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片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比较

2015-09-28常琪

中外医疗 2015年24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临床效果

常琪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氯吡格雷与吲哚布芬片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接收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6例为该研究对象,依据分层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行氯吡格雷治疗、吲哚布芬片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实验组行吲哚布芬片治疗后有效率(97.37% vs 94.74%)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且血小板聚集率(0.5浓度诱导:(23.90±3.55) vs (23.28±2.02);1.0浓度诱导:(47.35±3.34) vs (47.01±2.25))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吲哚布芬片或氯吡格雷治疗,均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血小板聚集率,临床须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氯吡格雷;吲哚布芬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c)-0110-0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Indobufen Tablets and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HANG Q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 Anyang People's Hospital, Anyang, Henan Province, 4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dobufen tablets and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strat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and indobufen tablets.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given treatment was (97.37% vs 94.74%).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changes. And the rate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0.5 concentration induction: (23.90±355) vs (23.28±2.02); 1.0 concentration induction: (47.35±3.34) vs. (47.01±2.25)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o adopt indobufen tablets or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both can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reduce the rate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so enough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lopidogrel; Indobufen tablets; Clinical effect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多发病,主要是指多条(或一条)脑血管缺血所致该供血区显现脑功能障碍,呈局灶性,病因相对复杂,往往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目前,针对该病治疗而言,临床上多以抗血小板凝集为主要原则及目的,常用药物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吲哚布芬片等,其中氯吡格雷、吲哚布芬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优势较为独特,对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为了深入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氯吡格雷与吲哚布芬片疗法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该院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接收的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该研究对象,依据分层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38例)、实验组(38例),其中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男、女分别为22例、16例,年龄(60.26±4.65)岁。实验组推行吲哚布芬片治疗,男、女分别为24例、14例,年龄(61.76±3.68)岁。两组基础性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吻合,并经MRI或CT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②未发现合并精神障碍及肝、心、肾功能紊乱者;③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静脉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先天性血管畸形、外伤者;②严重心、肾、肝等脏器疾病者;③不配合该试验者;④对该试验所选药品过敏者;⑤参加该研究前7 d接受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者。

1.4 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以改善微循环药物、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一旦治疗过程中显现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症状,则需从患者自身状况出发,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75 mg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20s),1次/d;实验组予以200 mg吲哚布芬片[国药准字H20051083,规格200 mg×6s],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后行疗效评估。

1.5 观察指标

①行疗效观察;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值。所有病例均行ADP不同浓度的(1.0 μmoL/L、0.5 μmoL/L)的诱导实验,给药前进行1次筛选,获取高聚集患者,行0.5 μmoL/L诱导5 min内至少一次在30%以上,且1.0 μmoL/L诱导5 min内至少一次在60%以上,以此为高聚集阳性。

1.6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指南》[2]中制定的NIHSS评分差值为疗效评估参照依据:①痊愈:较治疗前评分相比,差值下降幅度>90%;②显效:差值下降幅度>50%,但<90%;③有效:差值下降幅度>20%,但<50%;④无效:差值下降幅度在20%以下。(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临床有效率。

1.7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录至SPSS18.0软件中行系统性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x±s)示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分析

在临床有效率上,实验组行吲哚布芬片疗法后达97.37%,对照组为9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分析

较对照组来讲,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改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分析(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性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群多见,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指出其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3]。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而言,多以抗血小板凝集为治疗原则及目的,已得到了诸多临床研究者的认可,其中常用药物包括吲哚布芬、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4]。

吲哚布芬属于抗血小板新药,亦为抗血小板聚集强效药物,能刺激血小板循环,抑制血栓形成,降低栓烷素A2生成,诱导前列环素合成增加。同时,吲哚布芬对血小板聚集活化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耐性及可逆性,并对血小板活化具有阻滞作用,可诱导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调整凝血功能[5]。目前,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吲哚布芬已作为必选抗血小板疗法,其中包括外周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据有关研究发现,较与其它同类药物相比,吲哚布芬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毒副作用轻微,生产工艺相对简便,具有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6]。而氯吡格雷则亦为抗血小板凝性药物,属于ADP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结合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纤维蛋白原,进而阻滞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明显[7]。据有关动物实验提示,氯吡格雷对巨噬细胞增殖与迁移具有抑制效果,并可缓解动脉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斑块内脂质,增加平滑肌细胞,稳定斑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全血低切黏度[8]。全细海等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8例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伴有阿司匹林抵抗者占32%,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治疗2周后ADP诱导所致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减少,表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氯吡格雷治疗可降低其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阿司匹林抵抗[9]。

本文研究发现,实验组行吲哚布芬片治疗后有效率(97.37%)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9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吲哚布芬片与氯吡格雷均可减少ADP诱导所致血小板聚集,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吲哚布芬片易延长凝血时间,往往伴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但表现较为轻微,一般未经处理可自行缓解,对后续服药治疗基本不会造成影响,可长期用药。这一研究结果与蒋柳结[10]等人报道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在本文研究中,未对两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行氯吡格雷与吲哚布芬片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均可获取较为满意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临床须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26-327.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6):146-146.

[3] 孙文珊,李永坤,张治中,等.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相关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4):220-223.

[4] 刘玲,侯华娟,刘亚红,等.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效应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446-449.

[5] 张栩,孙兆林.辛贝-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0):12-14.

[6] 张成梅,尹志圣,武传涛,等.吲哚布芬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12):37-41.

[7] 温宏峰,李继来,王培福,等.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服用不同小剂量阿司匹林疗效[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54-555.

[8] 曹立梅,陈旭,董智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9):823-825.

[9] 全细海,夏海滨,阮欢,等.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影响的临床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4):303-305.

[10] 蒋柳结,欧念飞,江洪波,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6):454-454.

(收稿日期:2015-06-11)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