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第二乐章

2015-09-29张慧琴

艺术评鉴 2015年18期
关键词:织体大提琴大调

张慧琴

摘要:《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柴可夫斯基为怀念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乐曲采用了罕见的两个乐章的形式。本文主要针对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该作品。

关键词:《a小调钢琴三重奏》 作品分析

一、关于作家及其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Tahaikovsky,1840-1893)俄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沉郁抒情,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无比丰富的旋律,与俄罗斯民间与城市浪漫曲的音调相联系,十分感人。他重视发挥乐器的音色效果,他的作品涉及各方面的体裁。他一生共写出十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

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柴可夫斯基为怀念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乐曲采用了罕见的两个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是挽歌般的曲调(Pezzo Elegiaco),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是由11个变奏和终曲尾声(第12变奏)构成的变奏曲式。

二、关于作品的整体分析

全曲除主题外共有12个变奏,根据材料展开的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结构图式如下:

三、关于作品的具体分析

(一)主题

变奏曲选用一首优美的俄罗斯民间歌曲作为主题。它是一个使用展开性中句并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结构。第一段1-12小节,这是一个非方正的并行二句式乐段。其中第一句(1-6小节)结束在V上,第二句(7-12小节)以完全终止结束。呈示段包括两种素材:1.上行四度音程跳进;2.下行反向级进。第二段包括中句和再现。中句(13-16小节)展开材料来自于主题开始的四度音程,用扩大音程的手法加以发展。将素材1的四度音程分别扩大为五度、六度,同时也伴随着力度的加强,跳进后旋律反向级进。和声上强调重属和弦,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再现(17-20小节)变化再现了呈示段主题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高度概括了主题的全貌。主题首次运用钢琴单独呈示,整个主题采用了合唱型织体,含蓄而抒情。单纯的节奏音型,清晰的和声进行和材料的精练统一为后面进行种种复杂的变奏做好了准备。

(二)第一阶段:T—V2是主题的呈示

V1由小提琴完整的奏出主题,大提琴以八度大跳作为旋律的填充与钢琴声部流畅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和弦分解的伴奏织体,形成整个变奏明朗而抒情的音乐性格。

V2改由大提琴奏出旋律,小提琴以顿挫的跳弓技法奏出对V1中大提琴填充声部进行加花处理而产生的具有古典风格的旋律,钢琴用合唱型织体做铺垫。这个变奏节拍变成3/4拍,打破了主题呈示的强弱规律,增强了旋律的连贯性。

T-V2可作为这个变奏曲的呈示部分,它将主题在三个乐器上分别进行呈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除了V2在节拍和速度上稍作变化外,几乎是原样重复主题。而正是由于这些变化,预示了真正的变奏即将开始。

(三)第二阶段:V3-V5是展开的第一阶段

V3的结构为一个展开性的三段式(8+6+8)。中庸的快板、紧凑的节奏(由原形主题的四分音符变成十六分音符)以及强弱规律的打破(由正拍起变成弱位起,导致重音后移)和处理手法的改变(由附点二分音符变成双手迅速交替的装饰性华彩音型),配以小提琴与大提琴的拨奏,形成一种活泼诙谐的音乐性格。变奏从主调E大调开始,中段在展开过程中转到#g小调,再现时回归主调。

V4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4+4+8+8)。在钢琴柱式和弦背景下,大提琴先奏出主题。相隔一小节小提琴移高四度模仿,紧接着弦乐进入对比式二声部。发展至第9小节也就是转句的开始处,钢琴声部也加入进演奏主题,弦乐进行对位化处理,形成三声部互补性并置对比的复调织体。这个变奏的调性从#c小调开始,有些暗淡;当钢琴声部奏出主题时,调性转到B大调,显得明亮,在音响上带来一种色彩上的转换。合句时调性回归#c小调。

V5是一个并行不等长二句式结构的乐段(5+8+Re4)。在大提琴和小提琴主属持续音以及钢琴左手声部在高音区环绕属音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进行的烘托下,钢琴右手在极高音区奏出清脆的节奏紧缩的主题,带来玲珑剔透的音乐效果。调性持续在#c小调上。

V3-V5这一部分是真正变奏的开始。三个变奏与主题的对比强烈,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特别是从情绪上来看,V3、V5与V4之间的对比以及V3和V5之间的相似使这几个变奏之间具有三部性特征。因此可作为展开的第一階段。

(四)第三阶段:V6-V10是展开的第二阶段

V6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圆舞曲,由对比二段式加反复构成。变奏开始由大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一个新主题。这个主题是由原始主题中素材2(二度级进)派生出来。它的旋律优美、气息悠长,极具歌唱性。钢琴以分解和弦式织体作铺垫。第21小节时,小提琴再次奏出这个主题,大提琴相隔1小节用模仿的手法进行对位。发展至45小节时,弦乐声部运用分裂手法和递进的力度将这个变奏推向高潮。在53小节处,进入对比段。新主题交由钢琴用八度奏出,弦乐则出现在扩大了的原形主题,由此形成了两个主题的对置。同时,原形主题二拍子的感觉与钢琴声部三拍子的音乐感觉又构成了节拍上的对置,并形成这个变奏中的高潮。第86小节进入反复阶段。在反复时,第119小节提高四度,第138小节提高八度反复。由此,对比段的调性回到A大调。

V7的结构为有再现的二段式。主题在钢琴声部以强烈而饱满的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伴随着音区的拓宽,节奏的改变(等分的四分音符为主),织体的加厚以及节拍由3/4到2/3的变化,在弦乐上行装饰性音型的填充下,形成一种奋起向上的音乐性格。调性持续在E大调上。

V8是一首由钢琴与两把提琴构成的结构完整的三声部赋格曲,结构为展开性三段式。首先钢琴在低音区奏出一个相距八度的主题,它是由主题第1小节动机发展而来,它具有典型的赋格主题特征(主题头+一般性发展+小结尾),调性在E大调上。第5小节大提琴在属调上进行答题,随即进入对位。第9小节小提琴在主调上奏出主题,三个声部同时发展。第11小节依次出现小提琴、钢琴、大提琴三声部的小型卡农,作者将其赋予连接功能,从而引出中段。第14小节进入中段。中段主题由大提琴在B大调上奏出。第16小节小提琴声部在#c小调上紧接答题。第18小节钢琴在#f小调上奏出主题。经过了两小节的小型卡农(20-21小节)进入密接合应(20-24小节)。紧接着第25小节小提琴声部又在#F大调上奏出进一步变化了的主题,大提琴声部相隔两拍,小提琴声部相隔三拍后进入,形成卡农。第27小节降低五度原样反复一次,随后在小提琴二度向上模进和钢琴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进行中进入再现。再现以ff的力度陈述。调性回归E大调,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主题,小提琴属调上答题。随后钢琴再次奏出主题。第43小节变成钢琴与小提琴的二声部小型卡农。第48小节小提琴奏出主题原形,大提琴与之构成由五度发展到八度的卡农模仿。从54小节开始推向这个变奏的高潮,力度达到fff。第60小节突弱,钢琴声部以三个八度的音域和同音反复织体对属持续音加以强调。随着力度的快速加强各声部在反向音阶式级进中,极具爆发力的结束了这个变奏。

V9的结构是展开性三段式加连接构成 [Re2+(6+6)+8+Re9]。两小节引子由钢琴先奏出,以柱式和弦和琶音分解组成,这种织体作为背景一直铺叙在整个变奏中。小提琴和大提琴轮流呈示主题,这时的主题通过节奏的改变(主要是逆分节奏型和弱起)和绵长的音调而变得哀怨和忧郁。第14小节进入中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陈述,形成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第23小节进入再现段。小提琴和大提琴相隔一个八度的齐奏。整个变奏和声简单,调性单一,一直持续在#c小调上。第30小节进入连接。在连接过程中,逐步过渡到bA大调。突出表现为最后落音bE,它的出现和任意延长的时值确定了它的功能:作为bA大调的属音,为下一变奏的转调做预备。

V10是一个多段式结构的玛祖卡舞曲。首先以钢琴为主导。在这个变奏中出现大量装饰性的华彩音型,可以把它看作是钢琴的一个华彩段。运用3/8拍特有節奏,重音出现在第二拍,使得整个变奏显得华丽而富有生机。第30小节通过一连串属持续音作预备,在第40小节进入再现。第48小节,在钢琴和大提琴柱式和弦的烘托下,小提琴在C大调上用ff的力度奏出主题。弦乐拨奏与和弦式的琶音分解有明显的二拍子呼吸,与钢琴的三拍子形成了节奏上的错位和重音的模糊,它为引出第11变奏和回归主题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V6-V10这四个变奏与主题的对比更加强烈。特别是在音乐性格和体裁特征方面,几乎每一个变奏都使用一个独立的体裁写成。材料的展开手法丰富,调性的对比明朗,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可看作是变奏曲的第二展开阶段。

(五)第四阶段:V11-V12可看作是这个变奏曲的再现段

V11是一个并行三句式乐段,是这个乐章再现段的开始。小提琴提高一个八度奏出原样主题的第一句,然后连续严格下行二度模仿两次,随后进行分裂。大提琴以和弦分解的拨奏,钢琴以和弦震音作为伴奏,模仿小夜曲体裁的性格特征。节拍变成4/4与12/8对置,在情绪性格上也有所回归。第9小节,主题在钢琴声部重复一遍。音区提高一个八度,并采用丰满的柱式和弦织体作为伴奏。第20小节,大提琴再次演奏主题,织体也回到主题初次陈述时的合唱型织体,情绪逐渐归于平静。调性持续在主调E大调上。

V12是整部作品的尾声,它回顾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并总结了全曲,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

V11-V12这两个变奏开始再现主题并对全曲进行回顾。在经过前几个较大变奏后,主题再次清晰呈示并回到初次呈示的织体(合唱型织体),在V12中,对整部作品进行回顾与总结。因此可看作是变奏曲的再现部分。

四、结语

总体布局上,除了在V2之前是主题的基本呈示之外,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都是主题多方面的展开、刻画和揭示,并包括了多种性格和体裁。

全曲是以“呈示、展开、再现”三部性原则进行基本布局。在高潮的安排上,体现了一般曲式结构的原则。整个乐章共有两处高潮:首先是在V8中形成的小高潮。它的形成是由于情绪、速度、力度的增长,调性的复杂的转换以及赋格曲、卡农这类复调织体的运用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而且它位于整个乐章的3/4处,属于“硬性”高潮。另外,全曲真正的高潮是在V12中,这是作曲家刻意安排的,是整部作品情感的升华。这样的安排能起到在思想上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织体大提琴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G大调随想曲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