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015-09-29顾珍娣
顾珍娣
【摘 要】传统文化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阐释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
浸润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语言知识,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小学语文教育正是启发孩子新知识的起点,承担着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量、适时、适度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品赏古老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阔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也在不同层次上提高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是总体来看,传统文化含量相对不足,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范围狭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主要是通过每册教材中的几篇古诗文的教学,由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普遍不高,甚至往往是断章取义,对字里行间的内容深意缺失了解,加之教师对于语文课人文性还认识不足,也往往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只注重串讲、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而忽略了文字背后深层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影响。致使学生在学习一篇古诗文之后,留下的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无法体会到古诗文中诗人情感的流露与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美感,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深化汉字的讲解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镌刻,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瑰丽文化的宝藏。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讲解是学生最初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以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
如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对汉字“木”的讲解,先让同学们看一下“木”的甲骨文,然后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像树杈,像树的枝干,当同学们回答道树木的木时,给予鼓励并为同学们的想象力提出表扬,然后写出楷书“木”,接着讲解“木”的书写顺序以及笔画。最后通过“木”的学习,可以进而学习“林”,再到“森”,两个“木”就组成了树林的“林”,再有更多的树木,就形成了“森”,是森林的意思,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就对汉字“木”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到汉字的文化背景中去,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及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二)创造古诗文的学习情境
1.古诗文与音乐的情景融合
古诗文的学习不像对现代文字的理解,古诗文的诗句往往在简单的诗句中包含着诗人的万千思绪和离别惆怅,由于古诗文的字词含义复杂,并且与现代汉字的意思存在一定差异,使很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感到吃力,所以教师可以采取音乐情景的配合,将学生真正的带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增加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刻体会。
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送别、离别的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的场景中, 感受好友之间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习其中的诗意精华,加深对诗词描述的深刻理解
2.古诗文与绘画的描述结合
收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因此教学时可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引导他们身临其境走入诗意的“画面”中,“赏画”吟诗,深刻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含义。
如学习了白居易的《池上》这首诗后,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诗句内容的讲解,结合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们在诗句中感受,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体悟诗中的景美、人美、情美等文学之美。
(三)丰富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
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要想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单一的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是不够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有关传统文化阅读的读书阅读活动,才能为学生理解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机会,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深度体验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如在阅读课上,学生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叶圣陶童话》等经典读物,不仅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使阅读课进行的更加富有文化内涵,促进多元主题、多元视角的解读和生成。
(四)优化整合小学语文教材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语文教材的补充与丰富,也是塑造和培养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极好素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教材的结合点,以语文教材为蓝本进行课程资源的补充开发利用,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将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
如《司马光》一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英勇救人描写,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勇敢、遇事不慌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司马光的英勇事迹,也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
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文化使命,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既要关注语文教学对于知识技能学习,又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应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链接和融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2]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瑞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