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湋访括江淮路线与时间考

2015-09-29喻几凡万紫燕

文艺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历刘长卿图志

喻几凡 万紫燕

耿湋访括江淮路线与时间考

喻几凡 万紫燕

耿湋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三记载:“耿湋,河东人也。宝应二年洪源榜进士。与古之奇为莫逆交。初为大理司法,充括图书使来江淮,穷山水之胜。仕终右拾遗。诗才俊爽,意思不群,似湋等辈,不可多得。”①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对于其访江淮事已有考证,并认为“耿湋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以及还朝,当在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一年(776年)秋的四年之内”②,但根据耿湋诗作内容,傅文归朝时间并不准确,而且路线模糊,尚有待补充。

一、江南东道路线与时间

(一)大历八年秋从长安出发

耿湋有诗《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③(《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此“蒋尚书”即蒋涣,据《旧唐书》卷十一的记载,大历七年五月“癸亥,以检校礼部尚书蒋涣充东都留守”④,成行则在秋天。诗云“高旌翻秋日,清铙引细风。蝉稀金谷树,草遍德阳宫”,故大历七年(772年)深秋耿湋还在长安。又有江淮路上之诗《秋夜思归》(《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云“来时犹暑服”,可知其往江淮是在初秋,故知大历七年秋天,耿湋尚未往江淮。而《之江淮留别京中亲故》(《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有云“繁虫满夜草,连雨暗秋城”,耿湋当为大历八年初秋始行。《唐代诗人丛考》亦认为耿湋是此年开始往江淮。

(二)大历九年前后在润州

润州是耿湋江淮之役的第一程。《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五记载:“润州:管州六: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⑤卷二十六载润州到上都的距离为:“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⑥。开元二十五年《假宁令》:“诸外官授讫,给装束假,其一千里内者四十日,二千里内者五十日,三千里内者六十日,四千里内者七十日,过八千里者八十日,并除程。”⑦则长安到江淮地区按一般的速度大概需二个月的时间。耿湋出行是在初秋,到润州时已是深秋,其《秋夜思归》云“来时犹暑服,今已露漫漫”。据《唐六典》卷三记载:出使官员的服装云:“凡遣使覆囚,则给以时服一具,随四时与之。若诸使经二季不还,则给以时服一副,每岁再给而止。”并注曰“诸(官)人出使覆囚者,并典各给时服一具,春夏遣者给春衣,秋冬去者给冬衣。”⑧时间、季节与服装都相称,是为江淮之役初期之作。

梁肃有《送耿拾遗归朝廷序》:“国家方偃武事,行文道,命有司修图籍。且虑有阙文遗编,逸诗坠礼,分命史臣,求之天下。若汲冢墓陵山穴之徒,必从而搜焉。”⑨从这篇序言可知,耿湋主要是搜集“汲冢墓陵山穴之徒”的图书,因此耿湋此行也到过不少名川大山。

耿湋在润州留有二首诗:《游钟山紫芝观》(《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登钟山馆》(《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记载润州上元县:“钟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⑩按其内容“系舟仙宅下,清磐落春风”来看,时为春季。耿湋出行是在秋季,则此时已是第二年春了,即大历九年。

(三)大历十年秋在常州

大历九年(774年)或十年(775年)初到常州,并于大历十年秋离开。梁肃《送耿拾遗归朝廷序》云“拾遗耿君,于是乎拥轻轩,奉明诏,有江湖之役。虽勉己事,将复命阙下。七月乙未,改辕而西……众君子盖将贺不暇,彼吴秦离别,于我何有。作者之志,小子承命而序之。”⑪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根据“七月乙未”考证此诗作于大历十年秋⑫,甚是。耿湋《常州留别》(《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应是此时应和之作:“万里南天外,求书禹穴间。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夜浦凉云过,秋塘好月闲。殷勤阳羡桂,别此几时攀。”耿湋此诗并未言归朝,梁肃等人所谓“归朝庭”当是送别之泛称。因为耿湋此后还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睦州司马刘长卿有唱和,显然并未立即归朝。

(四)大历十年秋冬历湖州、宣州、池州

大历十年(775年)秋离开常州后,耿湋到湖州,历宣州、池州、越州。《颜真卿年谱》说耿湋是先到湖州,历严越再返湖州⑬。但根据现存诗歌所写的季节来看,耿湋如果是先到湖州,最有可能的是先历宣州、池州,后历越州。《宣城逢张二南史》中言“秋来句曲水,雨后敬亭峰”,是亦此年秋天。《唐诗汇评》说张南史“安史乱起,避乱居婺州,后寓居扬子。大历十一年前后,移居宣城。”⑭按此诗时间可知大历十年秋张南史已移居宣城。是年冬天到池州,有诗《雪后宿王纯池州草堂》(《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后返回湖州。

(五)大历十一年夏秋历湖州、越州

大历十一年(776年)夏,在湖州西亭有诗《夏夜西亭即事寄钱员外》(《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耿湋在湖州短暂停留后前往越州,有诗《登沃州山》(《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云“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所写为夏季之景。在越州与严维有诗唱和。耿湋有《赠严维》(《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诗云:“海田秋熟早”,严维则有《酬耿拾遗题赠》(《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三)。此后,由越州再返回湖州。在湖州时,与刺史颜真卿联句,颜有《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云“度弦方解愠,临水已迎秋”,《溪馆听蝉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云“晚夏犹知急,新秋别有情”,是知此时为夏秋时节。耿湋有《陪宴湖州公堂》(《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诗云:“谢公为楚郡,坐客是瑶林。文府重门奥,儒源积浪深……末至才仍短,难随白雪吟。”考颜真卿在湖州联句情况,知文人墨客云集,形成大历浙西联句之盛,《颜真卿年谱》亦有详细记载。耿湋此诗亦反映了这一现象。《送耿湋拾遗联句》(《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八)云“楚国千山道,秦城万里人。镜中看齿发,河上有烟尘。”当颜真卿还在唱着“尧舜逢明主”时,耿湋却言“河上有烟尘”,则此时又有新的战乱在酝酿之中,只是暂未引起大面积的恐慌,因而未有过多关注。据《旧唐书》所载,大历十一年(776年)五月,“汴将李灵耀专杀濮州刺史孟鉴,北连田承嗣。故命勉兼领汴州,授灵耀濮州刺史。灵耀不受诏……八月……李灵耀据汴州叛……”⑮从五月不受昭到八月叛乱爆发,时间甚短,可能耿湋离开湖州之时,尚未得到叛乱之确切消息,但已然看到战乱之不可避免了。

(六)大历十一年秋冬,历睦州、衢州

大历十一(776年)年秋,耿湋往睦州。刘长卿在睦州所作《送耿拾遗归上都》(《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有云“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则又是春日之景,时间应为大历十二年(777年)春。《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亦将此诗系于此年⑯。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根据诗中“隔河征战”,考此诗作于大历十年⑰,证据稍嫌不足。因为文人之诗,未必尽述某一具体事件,何况大历十一年(776年)秋冬,正是李灵耀叛乱之时。观耿湋所作《赠别刘员外长卿》(《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诗云“建德津亭人别夜,新安江水月明时”,且“谪宦无名倍足悲”也说明刘长卿之贬已是事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睦州”条下有“建德县”:“本汉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分置建德县,隋大业末改为镇,武德四年复改为建德县。”⑱诗中所写均是睦州之景,应是刘长卿在睦州任上时作。

需要说明的是,梁肃的《送耿拾遗归朝廷序》,颜真卿的《送耿湋拾遗联句》,刘长卿的《送耿拾遗归上都》,都是说送耿湋归上都之作。但事实上,湖州只是江淮之行的一站,其后,他还去了洪州。若耿湋是先到洪州,再到湖州,则其在虔州之作《发南康夜泊赣石中》(《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就不应说“倦客乘归舟”了,何况耿湋与颜真卿、刘长卿等人的诗作唱和中,并没有说自己归朝之事。梁肃、颜真卿等人所谓的“归朝庭”与睦州的刘长卿之“归上都”一样,都是泛指,不可理解为确切的归朝时间。

耿湋从睦州往饶州时,还曾到过衢州。其《仙山行》(《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诗中有“樵柯迹尚存”,据《述异记》所载乃“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⑲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五《玉壶遐览》引载王质事,并云:“浙江信安有烂柯山,即其地也,今属衢州西安县。”⑳是知耿湋曾游此地。

二、江南西道路线与时间

(一)大历十二年春,历洪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记载洪州:“管州八: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抚州。”㉑这是耿湋江淮之行的第二站。

耿湋到饶州时第五琦正好任饶州刺史。《旧唐书》卷十一记载:大历五年五月,“……户部侍郎判度支第五琦为饶州刺史,皆鱼朝恩党也。”㉒《唐刺史考》考订其为饶州刺史的时间应该是“约大历八年——十三年(约773—778)”㉓,符合史实,当从。《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诗中“春销恋阙魂”等句是写春日之景,则此时已是大历十二年(777年)春了。又云“茂德为邦久”,从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777年)年,按三载考绩的惯例,第五琦任饶州刺史的时间确实很久了。

相对在润州待的时间来说,耿湋在江西停留的时间并不长,致使以往的研究者考其江淮之行止于湖州。事实上,耿湋从饶州出发,历洪州、吉州、虔州,再溯流而上,返回了洪州。

耿湋《春日洪州即事》(《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诗云:“蹉跎看鬓色,留滞惜年芳。”在外多年,使诗人惆怅不已,但此时还不知归期,以致“欲问羁愁发,秦关道路长”。诗前四句写春日洪州景色之美,后四句笔锋陡转,极叹思乡羁愁。耿湋的诗总是这样感伤,已然到了开怀处,却仍见愁肠百转。

(二)大历十二年春,从洪州往虔州,随即返回

《发绵津驿》(《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之“绵津”在江西万安县境内,而诗曰:“千丛野竹连湘浦,一派寒江下吉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有吉阳,属安州。㉔从诗内容来看,此处吉阳非安州所属,否则安州在北,不合用“下”。疑此吉阳为吉州所属。又吉州有石阳县,或字误亦未可知。又云“欲问长安今远近,初年塞雁有归行”,是知此时仍非归路,当是自洪州往虔州途中。

在虔州有两诗,一往一返,从诗题可知:往者《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九),返者《发南康夜泊赣石中》(南康属虔州)。两诗所写,均是春日之景,时为大历十二年(777年)春。前诗所写之“李侍御”未详其人。诗中“故交参盛府”之“盛府”一般是指幕府,这里指李侍御入幕。而“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与春日之景相背,则此是暗示李侍御前路凶险。按当时时局内忧外患,新的战乱又在酝酿当中,耿湋告诫友人亦是合情合理。《发南康夜泊赣石中》开篇即云:“倦客乘归舟,春溪杳将暮”,是时耿湋在外已久,此时得归,自然愉悦,怎奈水急石险,归程缓慢,致使“连云向重山,杳未见钟路”。此诗写归途之险,连用四个典故:“垂堂戒”(谓不涉险境)、“临深惧”(谓如临深渊)、“回雁峰”(如雁遇春回)、“斩蛟”(喻勇士斩蛟)。尽管路途艰险,却稍无退却之意,反有赏景之趣,是知此时才真正踏上归途。

(三)大历十二年秋,历江州,返长安

经洪州过江州,在江州有《晚秋过苏少府》(《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云:“九江迷去住,群吏且因依。高木秋垂露,寒城暮掩扉。”可知到江州时已是深秋。水路顺水而下则快,逆流而上则慢,亦符合事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州”条下有“西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㉕,回到长安约在此年冬了。

由以上所考可见,耿湋江淮之行时间应是大历八年(773年)秋至大历十二年(777年)冬。路线大致为:润州——常州——湖州(历宣州、池州、越州)——睦州——饶州——洪州——吉州——虔州,再从虔州返回,历吉州、洪州、江州,再返回长安。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411105)】

①辛文房著《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②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8页。

③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90页。本文所选诗均出自此本,文中只标注卷数。

④⑮㉒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依次第300、309、296-297页。

⑤⑥⑩⑱㉑㉔㉕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9、590、594、第607、669、651、676页。

⑦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等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661页。

⑧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2页。

⑨⑪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762、3762页。

⑫⑰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75-576、448页。

⑬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⑭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⑯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86页。

⑲任昉《述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⑳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67页。

㉓郁贤浩《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3页。

猜你喜欢

大历刘长卿图志
图志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大历年间的诗词文化特征
简论大历十才子对庾信之接受
送灵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