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真”促“情”,寻找真实的品德课堂

2015-09-29黄丽芳

文理导航 2015年27期
关键词:真实体验实践

黄丽芳

【摘 要】“回归真实的课堂”,这是时代的呐喊。咱们的品德课堂呼声尤为响亮。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争先恐后的小手高举,他们的回答却是多么的违心,教师和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学生的思维处于封闭的状态,教师很担忧,学生很无助。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努力寻找教学的本真,从生活、课堂、体验、实践几个方面,激活学生的学知融合,唤醒真实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真实;体验;实践;促情

课堂上高喊口号,日常生活中却背道而驰。从何时起,我们的品德课堂出现了“假现象”,令人堪忧。纵观现行的品德教材,可以说对知识和生活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尤其注重学生道德的教育、情感的渗透。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我们有时候却也陷入了迷途。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的回答往往是依据课本的标准答案,他们会猜测老师所希望得到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理解。看似心悦诚服,一转身却是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老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改变这一现状,还课堂以真实?

一、“真生活”——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现行的品德教材,在内容框架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板块布局合理清晰,有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依据,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比较粗大条了,更重要的是寻找教材之外的生活元素。

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是多元的,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多元的,学生的体验同样也是多元化的。当我们的教材给出一个名人榜样的蓝本,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被动灌输是最最无力的,咱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咱们应该带着孩子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教育因素。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社会等其更多的资源,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体验。从而点燃孩子内心的情感,从内心打动他们。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入手,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加深学生的感受,加深学生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内涵。

记得《走进聪明屋》一课,如果单跟孩子们说,要动脑筋、要勤动手,孩子们嘴上会齐呼明白,但是这样根本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找了很多生活中的小发明,比如戴帽子的伞、有轮子的书包等,这些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大家畅谈了这些小发明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继而引发了发明的兴趣,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明白了怎样才能变“聪明”。

的确,我们有时候就像裁缝,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真课堂”——捕捉生成,迸发情感

课堂,是个充满挑战的领地,有时给你的是惊喜,有时确实担忧,这样过山车式的体验,是学生赋予的?不,是老师带动的。老师是个向导,风筝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当课堂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行时,我想这正是课堂最真实的体现。我们老师就是要找准契机,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世界,并发出最真实的情感。

还是拿《走进聪明屋》举例,孩子们在谈论生活中的小发明有多方便时,一位学生说有轮子的书包拿上楼梯不如普通的书包方便,我当时听到的时候,心中很是激动,这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反咉的真实情况,我马上引导:“希望通过你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上楼梯很方便的书包!”孩子们马上举起小手,畅谈解决的办法。这一环节,成为了本课的亮点。

“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偶发变成教育的契机,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也是课堂上最真实的一幕。

三、“真体验”——亲历触动,体悟促情

有感于《实话实说》栏目,他立足于百姓的生活,始终坚持尊重百姓的思想。每次看见崔永元用他具有魔力的声音侃侃而谈,我就在想,我们的品德课堂,是不是也该如此,孩子在这个舞台上亲历体验,展示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用马卡连柯的话:“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情感体验把这条鸿沟填平。”学生的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体验,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

我校张老师执教《从一滴水说起》,整堂课的重头戏是一只苹果,张老师把一只苹果比喻成全世界的水资源,一个越变越小的苹果,让孩子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每一次“切”的过程,是对孩子心灵的碰撞,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当孩子们把仅剩的一片小小的苹果皮托在掌心,孩子们的分享的体会是珍惜……

四、“真实践”——寻找自我,挖掘深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一句话中,提到了四个“自己”,这告诉我们,孩子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参与,别人无法代替。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扮演角色,在自主实践中体验、探究、创新,获得真情实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真”来自于“情”,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我们必须要知道:始终坚持儿童立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注重“情”的渗透。咱们要用合适的方式让咱们的孩子敢于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真实困惑,真正做到“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把情感内化成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我想,这样,才能彰显品德课堂最真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

[4]许新海.《让德育融入孩子的心灵》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猜你喜欢

真实体验实践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