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永之诗学渊源与诗学思想

2015-09-29

文艺评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江右诗学诗歌

王 征

刘永之诗学渊源与诗学思想

王征

刘永之为明初江右诗派一员主力干将,诗歌创作颇丰,今存诗300余首。永之诗学渊源于其乡邦前贤陶渊明以及盛唐诸家,崇尚古辞雅意、追求清新婉丽之境;反对“诗穷而后工”;其诗歌虽多唱和写景之作,但主张诗歌应关注现实也是不争的事实。刘永之以其诗歌创作实绩及其务实的诗学思想,与其时众多江右文人共同促成了明初江右诗派的盛况。本文拟对刘永之的诗学渊源与诗学思想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刘永之的生平与交游

刘永之,字仲修,清江(今属江西)人。其先许州(今属河南)人,随高宗南渡,遂居清江。其父应奇知归州,家富于赀,但永之泊然布素,多为施舍。早年学业不精,为妇翁所轻,后发愤就学,日夜不懈,遂成大家。曾随父赴京,诸公交口赞誉,欲荐之,自以重听不就,日与同郡士人杨士弘、彭镛、梁寅讲论性学。洪武初,应聘编礼书,后一年以重听辞归,隐居田园,以诗酒为乐,号山阴道人。以其子刘奉获罪县官,没其家,被徙东莱,客死桃源,后人常哀之。①

刘永之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尤精《春秋》,兼重书法,篆、楷、行、草皆有师承。解缙《跋金幼孜所藏刘仲修书》云:“清江自范太史以攻诗之余兼力于书,赵吴兴常推之,以为不可及。国朝来,仲修刘公奋然拔特郁,为一时宗尚,固不在范公下也。”②解氏给予刘永之书法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其书法艺术超过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成为一时宗尚。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引王佐《金川玉屑集》云“仲修先生,词翰之美,独步江右。”③永之诗文亦为时人所称赏。杨士奇说其“诗文清丽古雅,为当时所重”。④杨氏此言不虚。洪武五年,永之应聘至南京。当时文坛领袖宋濓极畏服之,盛相推服,作诗赠之,一曰:“多少缙绅求识面,江南文价为君低”,再曰:“相逢未久还相别,恨不随君结草堂。”⑤宋濂当时身居高位,虎视文坛,能对一刚刚征聘来的永之出此语,大概不只是恭维,应实为永之人品与文品所征服。明人敖英对此深有所感,他说:“夫潜溪(宋濂)在当时独步木天,虎视文苑,顾于翁推逊如此,夫企阿所好哉?盖翁必有犁然受其心者矣。”⑥敖英所论,堪为的评。时人梁寅为永之文集作序亦称其“遣词发咏,追金琢璧;巨篇短章,矩度悉合。”⑦友人王沂《答清江刘仲修》一诗云:“青春词翰蚤蜚英,白首林泉更负名。好古独怀韩吏部,交欢曾枉范云卿。沧江逝水金川净,锦树浮云玉笥清。远忆瑶琴谐雅操,敢辞击节和新声。”⑧王沂说刘永之好古,忆古雅而辞新声,大抵不错。永之人品与文品不独为时人所重,后世文士亦有如潮好评。永乐间,解缙论及师古诗风时曾谈及江右诗派,说“江右则刘崧擅场,彭镛、刘永之相望并称作者。”⑨解缙于江右文人中独选刘崧、彭镛与刘永之论之,可见永之影响之大。清人施润章也说永之“诗诸体楚楚,五言古恬淡冲厚,出入唐人;其文气雄畅,取裁欧曾。”⑩朱彝尊评曰:“其诗务去陈言,取材新颖。”⑪诸评均可谓切中肯綮。

刘永之为明初江右派重要代表文人,与时人交游甚广,从永之的诗文与时人的记述中可见一斑。现捡其要者列述如下:

1.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坛领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如前文所述,洪武五年,刘永之应聘至南京。宋濓极畏服之,盛相推服,作诗赠之,有“江南文价为君低”之叹。刘永之离开南京时曾作诗四首赠与宋濂,题为《酬别宋赞善大夫景濂四首》,其四有句云:“预从山顶结茅屋,待得先生跨鹿来。”⑫以回应宋濂“相逢未久还相别,恨不随君结草堂”之意。

2.刘崧。刘崧(1321-1381),江西泰和人,是明初江右诗派领袖,明人胡应麟说:“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越诗派昉刘伯温,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孙贲仲衍,江右诗派昉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⑬刘崧《槎翁诗集》今存多首写给刘永之的诗歌,如《题渊明像寄刘仲修》、《寄赠刘仲修》、《寄答刘仲修》二首、《重过义山堂,忆萧晋兄弟与清江刘仲修同饮园空室中,今十年矣。感念存殁,为之黯然》等。刘永之作《刘子高诗集序》对刘崧也极为推崇,高度评价其人品与诗风。

3.梁寅。寅字孟静,被徐泰称为“一时老将”⑭,其《石门集》四卷诗歌,多有陶、韦风致之篇目,与永之诗风相近,二人也多有唱和。如梁寅《凤洲上同刘仲修到郡城》、《仲修宅春日分韵得园字》、《和酬仲修》等诗,刘永之《用韵送梁征君孟敬还石门》、《寄梁孟敬》、《答梁孟敬书》等诗文。永之门人章喆、何光编辑其诗文集,付梓之际,就请梁寅作序,即《刘君仲修文集序》。

4.杨士弘。士弘字伯谦,其先襄城(今属河南)人,寓临江(今属江西)。他工于诗又工乐府,尝选《唐音》,收诗1340余首,对南宋至元以来鼓吹中晚唐诗风的流弊有所矫正,开明人推崇盛唐的先河,颇为明人所称道。杨士奇《录杨伯谦乐府》一文云:“而所与交游讲论诗学者,傅若金、辛敬、万石、旷达、练髙、周祯、刘永之之徒,皆有诗名。”⑮清人顾嗣立《元诗选》刘永之条说永之“至正间,四方兵起,日与郡士杨伯谦、彭声之、梁孟敬辈,讲论风雅,当世翕然宗之。”⑯刘永之《和杨伯谦韵》一诗还是颇有意境的:“酌酒长松下,垂萝拂酒杯。异禽窥药鼎,乳鹿卧书台。涧水穿林去,山云带雨回。相期同结屋,不厌野人来。”

5.王沂、王佑兄弟。王沂,字子与,号竹亭;王佑,字子启,晚号启翁。梁潜《竹亭王先生行状》中说王沂“所与游者皆当时名士,若襄城杨伯谦,秣陵周浈,豫章万石,大梁辛敬,清江彭镛、刘仲修,乡先生刘尚书昆弟廖文学愚寄,陈海桑心吾,与先生之弟御史君子启。日赋咏往还,更唱迭和。”⑰二王兄弟出自名门,时人称之为“二妙”,他们“正学笃行,高风亮节,表表乎大江之西。”⑱刘永之参与其交游唱和,互有赠诗。王沂《答清江刘仲修》说永之“青春词翰蚤蜚英,白首林泉更负名。”⑲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刘永之的交游范围中还有周浈、万石、辛敬、彭镛、陈谟等人。

刘永之诗歌创作甚丰,今存《刘仲修先生诗文集》为其门人章喆、何光采辑编次,共八卷,其中六卷诗歌。收五言古诗58首,五言长律19首,五言律诗26首,五言绝句28首,歌行26首,七言律诗45首,七言绝句102首,凡304首。清人顾嗣立编《元诗选》收录刘永之诗歌133首,几近其诗歌总数的一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如上所述,刘永之诗文与人品俱为时人与后人所重,可惜我们今人却重视不足,没有对其做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罗宗强先生说:“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不易理清。……要理清脉络,理想的方法是从个案做起。”⑳左东岭教授在总结20世纪江西诗派和台阁体研究的状况时指出,我们现在对明初江右诗派的个案研究还不够充分,只着重于江右派领袖刘崧以及之后的杨士奇等少数代表人物,其他人物如陈谟、刘永之、梁兰等往往作为背景人物予以介绍。㉑有感于此,笔者不怀揣陋,近期对江右派文人进行个案研究,已发表《陈谟诗学思想管窥》一文。(《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现对刘永之的诗学渊源与诗学思想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逐渐弥补江右派个案研究的不足。

二、刘永之的诗学渊源

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JamesDwight-Dana)曾说:“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㉒作为江右这个同地的艺术宗派代表的陶渊明,对其乡邦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刘永之曾亲炙元诗大家虞集和揭傒斯㉓,二者诗风志在高古,古雅冲淡。他们对陶氏生活方式和诗歌风格颇为敬仰与追慕。如虞集“早岁与弟槃同辟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㉔可见其对陶氏的景仰。在诗风方面,虞集推崇淡泊舒迟,其《杨叔能诗序》说“舒迟而淡泊,暗然而成章,是以君子贵之。”㉕因此,虞集于前代诗人特推崇陶、王、韦、柳诸家。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屡遭排挤与打击,使其不再留恋朝政之事,更进一步把他推向了归隐的道路。虞集归田后作有较多的恬淡诗歌,如《家茶》“万木老空山,花开绿萼间。素妆风雪里,不作少年颜。”㉖表达了其归隐山野的孤高心情,也隐约流露出其早年出仕的悔意。诗歌内容与诗风颇类渊明。刘永之亲炙虞、揭二氏,实际上也是对陶渊明的一种间接传承,而且从上述永之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上来看,永之与渊明的关系远比虞、揭与渊明关系来得亲近。渊明其时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而千年之后的刘永之亦入其家乡方志的隐逸传㉗,这已足以说明永之与渊明的相似。兹引永之《杨弘中药室》一诗如下:

秉志慕冲淡,息迹在丘园。闲庭遍芳草,高窗见远山。

采苓陟松径,煮术散榆烟。董生垂往躅,嵇子有遗编。

神宇谢氛浊,天倪谅斯全。惟当振尘服,与子共清言。

作者志慕冲淡,息迹丘园,芳草满庭,远山自见,采苓煮术,手握古编,与友清言。此诗绝世俗,去尘嚣,天然自现,一派化机,极类渊明。永之常自言“吾志太冲淡,久欲辞尘嚣”(《题匡山石室》),“不为好爵縻,独秉冲霄志”(《云鹤巢》),“素志安冲淡,中心恒晏如”(《和答真上人》)。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其高古之志。又如其《野老看云图》:

文湍激幽涧,白云流远山。偃仰长松下,延眺一怡颜。

清风拂素服,瑶花落树间。拾薪青烟际,煮苓供晚飧。

耽此丘中赏,竟日未言还。

该诗前八句与《杨弘中药室》极为相似,后两句即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意,拟陶而不着痕迹。拟古是有层次的,江右派代表陈谟曾指出:“拟之而不近,未也;拟之而甚近,亦未也。初若甚近,则几矣;其终也甚不近,而实无不近,则神矣。”㉘在陈谟看来,拟古的上乘诗歌,是那种表面上看不出模拟的痕迹,而实际上已完全无限接近于所模拟对象的作品,永之大多数诗歌特别是其五古,大概能归入陈谟所谓拟古之“神”品吧。

永之既已应聘,缘何一年之后又“翩然辞帝乡”(《经采石望太白墓》)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永之的真性情。他本来就不为归隐和出仕所限制,他在《拟古》一诗中说:“梁栋固有待,用舍乃需时”。朱明王朝的建立使其看到一线光明,于是乘此见“用”之机应聘出山;然而永之毕竟是一山野散人,出仕后不适应于官场生活,“厌彼鸡鹜群”(《云鹤巢》),不愿为尘世所侵,于是“舍”世之意便油然而生。清人施闰章说:“(仲修)先生征赴阙下,宋学士潜溪盛相推服。固宜出其所学,乘时见用,乃以重听辞归,其果老病邪?观其平生咏歌,大抵幽居自适。至答宋学士诗,有预结茅屋、待公跨鹿之语,殆将招潜溪归隐,其肯自出邪?”㉙所论极是!“预结茅屋、待公跨鹿”之语,即永之《酬别宋赞善大夫景濂四首》之四“预从山顶结茅屋,待得先生跨鹿来”二句。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永之的心迹极类渊明。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㉚永之庶几近之。他们都随性所为,不为世俗所羁。唯一不同的是,渊明的出仕是因为其“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31);而永之则家富于赀,不为贫穷所困。渊明辞归时依然贫困,但誓不为五斗米折腰,境愈穷志愈坚;永之辞归后也陷入穷困之中,“踪迹年来逐转蓬,万事惊心旧业空”(《山园幽隐图》),但即使如此,他仍然“家空不为千金璧,战胜甘从百结衣”(《和完彦明韵》),像陶渊明一样,坚持操守,不为世事所困。由此也可见二人的真性情何其相似。永之同时人王恽有和永之诗说“无事在家贫亦好,有心行道古来难”(32),堪为知言!渊明辞归,有“误落尘网中”之叹,永之辞归有“误蒙曲台招”之语,何其相似!其诗《初发秣陵,夏潦新涨,烟水弥漫,舟行芦苇间,晚霁眺望,援笔抒怀》云:

孱劣罕世用,久随麋鹿踪。误蒙曲台招,秉笔从诸公。

议论既无补,之乎非素攻。长揖谢书阁,拂衣返荆蓬。

……樵牧欣时泰,耕稼愿年丰。从兹掩关卧,那听景阳钟。

诗中解释自己应征而又辞归的原因,就是于世事无补,虽是谦辞,亦为心语。既然如此,那么翩然辞归、重返荆蓬便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从这首诗歌的题目即可看出永之辞归的愉悦心情,舟行于烟水弥漫的芦苇间,远眺晚霁,心底一片澄澈,再无世事所扰。永之归隐后作有《和完彦明韵》一诗,中有“山阴栖息又忘机,回首江湖旧梦非”之语,是对自己应征的否定。“回首江湖旧梦非”句似从渊明“觉今是而昨非”而得来。

刘永之五言古颇类渊明,这大概是他不断学习陶诗的结果。时人梁寅《仲修宅春日分韵得园字》一诗记载了他们共同拟作陶、谢诗歌的情况,其中有云:“群俊题诗拟陶谢,且同烧烛坐东轩”。(33)这样积极的学习、模拟陶诗,也是江右诗派受陶渊明影响深远的一个明证。

刘永之诗歌除了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之外,其宗唐倾向也颇为明显。江右派宗唐得古已是当时一大诗学风尚,刘崧、陈谟等皆有所论。作为江右派的中坚,刘永之论诗也多以唐人为准的。他对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杜牧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有所评论,后文将对此详述。

三、刘永之的诗学思想

(一)崇尚古辞雅意、追求清新婉丽之境

明初江右诸家诗学大都渊源于其乡邦先贤陶渊明及盛唐诸家。如陈谟曾说:“称诗之轨范者,盖曰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短章贵清曼缠绵,涵思深远,故曰寂寥,造其极者陶、韦是也。大篇贵汪洋闳肆,开阖光焰,不激不蔓,反复纶至,故曰舂容,其超然神动天放者则李、杜也。”(34)像陈谟这样,江右其他诸家也基本上把陶诗的清新和唐诗的绮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明初江右诗学的主导思想。又如梁寅为邓雅《玉笥集》所作序文称其诗歌“冲淡自然,华不为媚,奇不近怪,雄不至放,求合典则。”(35)也是看重了邓雅诗歌的清丽中和之美。

刘永之在这一点上与其时江右诸家持论颇为相似,崇尚古辞雅意、追求清新婉丽之境。永之本身就是一好古之人,其《古愚斋记》一文有云“当其坏乱之际,虽学士大夫,犹或不识义理之正,况世俗之凡民乎?其喜浮而恶质,非古而是今,无足异也。”对其时人们非古是今之做法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为刘崧所作《刘子高诗集序》评其诗曰:“古体如三代彝器,虽简质而极温润;律绝如春云映日,流丽可爱;乐府歌行如寒泉出谷,其音铿然,听之不穷。”永之为周恺(字子谅)所作《周子谅文集序》称:“清新为婉丽,舂容峦远,可咏可歌者,尽见于其诗。”永之诗论如此,其诗歌创作亦如此,试看其《秋怀》:

白日行西陆,气候惨以凄。沉沉夜未旦,皎皎明月辉。

寒蛩响阴砌,羁鸟鸣高枝。耿耿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天道谅幽远,人理固多违。命彼西方人,喟然伤我怀。

翩翩梁间燕,矫矫云中雁。南翔复北逝,时序倏已换。

……

泠泠多苦调,零泪沾衣衿。远怀东都士,登彼北邙岑。

怅然望京洛,五噫发哀吟。悠悠千载下,谁识古人心。

从此处节选诗句来看,永之诗歌受汉魏晋诗影响极大。汉梁鸿、“古诗十九首”,魏王粲、阮籍,晋陶渊明诸家诗歌的影子于此诗中若隐若现,共同构成永之诗歌清新雅淡之风貌。永之对唐代诗歌也颇为推崇。其《经采石望太白墓》一诗就以李白的遭遇寓说自己:

采石多名酒,苔矶水自香。昔年李太白,于此屡衔觞。

失意长安道,狂歌入楚邦。云烟挥翰墨,宫锦制衣裳。

醉骨埋青嶂,荒祠带夕阳。余亦忘机者,翩然辞帝乡。

田园萧水上,井邑葛山旁。去去随鸥鸟,烟波正渺茫。

其他如《望香炉峰读孟浩然诗因述》称扬孟浩然诗歌之清新:“业爱远公白,诗欣孟子清。余方谢羁束,幸此共芳声。”表达了对孟浩然诗歌的推崇之意。又如《闻彭声之留郭下刘伯敷所奉四绝》(其四):“多情醉后能题句,每忆扬州杜牧之。”对杜牧诗歌的多情给予较高的评价。他在为其门生何光所作《凝清轩诗序》一文中,称韦应物诗歌“澹泊简远,略无世好之累”,亦为知言。前文所论《杨弘中药室》、《野老看云图》等诗皆能显示永之诗歌古雅清丽之风貌,兹不赘述。

(二)反对“诗穷而后工”

“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可谓渊源有自。司马迁在其名文《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6)

司马迁虽未明确提出“诗穷而后工”之说,但是其发愤著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一文中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37)这些主张都成一个侧面论述了“诗穷而后工”之意,但真正提出此命题的则是北宋欧阳修,他在为梅尧臣所作的《梅圣俞墓志铭序》一文中说:“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38)后,王安石在《哭梅圣俞》一诗中呼应欧阳修此论题说:“圣贤与命相楯矛,势欲强达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李杜亦不为公侯。公窥穷厄以身投,坎坷坐老当谁尤。”(39)

然而,对欧阳修此说持反对意见的也不少见。如南宋周必达为宋祁所作《跋宋景文公墨迹》一文就说:“柳子厚作司马、刺史,词章殆极其妙,后世益信穷人诗乃工之说,常山景文公出藩入从,终身荣路,而述怀感事之作,径逼子厚,赠杨凭等诗,自非机杼既殊,经纬又至,安能底此?殆未可以穷论也。”(40)至元末明初,刘崧、刘永之等江右文人也持反对意见。如刘崧曾说:

昔人谓“诗能穷人”,信然乎哉?将诗必穷,而后工也,则穷之与人,必有不苟焉者矣。余自少游四方,所交皆能言之士。其贵富利达,高视雄踞,发辞吐气,能赫然如虹霓,轰然如雷霆者,吾故不得而发之也。惟不得而发之,战亦不能以窥其怀。负之所有,其得以友而窥之者。类皆饥寒不振之未有,以为覆者,盖今之所穷人者与。然视其志,嶷然而不挫;视其色,侈然而不忧。方长吟短咏,行歌坐啸,怡然自得,宜其诗之达于工也几矣。……观其所录,则往往追述盛年,江海齐楚,故都朋游,意气感时。吊古之作,又不直呻吟咨嗟,与秋蜩寒蛩相而。(41)

刘崧以自己所交文人为例,说那些“贵富利达,高视雄踞“之士皆有可观之文。江右文人练子宁也说:“虽然,古之公卿大夫于化成俗美,无以发其至治之盛,则往往作为声诗,奏之朝廷,荐之郊庙,颂圣神之丕绩,扬礼乐之弘休,使圣君贤臣功徳炳然,照耀于千载之上,则文章者固可以少欤?又何必区区穷愁之余而侈文字之工也?”(42)刘永之日与刘、练等来往唱和,于此所持观点亦相同。他说:

昔之论诗者曰,诗人少达而多穷。或为说以解之曰,非诗之所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耳。是二者皆非也。唯不以穷达累其心,而后辞有大过人者。古之诗人若晋陶渊明、唐李白、杜甫、孟浩然、韦应物,是皆魁垒奇杰之士,不得志于时,而其胸中超然,无穷达之累,故能发其豪迈隽伟之才,高古冲淡之趣,以成一家之言,名世而垂后,千载之下诵其诗而想见其人,犹为之低徊叹息,以为不可企及。使其感情郁积,出为羁愁穷叹之辞,譬之寒蝉、秋螾,哀吟悲唱于灌莽之中,以自鸣其不幸,虽工何足取哉!(《刘子高诗集序》)

永之以陶渊明、李白、杜甫、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例,一再申论诗穷而后工之不足。接着,又以刘崧为例,说刘崧“及天下大乱,崎岖转侧二十余年,困蹶极矣,亦不为少折,出语益奇。其器能识量,世之知之者寡,至于诗莫能概其所长也……其思愈壮,其诗愈工。然所谓不以穷达累其心,而后辞有大过人者,岂不信与!”

刘永之持论如此,其诗歌创作也身体力行之。从永之诗集中可以看出,他很少表现其悲苦之情,即使在战乱中也是以一种轻松之笔调表达其悠然之性情。

(三)“词赋哀时切”—主张诗歌关注现实

有论者认为刘永之“集中诗歌大多为题画记游,唱和送别之作,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者的视野之外。”(43)这种说法是不确的。刘永之诗大多是题画记游、唱和送别之作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也有表现其时战乱、关心世运民瘼的诗歌,如《闻清江罗难甚憯怆然有怀》一诗:

大江浩东汪,孤城未合围。惊飚起西南,戈舫讵如飞。

生兵意自异,邻救盟屡违。焚牛计未展,脱兔事还非。

星奔填四门,云散溢九馗。追骑左右至,白刃纵横飞。

该诗对其时战乱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对战乱中人们的苦难作了具体的描写,特别是“追骑左右至,白刃纵横飞”二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其他如《猛虎行》、《车遥遥》等也是如此。《猛虎行》一诗小序云:“山居近多虎害,食民耕牛畜豕,民甚苦之。古人有以文感异类者,此非凉德所及,聊为歌诗以讼之。”从此序文中即可看出永之的民胞精神。刘永之曾经明确指出:“词赋哀时切,诗书易俗难”(《和胡参谋书怀韵,简彭书记》),主张诗歌关注现实。抑或是其长期隐居的生活,导致其此类诗歌创作较少,但我们不能因其此类诗歌少而对此全面否定之。

综上所述,刘永之虽不以诗歌理论著称,但其诗歌创作颇丰,今存诗300余首。从其诗歌具体创作实践来看,其诗学渊源于其乡邦前贤陶渊明以及盛唐诸人,特别是陶渊明对其影响甚为深远,其他如汉魏诸家诗歌风尚也是永之诗学思想的渊薮,也因此形成永之诗学思想的主导——崇尚古辞雅意、追求清新婉丽之境。刘永之反对“诗穷而后工”,他以陶渊明、李白、杜甫、孟浩然、韦应物以及好友刘崧等人为例,一再申论诗穷而后工之不足。永之认为,胸中超然,无穷达之累,才能以豪迈隽伟之才,来成一家之言,如果其感情郁积,出为羁愁穷叹之辞,就像寒蝉、秋螾悲吟于灌莽之中,以自鸣其不幸,就算写得出好诗又能怎样呢?这种观点对其后的台阁体诗学思想也有较大的启发。台阁体的和平温厚、典丽清远之诗风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永之的影响。台阁体盟主杨士奇曾评价永之诗文为“清丽古雅,尤为当时所重。”(44)另外,刘永之诗歌虽多唱和写景之作,但主张诗歌应关注现实也是不争的事实。

刘永之以其诗歌创作实绩及其务实的诗学思想,与其时众多江右文人共同促成了明初江右诗派的盛况,为江右诗派一大家。所以,笔者认为对其诗学渊源与诗学思想予以较为深入的考察是必要的,也是对明初江右诗派个案研究的一个推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300387)】

①明人解缙《跋金幼孜所藏刘仲修书》云:“恨其命与时违,卒陷非辜,如陈子昂之幽没,而天下少知者,甚可痛惜!”(《文毅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明人郭钰《挽清江刘中修》云:“奋笔清江追二刘,奈何垂老入西州。儿痴竟累张彝死,母老谁为禹锡谋。风雨魂归金石晚,江山恨满玉关秋。词林顿尔成憔悴,目送飞云双泪流。”(《静思集》卷九,四库全书本。)清人施闰章云:“然卒以其子奉获罪县官,没其家,且被徙客死。何天报之酷邪?……又以知文人高士之难为也。”(《刘仲修山阴集序》,《学余堂文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②⑨解缙《文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卷十六;卷十五,《说诗三则》之三。

③倪涛《六艺之一录》,四库全书本,卷三六二。

④⑮⑱㉓(44)杨士奇《东里文集》,刘伯涵、朱海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十,《题刘山阴集》;《续集》卷十九;卷十八,第258页;卷十,第148页;《续集》卷十八。

⑤⑥⑦刘永之《刘仲修先生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卷六。附录宋濂《临江刘仲修先生辞章翰墨,诚为双绝,近至南京,士大夫无不愿见之求文,卷轴森如束笋,濂虽不敏,而慕艳之心为尤切,于其别去,不能忘言,仅赋二诗以饯》;附录敖英《书重刻山阴集后》;卷首梁寅《刘仲修文集序》。

⑧⑲王沂《伊滨集》,四库全书本,卷七。

⑩㉙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六,《刘仲修山阴集序》。

⑪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页。

⑫本文中刘永之诗文皆引自《刘仲修先生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⑬胡应麟《诗薮·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2页。

⑭徐泰《诗谈》说:“临江梁寅、旴江黄肃,俱一时老将”,见陶宗仪《说郛》卷七九。

⑯顾嗣立《元诗选》(二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56页。

⑰梁潜《泊庵集》,四库全书本,卷八。

⑳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个案研究的整体关照》,《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2页。

㉑左东岭《20世纪的江西诗派与台阁体研究》,《故宫学刊》,2013年第2期。关于刘永之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见于李圣华《初明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一书,作者为刘永之专立一节,主要就刘永之冲淡好古的诗风予以评价,较少涉及刘氏诗学思想。

㉒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㉔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卷一八一,第4181、4182页。

㉕㉖虞集《道园学古录》,四库全书本,卷三一;卷二九。

㉗德馨等修,朱孙诒等纂《临江府志》卷二九《隐逸》载刘永之生平介绍。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

㉘(34)钱伯诚等《全明文》(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卷七五,第674页;卷七二,第588页。

㉚胡仔《渔隐丛话》,四库全书本,前集,卷三。

(31)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五,《归去来兮辞序》,第159页。

(32)王恽《秋涧集》,四库全书本,卷28,《和刘仲修见示十一首》之十一。

(33)梁寅《石门集》,四库全书本,卷四。

(35)邓雅《玉笥集》四库全书本,《玉笥集原序》。

(36)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37)马其昶、马茂元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四,第262页。

(38)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巴蜀书社1991年版,卷七五五,第94页。

(39)王安石著《王荆公诗笺注》,(宋)李壁笺注,高克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卷一三,第324页。

(40)周必大《文忠集》,四库全书本,卷一六。

(41)刘崧《槎翁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卷九,《钟祥诗集序》,第499页。

(42)练子宁《练中丞集》四库全书本,卷上《李彦澄诗序》。

(43)唐朝晖、欧阳光《江西文人群与明初诗文格局》,《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江右诗学诗歌
诗歌不除外
背诗学写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亮星榜首,江右梅狼
“地中海”老师和江同学的恩恩怨怨
诗歌岛·八面来风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江右商帮
“海”老师和“江”同学的恩恩怨怨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