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经验及其工作完善的对策
2015-09-28朱景林
朱景林
(楚雄州农业机械推广站 云南 楚雄675000)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而农机是指农业的机械化装备及其应用技术。农艺技术是基础和手段,农机是农艺技术应用的载体,农机农艺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后,进一步促进水稻生产降本增效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的秧苗培育、大田农艺措施的配套管理技术[2]。在实施此项技术过程中,需要农机、农艺的合理有效配合。笔者通过对楚雄州实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5年来工作情况的调研,分析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的实践经验,探讨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实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作的对策建议。
1 楚雄州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楚雄州总面积293 万hm2,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州内海拔最高点3 657 m,最低点556 m。全州辖1个县级市、9个县,共有53个镇、50个乡。全州年均气温14.8~16.2 ℃,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总人口268.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0 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州。全州境内耕地总面积17 万hm2,面积在1 万hm2以上的大坝子有5个,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小平坝共有62个,形成多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农业区域,适宜不同农作物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连片种植。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 万hm2,高产稳产农田6 万hm2,农机总动力174 万kW。2014年全州人均占有粮421 kg,农民人均纯收入6 357 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2.6%。水稻是楚雄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种植面积约6 万hm2,全部为单季稻,海拔1 400 m 以上中高地区品种以粳稻为主,1 400 m 以下低海拔地区种植有少量籼稻,全州水稻种植面积中60%的田块适用于中小型插秧机开展机械化插秧作业。
2 楚雄州机插秧推广应用情况
2.1 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楚雄州农机部门重点推广的农机新技术之一。2009年楚雄州农机推广站在牟定县首次单点试验示范1 hm2,经测产,平均单产达到11 67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随后几年,机插秧面积急剧扩张(见图1)。
图1 2009~2014年楚雄州水稻机插秧面积
实践证明,在水稻机插秧技术中,塑盘育秧技术成熟,插秧机性能稳定,常规大田管理容易,具有省工、省种、省水、增产等优势,降本增效明显,易被群众接受,在楚雄州中低海拔种植区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2 机插秧技术得到有效宣传
5年来,楚雄州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4 828 hm2,推广使用软秧盘200 万余张,项目涉及全州7个县(市)21个乡镇35个村民委员会5 000 余户农户,举办插秧现场会100 多场(其中省级2 场、州级14 场、县级100 余场),培训插秧机操作手400 人以上,培训农户18 000 人次,发放机插秧技术资料3 万份以上,媒体宣传50 余次,接待外地参观学习交流10 余场次,项目实施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
2.3 插秧机保有量逐年增加
2009年以来,楚雄州插秧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截至2014年底,全州累计有插秧机172 台,其中:小型手扶步进式四行插秧机共计110 台、六行高速插秧机62 台,品牌主要为久保田、井关、东洋、洋马、福来威、新天力、川龙、常发等机型。作业期间,农机推广部门一方面积极组织操作手开展机插秧服务;另一方面,还组织外地插秧机到州内开展跨区栽插作业,弥补州内插秧机的不足。楚雄州农机推广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插秧机作业质量进行调查评估,认为其株行距、平均插深、漏插率、全漂率、翻倒率、伤秧率、勾秧现象及平均株数等技术指标都符合插秧机作业质量标准,机械制造质量和作业质量较为稳定,能够适应泥烂而泥脚深的地块,在楚雄州中海拔温热粳稻区和低热河谷杂交稻、优质稻区有较强的适应性。
2.4 插秧机降本增效明显
2012年至今,云南省农业厅连续3年组成专家组,对禄丰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的“千亩”(66.7hm2)机插秧示范片进行验收。专家组认为:在省、州、县业务部门指导下,面对干旱,项目组织实施有力,技术措施到位,示范片群体表现整齐、长势均衡、抗病青秀、熟期转色好,示范片平均单产13 011.6 kg/hm2,机插秧与手插秧相比增757.5 kg/hm2,稻谷价按3.2 元/kg 计算,增加产值2 424 元/hm2;机插秧与手插秧相比节约种子75 元/hm2,节约育秧成本150元/hm2,节约栽秧用工1 800 元/hm2,合计节约成本2 025 元/hm2。新增纯收益4 449 元/hm2,项目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达到机插秧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
2.5 机插秧技术推广模式得到创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楚雄州根据农业部粮食作物整建制推进试点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完善机械整地、育秧、机插、绿色植保、收获等全程配套应用技术[2]。以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已成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的主力军[3]。牟定县科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禄丰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禄丰彩云印象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采取了集中育秧、专业服务、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形式的创新,为全州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了区域化推广的应用格局。
3 楚雄州机插秧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3.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楚雄州将水稻机插秧工作纳入年度科技推广重点工作,州、县两级成立了由农机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强项目的领导和协调,指导机插秧工作,因地制宜规划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
3.2 抓住契机,争取政策扶持
面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鼓励推广机插秧技术的机遇,楚雄州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做好插秧机购置累加补贴工作,引导鼓励种粮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购买插秧机,确保技术推广所需机械及时到位。其中,禄丰县新增插秧机实现了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省级财政补贴、县级财政补贴、乡级财政补贴四级补贴,农民自筹少部分资金即买到先进高效的插秧机械。对购买插秧机进行补贴的同时,禄丰县、牟定县还对实施机插秧技术的农户进行插秧费用补贴,为机插秧的扩大示范推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3 示范带动,辐射发展
楚雄市、禄丰县、牟定县把机插秧工作同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相结合,通过示范带动,促进机插秧推广。2002~2015年禄丰县被列入省级机插秧示范县,在省、州两级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规划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在示范区挑选村农科员和小组长作为技术辅导员进行田间指导,选择科技意识强的示范户带头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开展机插秧[1]。同时,加强农机操作手培训,使插秧机操作手掌握插秧机的调整、维护、保养和操作方法,为全面推广水稻机插秧提供技术保障。
3.4 农机农艺融合,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各级农机推广站、农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职能作用,协同完成示范项目工作。农机技术人员重点负责机械整田和机械插秧两个环节,监督作业质量,指导机手按质按量完成机插秧;农科和植保防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机插秧的育秧及栽后管理,农机、农艺共同协作完成示范工作[1]。在创新推广机制方面,积极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购买插秧机,带头应用机插秧技术,加强机手机插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机操作手积极参与机插秧有偿服务,既是插秧机操作手又是机插秧技术辅导员,在村组起示范带头作用。农业科技人员在机插秧推广中积极开展育秧方式和插秧机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通过推广软盘湿润育秧和对插秧机作业质量进行对比,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农民易接受的水稻机械育插秧推广技术模式,并制定操作规程,使之标准化、规范化、本地化,培养了一批积极主动应用机插秧技术的水稻种植示范户[2]。经过连续5年的示范推广,水稻机耕、机耙、机插秧、机械植保防控、机收技术现已成为楚雄州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新亮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及绿色防控技术已被群众认识接受。
3.5 扶持种粮大户,走社会化经营道路
5年来,楚雄州共扶持发展了3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2 户机插秧农机专业户,支持了13个水稻种植大户应用机插秧技术,全州出现了18个整村推进的机插秧专业村。牟定县科兴专业农机合作社通过走市场化道路,连续4年在县域8个乡镇开展机插秧示范推广工作,累计示范推广机插秧面积1 000 hm2,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禄丰县金山镇科甲村委会科甲村以农民技术骨干为主体,牵头成立了禄丰县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机户带机入社,连续4年累计完成机插秧面积达1 400 hm2,村委会下辖的6个村民小组连续3年实现了机插秧技术100%全覆盖。合作社的成功运行,为机插秧技术实现连片作业、整村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辐射了周边村社积极发展机插秧,加快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4 楚雄州机插秧推广的制约因素
4.1 水利条件得不到有效保证
楚雄州水利条件差,水库坝塘蓄水量小,在干旱年份多数县(市)水稻种植区育秧用水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大田用水又要优先保证烤烟生产,缺乏以机插秧配套的水利条件,制约了机插秧工作的推广。
4.2 高海拔冷凉稻区插秧机适应性差
在楚雄州武定县、双柏县等1 800 m 以上的部分高海拔冷凉稻区,受目前现有插秧机株行距规格的影响,种植密度不能适应高海拔农艺措施的要求,暂不宜推广机插秧技术。另外,楚雄州山区、半山区水稻种植区多数以梯田、窄田、高埂田居多,耕作环境比较复杂,多数田块不利于四行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作业,而目前研制开发的两行插秧机较少,影响了山区、半山区插秧机械的推广。
4.3 机插秧技术的市场需求欠缺
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广大农户缺乏塑盘育秧技术经验,对机插秧能否稳产高产心存疑虑、信心不足,对新机具、新技术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敢冒然实践应用,依赖政府补助的思想严重,还没有形成对机插秧技术较强的市场需求[4]。同时各级部门对购买插秧机的补贴力度不够,农机示范户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不高,插秧机的售后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不到位,也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步伐。
4.4 农业部门宣传和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县级和乡镇基层一线技术推广力量不足,工作经费短缺,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技术人员不多,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需要。水稻机插秧目前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始推广阶段,技术上还需不断摸索和总结,特别是育秧、中耕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需要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才能扩大机插秧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效果[4]。
5 楚雄州机插秧推广工作完善的对策
5.1 加大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
继续加大机插秧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宣传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实行机插秧的全程补贴,全力推进机插秧工作,使插秧机数量和机插秧面积保持稳定的水平。
5.2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农机推广站、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共同做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普及应用,完善配套的技术规范,协同完成示范项目的各项技术工作[1]。重点抓好规范化育秧环节及大田整理质量要求两个关键环节,探索适应楚雄州实际的旱育旱管、旱育水管、本田泥浆育秧等多种技术模式,降低育秧成本,确保栽插质量,为大面积推广机插秧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要集中技术力量和补助资金,重点扶持水稻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使其成为水稻机插秧推广的领头羊,促进机插秧更快更好地发展。
5.3 加大机插秧技术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通过样板的带头示范作用,宣传动员辖区内农户报名购买相关机械,加大插秧机的售后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在购买插秧机较多的地方设特约维修点,为用户提供便利,降低维修成本[4]。积极引进适合山区、半山区操作的两行插秧机,以满足农户的多机型需求。提高现有插秧机的利用效能,逐年扩大机插秧示范面积,最终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楚雄全州推广使用。
[1]赵建军.关于农机农艺结合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7):133-134.
[2]魏英俊,王 浩.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2):13-15.
[3]舒字成.浅谈农机农艺如何在四川更好地融合[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3):16-17.
[4]陆江林,张文毅,金诚谦.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