校创设了多种渠道来与学生近距离沟通。例如,每两周一次的“我与校长有个约会”,由学生自主申报,定期与校长聊天,以反映问题、表述心声;每学期一次的“调查问卷”,面向孩子和家长,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真实反映对学校工作、任课老师的意见,每学期,问卷结果都会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层出不穷。成人立场下的活动,很多是为了给领导看、给嘉宾看,唯独不是为了给孩子自己看,因此,注重展现精品,舞台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儿童立场下的学生活动,孩子不应该成为看客,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参与到活动中,并让活动成为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儿童立场下的活动必然注重参与率。我们将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改成“田径+趣味”运动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三项及以上的竞技或游戏活动,这虽然拉长了运动会的赛程时间,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更高了;学校对大型文艺汇演设定了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各班参与演出的学生人数要占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就确保演出成为大众的狂欢。
儿童立场下的活动必然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喜欢新鲜,不喜欢重复,于是,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构建六年不重复的活动框架。例如四年级举办泼水节,集体庆祝十岁生日;五年级举办传统美食节,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舌尖美味;六年级举办“毕业露营之夜”,以纪念小学生活。同一活动,我们也力求以三年或六年为单位,每年活动不重复,例如六一活动,第一年为全校游园,第二年为分班亲子狂欢,第三年全校文艺汇演;去年的六一是全校游园,孩子们推荐、设计了30个游戏,学校的每个场所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想唱歌、跳舞、下棋、打球、挑战校园吉尼斯,都可以自告奋勇。校园变成了游乐园,学生们一脸的灿烂,一脸的欢乐。学生们的步伐,都散发着节日的欢快,连忙碌的老师,也都有了儿童的姿态。这样的活动设计既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也让孩子保持新鲜感与对来年活动的憧憬。
儿童立场下的活动首先要“有意思”,然后才是“有意义”。有意思,就是活动本身要好玩,要符合儿童心理,要让孩子喜欢;有意义就是活动中传递、渗透价值观和品行教育。我们不做“主题先行”的活动。目前,我们开发了“十大好玩活动”,例如户外烧烤、纸飞机比赛、化装派对等,这些活动很受孩子喜爱,而我们期望孩子养成的生活习惯、专注力、合作能力等目标,也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逐步实现。
除了在大的决策、活动上体现儿童立场,在小事上也必须渗透儿童立场。文化往往就是由一些具体而微的小事组成的。从小事做起,用小事与细节彰显儿童立场,也是一种文化变革。
在细节处体现儿童立场,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将儿童的感受、利益与发展放在第一位。例如,我们出了一本学生作文集,作文集的首页不是名人题词,而是每个学生作者龙飞凤舞的个性签名;我校陶艺教室门前有一块“劝学墙”,里面的每块陶砖都是学生做的,下面有一个专栏标注陶砖的作者姓名;我校走廊的电灯开关旁边都有一幅画,这是学校艺术创想社团的成员们为了美化校园画的,既很有童趣,又使开关醒目;我们的校园上下课铃声,是学生合唱团录制的歌曲;我们的开学典礼取消冗长的讲话,让高年级的学长团牵着一年级学弟学妹进入小学生活,每个人用纸飞机放飞自己的新学年愿望。再如,我校的读书总冠军是学生看重的最高荣誉,每年在1000多名学生中评选出一名读书总冠军,他会接受一个十分有趣的奖励——由学校校长背着他在全体师生面前绕操场慢跑一圈,这种奖励方式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捧,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具童心童趣,也更受孩子们喜爱。
当然,基于儿童立场对学校管理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变革,依然要基于儿童立场,这也是管理变革的难点与关键点。儿童立场的本质,在于教师、校长的眼里要有一个一个具体的学生,心中要有一个一个真实的学生。只有在决策、学生活动、行为文化、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践行儿童立场,我们才能说学校管理真正实现了儿童立场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