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变化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乐趣

2015-09-28张金城

地理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方案教材目标

张金城

(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331)

让变化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乐趣

张金城

(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331)

选修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选修地理知识浅显易懂,“没什么好讲的”“易学不易教”“重必修轻选修”现象严重,不少教师采用读书本、画重点、背“条条”的方法教学,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倦怠,教师无趣。如何让选修课上的“有味、有趣、有用”,远离枯燥乏味,克服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唯有改变,创新教法,精心设计,让变化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乐趣。现以“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为例谈谈如何创新地理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一、教学设计的四个变化

变化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它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明确而具体,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它是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应具备两方面要求:其一,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二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

表1 修改前后的教学目标比较

2011方案把课程目标简单等同教学目标,编写教条僵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被割裂;2014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表述=主体+行为+目标”,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变化二: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最鲜明、最有感染力的印象,将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表2 修改前后的课堂导入比较

2011方案单调扁平,2014方案由生活情境结合可视化引入,有趣、诱人,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理念。

变化三:“二次处理”教材

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用教材教”指的是如何用“活”用“透”教材资源,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最终达到超越教材、发展教材的目的。

表3 修改前后的课堂选择案例比较

2011方案选择教材提供的案例,但该案例距离学生较远,时间较久,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学效果一般。2014方案选择昆山素材,使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新意,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美好情感。以中国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有两点考虑:雾霾作为当下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事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课堂内容生活化,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地理学习兴趣;大气污染及防治可分为两部分,思路清晰。大量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探究路径与方法。

变化四: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表4 修改前后的教学过程比较

2011方案教学设计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014方案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需要帮助时提供学习支架“理解的六侧面”,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研究意识,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即问题解决)变得有意义,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后反思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但要注意的是新的教学素材必须要紧扣课标,课堂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才能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新课改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进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课堂中学生会不会问问题?敢不敢质疑?教师敢不敢让学生提问?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敢问: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有疑而不问,究其原因,与教学不民主、强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让学生敢问。

2.学生想问: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借助艺术性加工,精心创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将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原理运用于问题解决当中,变单向的、灌输的教学为多向的、探究的问题解决活动。

3.教学生问: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和敢于向一切权威、定论挑战的勇气,要不盲从于现成的结论,更不能是参考书、标准答案的“贩卖者”。

其次,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本节课运用 “理解的六侧面”为支架,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雾霾,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雾霾,并将它们灵活、适当地应用到一个新的或者至少是某种程度上从未预料到的情境中。“理解的六侧面”操作性强,有设计感,学生易理解,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使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入口(提出问题)到出口(解决问题)都能找到方向。

猜你喜欢

方案教材目标
烂脸了急救方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我们的目标
稳中取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