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右商帮

2016-03-09秦晓彪

老友 2016年1期
关键词:商帮货主经商

秦晓彪

北宋时期江西人口44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lO%.而到了元代初期就达到1400万,占总人口的20.2%。因人稠而地窄,赣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生存空间。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天下当老板”。从唐代开始,江西人便开始了外出经商的传统。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盐商妇》,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醒世恒言》和张应俞的《杜骗新书》。古代江西商人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有如时下的温州人,经商成了他们的文化。

北宋时期,江右商帮渐成规模。江西有江南粮仓之美称,物产丰富。明清时期,江右商帮正式得名并称雄于世,其时,贸易依靠水上通道。在丰富的物资保证下,江右商帮利用运河一长江一赣江一北江这一通道,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3000多公里水上通道,有三分之一在江西境内。

很明显,江右商帮在国内,甚至国际贸易中都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地,紧抓历史机遇,尽情展示赣人的才智。宋代江西布商陈泰将资金预先送到种麻、织布的农民手中,再收购他们的布匹产品.这种既扶农又垄断货源的经营方式放之现代也不过时。

“无论秦蜀齐楚闽粤,视若比邻”“牵车者遍都大邑,远逾黔滇不惮”,这是江右商帮勇闯天下,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经商,在赣地蔚然成风。由是,湖广“无江西商人不成市”;江苏“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瓷都”景德镇,名副其实而名扬万里;樟树无药,竞成“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一说。

江右商帮的足迹也跨出了国门.发展成当时的“跨国公司”。欧阳修后裔欧阳云台在日本经商,成为富豪:印尼的三宝垄大觉寺内供奉许逊真君的铜像.这是当地的江右商帮集资所为:饶州人程复几代人为琉球国重臣,推广儒学,开发航运,使之成为海上贸易中心:丰城人杨永清带领大批赣籍商人来到东南亚.把万寿宫建在了新加坡、菲律宾。

江右商人在外无不奉行忠、信、孝、悌,这是江右商帮赖以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利马窦在他的《杂记》中多次提到江西商人讲信用,他们不卖假货、劣货,不抬高物价、欺行霸市。他们具有儒商风范,贾德是江右商帮家规、族规、帮规的重要内容。

临川张氏兄弟往汉口贩卖纸业,一次,从汉口卖纸归来,发现货主多给了100两银子。他们认为:此乃非分之财,应还之。遂将货主多给的100两银子全部买了纸,携往汉口,货主深感钦佩,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从此更加诚信。

与晋商、徽商不同的是,江右商帮庞大到大规模移民的程度。他们富则为商,负贩行天下:巧则为工,挟技艺以售四方。整个明代有近千万江西人移居“趾相错,踵相接”的湖广地区,即是古时所谓的“江西填湖广”。据说“江西老表”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江西填湖广”后面还有一句“湖广填四川”。更多的江右商人又从湖广向大西南地区进发。来到川东地区及成都平原。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致富后,定居下来,入乡随俗,融进了当地民族。有的居然成了土司、酋长。在清代“改土归流”时被清政府“打假”,大批江右商人出身的土司被强行迁回原籍。

江右商帮开创的业绩,说明江西人思想开化,并不守旧。他们不仅会读书,也知道“富贵不必诗书”的道理,知道读书不是唯一的生存途径。

江右商帮的文化偶像许逊,成就了江右商帮,却在某种意义上又使江右商帮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意场上,贵在诚信。诚信是许逊信仰的核心之一,江右商人无疑是恪守的,生意由此越做越大。这是儒家的人世。而道家的出世,又使得江右商帮得不到极致的发展。他们满足于现状,正所谓“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厦千间,一夜止眠地八尺”。这也是许逊的信仰核心之一。在此信仰下,江右商人小富即安,没有野心。他们不像徽商那样坐拥巨资,也不像晋商那样经营垄断行业,更不像后来出现的浙商那样是中国近代资本的源头。

它的辉煌在500年后消失了。

猜你喜欢

商帮货主经商
物流供应商如何代表境外货主监管国内散货周转
浅论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优化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西湾村采风
改革开放后的全民经商
商帮沉浮录
四川: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
当萌宠遇到二货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