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15-09-29黄香美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黄香美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前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过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什么是 “非物质文化”?通俗讲它被认为不是物质的无形的文化现象。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通俗的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民族的群体或团体,甚至有时是个人掌握的各种技能、表演艺术及民族群体的文化形态、文化环境和知识体系,还有与这些活动有关的工艺品,各种道具等等。这些文化大多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的固定形式代代相传,穿越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经历无数次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群体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得到广泛的群体认同感。

201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发实施,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全国非遗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非遗保护的一些关键环节、主要做法上有了新进展、新突破,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主动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不断提高,非遗保护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国务院规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项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5月,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3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219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项。大部分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延续和传承民族美德,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十分重视,存活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还是十分脆弱,由于它是师徒相传、家族相传的口头传承文化,明显存在着“人亡艺绝”的濒危状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当一个民族或群体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消失的危险与后果时,一切外来的努力都不能代替和挽救这个文化的濒危状态。

1.内容陈旧,发展艰难。非遗技艺多源于农耕时代,大部分非遗技艺表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而且许多内容严重落后于时代,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和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未能关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伦理、志向情操以及日常生活中充满乐趣、哲理的人文情怀,未能走出以戏院、书场为中心的小圈子,面向社会来思考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濒临困境,逐步失去观众。

2.思想保守,固步自封。由于传承人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保守思想,担心技艺外传,导致自我封闭,传承技艺的热情不高。有许多非遗技艺在传承方式上只能采取传统的口传身授,一些非遗技艺门类的传承采用师传徒、父传子、传男不传女、家族内部传授等,也有的是带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没有和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知识传授方法的变化,难以在更广泛区域和环境中,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发展。

3.缺乏创新,闭门造车。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对艺术表现形式也提出新要求。部分非遗技艺由于传承人的知识层次不高,限制了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他们不善于借鉴和汲取其它艺术门类的经验,缺乏沟通。对外来的艺术门类缺乏认识,在创新观念上不能推陈出新。

4.青黄不接,面临失传。非遗技艺拥有及表演者多为中老年人,严重老龄化。而年轻人都忙于工作,维持生计,因为靠这些传统的技艺难以支撑家庭生活,更不说主动愿意学习的人了,这也是现代非遗传承的一个共性的问题。

5.投入不足,发展艰难。非遗技艺多源于民间,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和不断传习的一种技艺。由于长期没有政策性鼓励措施,政府经费也无法投入,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有许多队伍因为资金问题导致无法开展活动。这些非遗技艺组织或者传承人长期找不到组织,得不到关心帮助,疏于管理,长期处于松散状态,各行其是,也是非遗技艺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思路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将更加常态化、系统化。

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保护的前提是要摸清“家底”,即要深入细致地普查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要进一步完善四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档案,在保护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申报新的项目。

2.合理利用,傳承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发挥非遗魅力,扩大影响。对非遗工作者开展非遗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指导非遗保护工作能力。对传承人加强技艺培训,对优秀的传承人进行跟踪业务指导,帮助提高技艺。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兴趣班,向青年人渗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新人。推进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育传习基地等。

3.加大投入,落实政策。拿出专项保护资金,建立非遗传习所。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财政需要提供经费支持,出来日常工作经费外,在项目及传承人保护上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传承活动。一个地域文化品牌需要长期规划,逐渐竖立起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一个国家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年轻一代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J].艺术科技. 2013(08).

[2] 侯天虹.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色[A].华章(2014)[C]. 201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日忧美军“保护”钓鱼岛能力 将强化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