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郁笼罩下的宁静与希冀
——浅析米勒的农民主题油画创作
2015-09-29唐衍武
○唐衍武
阴郁笼罩下的宁静与希冀
——浅析米勒的农民主题油画创作
○唐衍武
提起法国的诺曼底,军事迷们立即会联想到那场改变历史的、著名的海滩登陆战役,但对于熟知西方美术史的人来说,则会联想到一位从那里走出来的“农民画家”,他的名字叫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他从诺曼底省的格鲁契村走向巴黎,并最终停留在了枫丹白露森林西边的巴比松村。这里不仅有他熟悉的田野和村庄,还有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画家朋友。美术史上把这一群人称作“巴比松画派”。“他们对待艺术和自然的热爱,使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共同的意愿,但绝不阻碍个人去显示自己的才能和气质,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个性和愿望的可能”①。
的确如此,米勒的油画中除了那些与其他巴比松画派画家一样的、描绘大自然的写生作品外,还有一部分是表现底层农民日常生活的创作。他因其对法国农村现实生活持之以恒的关注而充满个性,并在巴比松画派中独树一帜。他之所以会如此,主要与他个人的出身和追求有关。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我生于农民中,也将死于农民中。我只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我生活在我的土地上绝不离开它一步”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巴比松的日子里,他每天都是上午种地,下午画画,日复一日。
纵观西方美术史,在米勒前,西方的油画创作题材主要集中于宗教故事和贵族生活。即使有少数表现农村生活的,但“农民一般被看作逗笑的乡下佬,像布吕格尔曾经的那样”③。米勒则是第一位运用写实手法表现农民现实生活状态的西方艺术家。(布吕格尔,另译名彼得·勃鲁盖尔。笔者注)
一、阴郁而凝重的画面
早在17岁时,米勒便创作了那幅著名的《牧羊女和她的羊群》。从这幅画开始便已奠定了他一生的创作风格,即绝大多数人物背光、脸部模糊、身体厚重,以及画面中具有故事般的“情节性”。
遍览米勒的农民风俗画,无论是正午拾穗(《拾穗者》),还是夕阳晚祷(《晚祷》),抑或是晨曦播种(《播种者》)……人物在画面中呈现出的都是或背光、或逆光。其他近处景物也同样处于背光或暗影中,这些都加重了米勒主题油画创作所传达出的一种阴郁的氛围。正因为人物背光,米勒画中人物的面部形象通常都是模糊的。这一方面强化了人物的整体感,另一方面又迫使观赏者更多地从人物的动作和环境去感受画中人内心或平静(《牧羊女和她的羊群》)、或虔诚(《晚祷》)、或愉悦(《播种者》)的情感。
米勒像雕刻家一样,用朴拙的线条、细致的笔触,以及丰富的光影变化,通过大轮廓表现出那些处于暗部中的人物,画中的人物也因此变得厚重起来,从而使观赏者产生一种“雕塑的重量感”,难怪有评论认为,“他在处理人物画时有一定的纪念碑因素”④,或许,在画家眼中,那一个个劳动者的身影便似一座座不朽的、值得人们崇敬和仰视的纪念碑。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米勒主题创作中阴郁而凝重的艺术风格特征。
此外,米勒在其主题创作画中还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这种“情节性”并不像德拉克洛瓦、库尔贝等画家那样,通过画面人物间强烈的戏剧冲突讲“故事”。米勒主要是将富于情节的故事,定格在一个个美丽的瞬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向观赏者娓娓道来,使观赏者从牧羊女的安静中,感受到她如此日复一日的、单调的牧羊生活;从拾穗者深深地弯下的腰,感受到她们所承受的生活的重压;从祈祷人虔诚的动作,感受到他们充实的信仰和精神追求……这一切极为生动地展现出19世纪70年代、深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农民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活。
二、阴郁中的宁静与温暖
在米勒绝大多数的主题创作中,无论是人物动作,还是画面构图都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状态,如,静立的牧羊女(《牧羊女和她的羊群》)、祈祷的夫妻(《晚祷》)、扶锄的农夫(《扶锄的男子》)等,即使是劳动中的拾穗者(《拾穗者》)也被画家描绘得如同是凝固在那一瞬间的雕塑。其中,唯一富有动感的是那个大踏步前行的播种者(《播种者》)。但其背后空旷的土地,仍然透露出一丝丝清晨特有的宁静氛围。
米勒是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的第二年来到枫丹白露的。在他去世前四年又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但这些革命活动都只局限于法国各主要城市,米勒像他画中的农民一样,只是这些政治活动的旁观者。尽管他的许多绘画作品常常会被当时的评论者误认是有革命倾向的,例如说他《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一七九三年的断头台”,但他则明确阐明自己的创作立场——“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⑤。因此,米勒的画和他画中的人物才呈现出如此的、游离于政治风暴以外的宁静。
这种宁静为他那阴郁而凝重的画面增添了许多温暖。这种温暖还来源于画中人物背后的或明或暗的阳光,以及整个画面所呈现出的暖色调。
三、阴郁中蕴含着希冀
米勒通过阴郁而凝重的人物刻画,表现出了17世纪中、后期,法国农民沉重的生活负担。但面对生活的重负,这些农民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隐忍,就像画家面对枫丹白露的森林和田野,边种地、边画画的生活一样,从无抱怨,默默承受。这或许跟米勒内心的宗教精神不无关系。
米勒“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父母忙于田里工作,祖母是他从小最亲近的人”⑥。而笃信宗教的祖母对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即使他去了巴黎,他的祖母还会写信给他,告诫他“切切不要去画任何污秽淫亵的东西,哪怕是国王叫你画也不行。不要看坏书,多读些圣典”⑦。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也同他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晚祷》中贫困的夫妻虔诚的祷告自不必说。即使是孤独、静立在羊群外的牧羊女(《牧羊女和她的羊群》),高空中那穿透云层的阳光便是画家与主人公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象征。扶锄的农夫(《扶锄的男子》)眺望远方的眼神中更是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自然透露。而播种青年(《播种者》)那阔步行走的姿势,更是将他内心中对丰收的希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米勒的《喂食》《学步》《嫁接》等其他作品中,也同样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画家和主人公对人生、对生活的希冀。正如荷兰画家凡·高所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⑧。
四、米勒对后世的影响
米勒是在贫困中度过他的一生的。他的绘画事业是因为有了同为巴比松画派的卢梭、杜比尼假托别人暗中买画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来。
尽管他的画生前曾引起许多政客们的批评和争议,但他的画却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在写生方面,他特别注重表现阳光照耀下的景物,正如他在写给传记作家辛赛尔的信中所提到的,“我清楚地看到蒲公英上的光环,看见远离的太阳把美丽的金光投身在云彩上,我也看见强壮的马匹和那布满碎石的土地。一个农夫清早起,就在那边劳作、喘息,现在他想直起腰来稍稍休息一下……这一切都笼罩在壮丽的光辉里”⑨。因此,他与巴比松画派中的其他画家对自然光的这种执着地表现,直接影响了与巴比松画家有过较多接触的后生,如莫奈、毕沙罗、西斯莱,他们在日后的发展中成为印象派绘画的中坚。
米勒绘画中对农民现实生活的关注的描绘,对后印象派大师凡·高的一部分主题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凡·高不仅创作出了诸如《吃土豆的人》等反映农民艰苦生活的作品,更是按照米勒《播种者》中的人物动势,创作了另一幅全新的作品,并取名为《米勒之后的播种者》,以表达他对米勒的敬意。
也许他笔下描绘的法国农村与中国农村有某些相象之处,也许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对农村生活历来就是感兴趣,所以他的画似乎特别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人们甚至可以从某些中国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中——比如王式廓的素描和古元、力群的版画等——直接觉察到米勒的影响。⑩
综上所述,无论西方美术如何发展,米勒用写实的绘画语言,对19世纪法国农民生活所表现出的阴郁下的宁静与希冀,注定了他在西方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①②闵希文译《巴比松画派》,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1978年第4期,第109页。
③[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15版,第355页。
④[美]谢尔登·切尼《法国几个风景画家》[J],张隆基摘译,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1978年第4期,第78页。
⑤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让-弗朗索瓦·米勒。
⑥⑦⑧⑨⑩迟轲《世界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258页,第256页,第263页,第259页,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