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红蓝黑”经济撑起的山货店
2015-09-28崔立东
崔立东
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7个,占全国的11.8%。位列全国第一。拥有33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中华老字号和8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为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纲要》将山特产品加工业列入重点发展产业。
素有“林都”之称的伊春市是全国开发最早的林业城市,60多年来共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据说,这些被砍掉的原木连接起来可从地球到月球绕六圈半。而今,随着林木资源的枯竭,昔日“林老大”的光环日渐暗淡。
自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赋予伊春全国唯一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等政策,在政策上扶持其转型发展。而伊舂人却不满足于政策之内的低水平循环,努力寻求新的蜕变与重生之路。
2013年,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实现附加值42亿元,占林区生产总值的15%。以红松子为主的坚果产业链,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产业链,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链构成了林都伊春“红蓝黑”经济底色。扔下锯斧的林业工人,在“红蓝黑”的背景下描绘着更加绚丽的图景。
张春雨从伊春嫁到佳木斯,因为没有带给老公像样的嫁妆,张春雨嫁到婆家时曾经感到很失落。她对老公说,要在佳木斯开一家伊春特产店,她有一堆足以开一家山特产品店的货源。赚了钱,补上嫁妆。
结婚、创业,张春雨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梦想跟那个男人系在了一块。“春雨山特产品店”成为两个人爱情和事业的结晶。
“像红松子一样红火”的山货店
2014年12月31日下午,当张春雨和丈夫将最后一批山货发走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今晚好好放松一下,迎接新年!”
2013年9月11日,张春雨结婚了,蜜月期没过,她和丈夫经营的“春雨山特产品店”就开张了。
林区人称山特产品为“山货”,开山货店缘自春雨的林区情结,自小在伊春林区长大的她,经营山特产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我的家乡在伊春市乌伊岭区,山木耳、蘑菇、山野菜有的是。我小时候,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山野菜采都采不完。”
“那时候,一场雨后,家里的柞木杖子上就长出嫩嫩的黑木耳,晶莹剔透的,不用洗,送到嘴里就吃了。”
凭借林区生活的丰富经验,张春雨采购的山特产品质量那是没说的,“谁也糊弄不了”她,在经营中,她也“谁都不糊弄”。开业几个月,她的店在佳木斯就火了。
传统的山产品在春雨山特产品店有11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老三样”木耳、蘑菇、猴头菇,一直是春雨山特产品店的当家品种,但最热销的当属伊春特产红松子和蓝莓系列产品。红松子、蓝莓和黑木耳重新组成的“新三样”,抢占着顾客的味蕾,销量几乎占总营业额的80%,春雨和丈夫把小店经营的“像红松子一样红火”。
张春雨介绍,年轻人最喜爱的是她的红松子和蓝莓系列产品,“红松子具有滋阴润肺,美容抗衰,延年益寿等功能。”
伊春是红松的故乡,在400万公顷的森林中,红松就有120万公顷。一到秋季,漫山遍野都是成熟的红松子发出的阵阵松香。张春雨说,早些年,在伊春林区普通人家,捧几捧红松子待客,“就像喝杯白开水一样平常”,那大个的松塔一个足有二三斤重。
“后来不行了,红松被伐的越来越少,红松子也相应减少了。每到秋季,松塔还没成熟就被采去了,有人为了摘取松塔,将松树枝权甚至树头砍掉,这种毁灭性的采摘红松子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要知道一棵红松要达到结果状态,至少需要五六十年才能长成。”
伊春市农委副主任刘大伟介绍,到2003年,伊春市红松的面积仅剩下不到6万公顷,2004年9月1日,伊春市政府痛下决心,决定全面停伐红松,保护红松林。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目前,伊春林区改培红松林2.27万亩,营造红松果林18.7万亩。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红松子采摘和加工的管理,保护性采摘红松子,对红松子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松子油等一系列新产品。增加了红松子产品的附加值,使伊春红松子产品享誉国内外,出口到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伊春红松子被评估为1.22亿元的品牌价值。
一颗蓝色小浆果撑起一个蓝色大产业
在张春雨的山特产品店里,货柜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蓝莓产品,有蓝莓鲜果、蓝莓干、蓝莓饮料、蓝莓酒、蓝莓膏、甚至还有蓝莓面膜。
眼前,蓝莓产品成了现代人的新宠,在她的店,蓝莓产品的销量几乎占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过去,在我们林区没有人在意这枚普普通通的蓝色野果,它和树莓、山里红、山丁子等野果一样普通。”
这些野果子是小时候春雨和她的小伙伴们的日常零食,可就在几年前,蓝莓的身价一夜间变金贵了。“据研究证实,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张春雨对蓝莓产品的功效烂熟于心。
蓝莓的金贵,在伊春市农委副主任刘大伟另有一番解读。他说,野生蓝莓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极少,仅限于我省的大小兴安岭和吉林的长白山,蕴藏量为31万吨左右,而年采收量不超过1.4万吨。目前,市场上人工种植蓝莓的鲜果出口价在每吨3880-6570美元之间,浓缩果汁的出口价为每吨3万-4万美元之间,且供不应求。
伊春市蓝莓产业的兴起是在2008年,那年,市里制定政策,对蓝莓等野生浆果资源进行保护,建立8个保护基地,面积达6011公顷。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到2014年,伊春市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基地。
目前,蓝莓产业已经由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战略,伊春市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在搞好野生蓝莓保护及合理开发基础上,种植蓝莓15万亩,年收获蓝莓果实10万吨以上,种植业产值实现10亿元以上,加工业实现产值35亿元以上。“将蓝莓产业建成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效益更好、在国际蓝莓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型产业。
黑木耳造就一批“木耳王”产量占全国7%
在伊春林区纯天然野生黑木耳极少,价钱也很贵,一般每斤都在200元以上,其次是利用“木耳段”栽培的木耳,每斤也在百元以上。为了节约木材资源,现在林区不允许使用木耳段生产木耳,改用更先进的袋栽木耳技术,既节省资源、增加产量,质量又好。
春雨的店里就有好几种价位的木耳,最贵的当属纯野生黑木耳,“那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辛勤的林区‘跑山人深山之中一颗一颗寻找,一颗一颗采摘而来的。”
这样的纯野生木耳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栽培的木耳。
伊春市农委副主任刘大伟介绍到,栽培木耳是伊春林区人的传统。以前他们主要是在柞木等树段上零星栽种,为了节约木材,现在由“段栽”改成“袋栽”。政府积极扶持职工以家庭为单位栽培木耳,不仅无偿提供给职工栽培木耳所需原料,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极大激发了职工种植木耳积极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造就了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木耳王”,还扶持起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木耳栽培、加工企业。
目前,伊春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6.7亿袋,其中黑木耳6.4亿袋,产量2.7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刘大伟介绍,伊春市在巩固“红蓝黑”产业基础上,向“林药”和“林畜”产业发展,形成了“红蓝黑+林药+林畜”五条全产业链。通过政府主导、政策牵动等多种举措,伊春林下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2013年,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实现附加值42亿元,占林区生产总值的15%。
数千家山货店覆盖全国年销售额超500亿元
来自省工信委的消息称,如今,在全国各地,像张春雨开办的这样的山货店有2100多家,而各种山产品网店更是遍地开花。另外,我省还采取龙头企业带动的做法在全国已建成55家绿色食品旗舰店、1000多家连锁店的建设,通过这些实体店以及不计其数的网店将龙江绿色食品覆盖全国,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45个国家和地区。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540多亿元。
“龙江绿”名扬天下
眼下,张春雨夫妻俩又注册了专卖伊春山货的网店和微店,线上线下,两个人一天紧忙活。春节临近,从雪片样飞来的订单上,张春雨已早早感受到了“过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