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

2015-09-29邢悦婷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存在物人本主义

邢悦婷

摘 要: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抽象的人是虚无的,因此提出了“现实的人”。他发现资本主义不是没得到解放,只是没解放人而已。现实的人的确定完成了由人本主义逻辑向唯物史观主体的飞跃,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并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键词:现实的人;科学内涵;地位意义

一、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来源及其科学内涵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的确立,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批判中产生的,超越旧哲学从而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人。黑格尔把人定义为绝对精神的人,是自我意识的抽象的异化。他用理性取代感性,把人的理性无限扩大、客观化为统治世界的绝对精神。他强调思想是客观能动性的活动,即是“绝对精神”的活动。黑格尔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在本质上就是对绝对精神的认识,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看作是绝对精神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强调绝对精神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夸大为能动世界的主体,揭露出黑格尔关于人的抽象的思辨性。他从直观的方式去理解感性的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将上帝人化,将被抽象的人又拉回到现实当中。但他把人的本质建立在人在自然本性的基础之上,认为自然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对人的精神理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经历了从“绝对精神的人”到人本主义的批判的发展历程。黑格尔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人的思想的起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和思辨辩证法吸引了马克思,使马克思接受了人的本质的思想。但马克思也看到了黑格尔认识的缺陷,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的人的反思与批判,指出要从抽象的人发展为具体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使马克思的世界观有了唯物主义的轉变。他深刻剖析人本主义思想,克服了其局限性。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确立人的本质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赋予的新内涵,也以此为出发点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进行生活资料生产。人具有自然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客观自然为基础的。人首先需要生存,要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生产资料。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离开了人的需要,就会使人陷入抽象化、虚无化、理想化。马克思理论中的人的需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巩固人在世界中主体地位的需要。其生物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的本性。“现实的人”是依赖于自然的有生命的人,以劳动为基础进行生活资料的生活来满足各种需求,又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物,从事实践活动。马克思的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从事实践的活动必须以劳动为基础,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为了生产物质资料必须要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又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马克思对人的思考是从实践出发,他所看到的是“社会化的人类。”其次“现实的人”是精神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马克思把人和精神放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结合。“现实的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精神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不能消极地受动于自然界,人有意识才能在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地改造自然界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意识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围绕着一定的实践目的进行。意识虽不能直接地改变外界物质世界,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不断追求理想的世界。“现实的人”是历史存在物,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是由各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中各种形式的活动组成的,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具有历史性、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要基于前人留下来的实践经验去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发展制约,同样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会留给后人,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

二、“现实的人”的发展与其地位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以劳动为基础从事实践活动,是自然存在物、历史存在物与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这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出发点。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并没使人获得彻底的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当中。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提出了最高的理想目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基于客观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将会是资本主义之后最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目的。只有把握好人的实质,才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只有把握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才能把握好人的发展方向。马克思的人终结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抽象思维,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真正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人从事实践活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动发展自己的人来代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完成了由人本主义逻辑向唯物史观主体度的转变,确立了不同于以往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实现了社会历史前提的根本性变革。社会历史前提的根本变革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变革,其最终结果是唯物史观新世界观的产生。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生产、交往、劳动、分工、所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用实践的观点重新阐述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从而将社会发展处于现实当中。马克思“现实的人”对于批判机械的历史决定论、技术主义与抽象的人,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

[3]邓晓芒.《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4]王建锋.《论马克思“现实的人”产生的理论嬗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存在物人本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青年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