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视野的生态批评理论勘探
——关于胡志红先生的《西方生态批评史》的解读

2015-09-29○冯

文艺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论者中心主义学术

○冯 源

基于学术视野的生态批评理论勘探
——关于胡志红先生的《西方生态批评史》的解读

○冯 源

与胡志红先生相识,似乎是一个偶然,又仿佛是一种必然。作为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之一,他为人真实而谦和、充满善意和包容,做事尤其认真和专一,葆有一以贯之的充沛热忱和激情;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更能够沉潜静处、心无旁骛,将主要精力专致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及生态批评的研究,并善于从整体观、史态观出发对前沿性的理论问题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表现出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分别在《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当代文坛》《求索》《中外文化与文论》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相关的研究论文,陆续出版了《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实用生态批评》(译著)。尤其是新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生态批评史》,更是以40多万言的遑遑巨著,从历时性视野精心地梳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缘起、发展、演进、变迁及其在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意义,以整体观思维全面架构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思想,从而为当下中国的文艺生态学研究填补了空白,不仅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他自身的文学研究生涯赢得了更大的赞誉声和社会影响。

发轫于现代西方的生态批评,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的合体同抱,无疑是人类社会驶入现代性文明发展轨道以来产生的一种十分典型的哲学思想或文艺思潮,在其并不太长的历史征途上,因为它既对日臻完善、成熟而开放多元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构,又显现出坚实的哲学基础、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术实践,特别是它对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的全面诊断和深入透析,以及所提出的关乎我们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发人深省,从而引起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各种意识形态的重视。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日益恶化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危机便愈发的深沉,也试图用各种方法来加以解决,生态批评就迅速地成为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学、文化绿色批评潮流,跨学科、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特质十分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生态批评毋庸置疑地是人类世界在文化、文明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哲学思潮或文艺运动,它关涉的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在存在和发展中所遭遇到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更触及到人类的哲学思想、精神向度、文化内蕴、文明趋势等重大问题。要对这样一种富有浓厚现代意味的新的哲学思想或文艺运动进行全面梳理、条分缕析、深入阐释、整体架构,确实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理学知识背景、文学素养与能力、文化学与人类学常识、哲学思想与意识等的具备便首当其冲,研究资料的受限和短缺、人力的不足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更何况中国对于生态批评理论的关注、重视、发掘及其运用也仅有十余年的历史。但这些困难并没能阻挡胡志红先生科学探求精神的前行,他一方面发动国内外的学界朋友,广泛地收集一切有关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学术资料,另一方面则为了确保原汁原味的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被引进中国学界,他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将整个心思浑然沉浸于对那些原始外文资料的全面阅读、理性分析、归纳总结,“竭力在繁复芜杂的西方生态批评学术领域中,整理出清晰可辨的学术路径来”。①历经数年的艰苦鏖战,他终于为我们奉献出这部极为厚重且富有特别新鲜意义的理论著述。

任何一部有着较高学术价值和开拓性精神的理论著述,最重要的莫过于它在论题的遴选、确立、探索等方面所彰显出来的慧眼独具、原创鲜明的崭新意义,以及围绕着这个论题所展开的对于理论系统、重要观点、逻辑层次、结构形态的理性探寻、深沉领悟、准确分析、精心架构,因为这些理论、观点以及建基于之上的逻辑层次、结构形态不仅是构成这个论题内涵性的有力支撑,更是使这个论题的全面、深入论述得以符合科学性规范、学理性原则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表征。显而易见,胡志红先生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他在本部著述中所进行的理论系统的构建、重要观点的确立以及逻辑层次的安置、结构形态的架设也都充分显现出对学理原则、科学规范的严格遵循和坚定恪守。这也是构成《西方生态批评史》这部学术专著具有鲜明纯理论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细致深入地翻阅胡志红先生的这部专著,论者首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考量问题的基础,从理学范畴的动植物生态、地理环境生态到文化范畴的文学艺术生态再到思想意识范畴的哲学生态这种纵向视角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非常简要而清晰地把握西方生态批评的产生和发展的路径。

从学术研究的学识基础具备、专业背景构成、文化素养累积、能力表现所长等方面来进行考量,理学范畴的动植物生态、地理环境生态显然不是胡志红先生在《西方生态批评史》中论述的重点,所以他只是将之一笔带过,而以高度理性的笔触直入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史缘起的主要成因,宏观而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形成人类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危机、文明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这种思想文化是确立两千多年来西方伦理关注的重心——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神的关系——的原点,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却鲜有涉及。要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只能在锁定人类中心主义是其文化根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生态变革来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从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笛卡尔——牛顿机械论范式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或曰生态中心主义的有机整体论范式。因而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哲学或生态哲学之所以能够勃然兴起,并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影响深远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或哲学思潮,同蕾切尔·卡逊、保罗·埃利希、戈德史密斯、林恩·怀特、加勒特·哈丁、A.奈斯、布克钦、罗斯玛丽·雷德福·卢瑟、彼得·辛格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科学史家、哲学家、思想家们承前启后、代代相继的艰辛努力息息相关,是这些大家名流们从不同的知识背景、学术所长、人文积淀、科学精神出发,以崭新的历史视野、独到的科学见解、精练的理论分析进行宏篇大论、著书立说,才合力催生了生态中心主义哲学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新的哲学思想的诞生,一举颠覆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伦理关注的重心和人类中心主义哲学思想,重构了新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这不仅构成了对西方传统伦理哲学的挑战和超越,而且有力催生了西方思想史上一次哲学范式的重大转变。从这个基点出发,论者进一步深入指出:“生态中心主义哲学,尤其深层生态学与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社会生态学及环境公正理论之间的对话、争辩、冲突、妥协甚至融合,不断为生态批评开辟新的学术维度,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生态批评的学术空间。”②论者关于西方生态批评兴起的成因及其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这番论道,虽是基于对原始外文资料的解读、分析、判断而得出的理论性结论,尽管这个结论的得出也仅仅是源于思想文化维度的认知判断,而非从更为丰富复杂的多元文化视角所进行的深度考量,但无疑是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和学术研究前沿来探究问题,从一个理论维度揭示了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意义生成的本质,给予我们的思想文化启示和学术引领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部纯理论性质的学术专著,胡志红先生在《西方生态批评史》一书中,还甚为注重从史态层面对西方生态批评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重要理论、主要流派、基本观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理性分析,从而体现出较为浓郁的史态意义。这也是构成该著述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该书中,论者首先从理论高度对西方生态批评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概要式的分析说明,认为“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走势大致可以这样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第一阶段与哲学一道‘走向荒野’,而在其后的或曰第二阶段生态批评开始逐步从‘荒野回家’。具体说来,大致在1997年以前,西方生态批评还在‘荒野’之中,它主要立足于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从形而上层面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锁定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文化原因,试图从本体论上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多元互动共存的新型关系,进而从根源上消除生态危机,这一阶段大致可以界定为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尽管‘9·11’事件发生后,‘反恐’似乎一度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要议题,但环境问题并没有被忽视更没有被遗忘,相反随着人们对恐怖背后深层根源的探讨,社会公正、环境公正等议题自然浮出水面,并且环境问题很快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议题,甚至成为某些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公有地’,因为如果‘大气公有地的悲剧’在可预见的将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酿成更多、规模更大的类似于‘9·11’的人类悲剧,所以环境公正理论成了第二波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③因而相对于“第一波生态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书写、自然诗歌及荒野小说等问题的研究,所探讨的环境主要是理想化的纯自然或荒野,城市环境及其他的人工环境基本不在考察的视野范围之内”④,第二波生态批评——环境公正理论则充分显现出它在现代社会文明方面的进步程度,也更加趋向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务实性和更富有“理论公正”的特质:重新界定了“环境”的内涵,凡人们工作、生活、渔猎、祈祷之地,都应是生态批评考察的范围;摈弃了自然书写的狭隘,大力拓展了生态批评的文类范围,乃至不受任何文类的限制;生态批评的手段更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批评的内容被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涌现出新的生态批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视野和种族视野,凸显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性别立场与环境经验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生态批评学术同环境政治、环境教育之间的关联,重视学术团体、社群甚至草根环境运动之间的联合。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论者又择其重点,细化而深入的对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劳伦斯·布伊尔对环境公正批评理论的卓越建构、帕特里克·D.默菲对于多元文化生态批评理论系统的建立、斯科特·斯洛维克对于跨文化生态批评对话理论的创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崛起和主要流派及其重要思想进行了具有理论层级的阐释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西方生态批评史得以完整构造的真正根由。

中国的学术研究发展到当下,严格说业已形成了它的比较正确的理论思维、学术路径和基本模式,尽管这种理论思维、学术路径和基本模式深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有着较为浓重的“拿来主义”痕迹,但无论是在理论视野的广阔程度、学术素养的丰富性内涵、研究能力的整体性表现,还是在学理性原则的遵循、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层次感、文本内容的理性架构等方面,都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收获。从另一种维度进行审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最为明显的事实:在一些纯理论著述中,著作者为了刻意显示自己水平的高深、理论的玄奥,在根本没有消化的前提下,一味地将现代西方的学术成果采取拿来主义,对这种高深理论的诠释又失之于丰富的例证,这就使得我们的某些学术研究尽显出理论空洞、艰涩难懂、嚼之莫名的病症,而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拒绝、摒弃。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有鉴于此,胡志红先生在其《西方生态批评史》著述中,就特别注意对实例的列举和对于实证的分析,以此对这些纯理论属性、特质过于鲜明、凸显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诠释。譬如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当代生态哲学的发展简介”的论述中,论者依据西方当代生态哲学的历时性发展进程,首先为读者列出了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戈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林恩·怀特的《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勒特·哈丁的《公有地悲剧》、A.奈斯的《浅层生态运动与深层、长远生态运动:一个概要》、福克斯的《超越个体的生态学》、布克钦的《我们的合成环境》、罗斯玛丽·雷德福·卢瑟的《新女性,新地球》、彼得·辛格的《为动物的权利辩护》等一大批著名的文章或著作,再通过简要的内容介绍和理论概括来阐释这些文本在西方当代生态哲学发展史上的学术价值、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出发,论者在第三节关于“走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论述中,又对这些文章或著作进行了富有重点的抽样和内里深层的分析。比如在对辛格的《动物解放》一文进行分析时,论者认为本文的思想核心是平等原则,基于这样的思想,同为生命体构成的人与动物理所应当的是一种彼此平等的关系,所有动物跟人一样,都有感受痛苦和享受愉快的能力;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并吞食它们的肌肉,这是我们社会中物种歧视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要最终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动物解放,就要求我们把道德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整个动物界。再比如对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的介绍和分析,论者富有总结性的这样指出:大地伦理学的任务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人是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大地伦理学明确地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论者对于西方生态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理论、思想观点的分析,完全是采取了举例与实证、理论与实际互为融合的方式,这就将那些高深奥博的生态哲学思想变换成为可感可知可解的一般性理论话语,既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生态哲学思想演绎的基本路径,又裨益于对其主要理论、观点全貌进行整体性的知解和把握。

从生态文化的内容构造角度予以审察,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其实是一体同生的,只是其后的发展,个中因为各自的批评内容的不同、探究问题矢向的差异而出现了分野。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领域里的一位年轻学者,胡志红先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显而易见是以比较文学或文学维度作为主导的,因而在《西方生态批评史》这部专著里,他便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集中于对西方生态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对于相关的主要理论家的思想观点构成及其重要著述的分析评价。在这样的分析评价中,论者首先依然坚持从史态视野出发,对西方生态文艺批评的主要理论构成及其历史发展进行阐释和梳理。在论者看来,约瑟夫·W.米克于1972年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生态学著述。作为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开山鼻祖,约瑟夫·W.米克力图通过对喜剧、悲剧、田园模式及流浪汉模式文类的现代重审,发现文学与环境及人类生存之间所具有着的某种深刻的关联性,由此而提出了文学生态学——研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学主题及其关系,同时也是发现文学在人类生态学中所起的作用的尝试——这个具有颠覆意味的美学理念,并大力倡导凭借生态学视野或跨学科视野来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此发掘文学的生态内涵,清理其反生态的因素,最终达成绿化文学生态的美好意愿。这对于文学生态学的诞生,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作用。由此出发,论者进一步分析了约瑟夫· W.米克提出文学生态学研究的缘由是基于环境危机,是文化危机的认识——“环境危机的根源深潜于人类文化传统之中,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因此要解决环境危机必须清理深受我们珍视的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的文化意象或文学典型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决定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⑤在充分肯定约瑟夫·W.米克对于文学生态学的诞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同时,论者也对其在思想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较之于跨文化、跨文明视野的生态文艺批评,跨学科式的生态文艺批评仍旧是一种有着较大局限性的研究方法或批评模式。论者的这种解读、分析方式,同样体现在其对劳伦斯·布伊尔的生态中心主义诗学理论、帕特里克·D.默菲的多元文化生态批评美学思想、斯科特·斯洛维克的跨文化生态批评对话实践理论以及麦茜特与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等上面,只是有着深度的不同而已。在对这些生态文艺批评理论进行解读、分析的同时,论者仍然注重将理论分析同具体例证予以有机的融合,为我们列举出了众多在西方生态文艺批评史上堪称翘楚的理论著述,诸如《故事会》《文学与反自然之罪》《环境想象》《批评环境的未来》《为濒危的世界而写作》《自然文学:一部国际性的资料汇编》《美国自然书写中的意识探寻》、《浪漫主义的生态学》《大地之歌》《绿色乐园之逝》《自然之死》《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等等。在对这些具体文本进行解读、评价的基础上,论者又从较高的理论层面和学术研究的前沿性角度予以了深刻的分析,揭示出正是富有了这一系列美学思想、诗学理论及其著述的相继产生,才共构西方文艺生态学这座具有现代美学意味的文化精神圣殿的本质。

比较文学学者宋炳辉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学间事实联系的勾勒、梳理,同时也是对于这些交往事实及其后果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以其探讨一定的文化和文学交往,包括它的文化背景、交往方式、交往的程度等对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多元繁荣所起的催化、推动或者抑制、规范作用”⑥。并认为对于域外文学思潮的梳理和叙述,既可以促成民族文学创作进程中的“群体共识”产生,也有利于影响民族文学在文学观念、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风尚朝着更加优越的方向发展。诚如宋炳辉先生所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译介之风的盛行,使许多西方文艺理论著述和哲学美学思想陆陆续续地进入中国,不断撩起文化界、文艺界各类人士的阅读热望和探索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中国文学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的纷纷出笼和“群体共识”的产生,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创作风尚的改变,也由此创造了为数甚为可观的文学名作。这其中所显示出的中外文学关系的紧密程度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志红先生的这部理论著述也同样显示出中外文学关系的紧密程度——生态文艺批评研究维度上的深层关联。

基于中外文学关系的这种紧密程度和相互影响的当代性深入,所以在胡志红先生的学术认知和理性判断中认为,在整个世界生态批评理论的史态构造中,中国的生态批评理论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尽管它产生的时间较晚,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各种理论观念或是哲学意识方面的纠结,尚属一种年轻的不成熟的形态,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因而对中国生态批评的建立、发展、现状的俯瞰和梳理,以及对于它的未来性的眺望和前瞻,既是他这部专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成这部纯理论著述的特点的又一显著标志。正如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国内生态批评依然徘徊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困境之中,坚持‘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择,是生态哲学二元对立困境在文艺批评领域的反映,对生态问题文化根源的探究存在简单化倾向。因受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的催逼,国内生态批评界所提出的应对危机的文化策略常常带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透露出常见的学究式天真,表现出不少偏激或偏颇之处,难以经得其理性的推敲,从而导致了其理论建构不太成熟,学术探讨不够深入,研究范围较为狭窄,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意识淡薄等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深化,甚至有被生态文明之洪流淹没的危险,进而丧失其应有的学术批评锋芒与学术深度,难以为生态文化的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⑦针对上述问题,胡志红先生从中国生态批评发展简要历程及其意义、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建构的实绩、中国生态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而翔实的分析。在论者看来,中国的文艺生态意识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随后的80、90年代都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新千年来临之际才有了生态批评理论著述的集中出场和生态批评高潮的涌现,并注意列举出余谋昌的《生态哲学》、雷毅的《生态伦理学》、王松霈的《生态经济学》、陈茂云和马骧聪合著的《生态法学》、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文艺生态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张皓的《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皇甫积庆的《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予以明证。在“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建构的实绩”一节中,论者则从生态文艺学、生态存在论美学、人本生态观的生态论文艺学、生态批评四个批评理论维度进行史态层面的系统架构,重点展开对鲁枢元、曾繁仁、曾永成、王诺在这四个生态批评理论维度上的主要建树及其重大贡献的分析和评价,认为通过对他们这种学术研究实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觅见当前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思想图景——“它产生于中国的生态现实,得益于国外生态思想的影响,扎根于中国文艺思想的实际,溯源于中国传统生态因子,面对的是中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寻求的是人的精神家园与自然家园的和谐”⑧。在对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困境进行分析时,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理论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意识的极大欠缺和严重不足。这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更需要去学会并拥有这样的学术视野、文化胸襟和文明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态批评理论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倘若从学术研究的意义维度进行审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事实:虽然生态批评理论发轫于现代西方,所基于的根本问题是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公共环境生态的严重不平衡,因而这种理论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直接关涉到人类的文明进程和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理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志红先生率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撰写出这部纯理论著述,无疑是这种重视、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书中存在着诸如“一些重要学术著作空缺”、对电影生态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涉及甚少等缺陷,但仍不失为当下中国在生态批评研究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述,不仅填补了西方生态批评史研究的学术空白,而且对当前中国的生态批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判断。笔者以为,伴随着胡志红先生这部理论著述的闻世,不但开启了从文艺生态美学视角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新旅程,还可能成为推进当下中国的文学理论界更深层地进入西方生态文艺批评理论内核的动力,进而构建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艺批评理论思想体系,对中国、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当前学术界应坚持的方向。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⑦曹顺庆《西方生态批评史·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2页。

②③④⑤⑧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7页,第33-34页,第34页,第83页,第385页。

⑥宋炳辉《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9页。

猜你喜欢

论者中心主义学术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