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5-09-27苏廷科
苏廷科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10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授现代寓言《渡船》时,可以采用表演戏剧的方式,由学生根据情节自排自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必然会在兴趣的启发下,积极地投入。此外,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形、光、声、色等信息功能,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萌动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引导展开想象,诱导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想象呢?比如,在教授《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时,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先用有声有色的范读置自己和学生于课文的角色中,把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感情读出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根据课文在头脑中造出石像新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朗读完毕,同学们争相发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出来的石像的新形象。一位同学竟突发奇想:“老师我可以把它编成一幅连环画。”我表扬了他,鼓励他画出来,第二天语文课上,他果真画成了。公园里、广场上或电视中看到的情景都成了这段文字的画面,我请这位同学到讲台上描绘了各幅画的情景,这篇课文教得生动有趣,学生不但在想象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训练求异思维,丰富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质是新、独特、与众不同,创新所追求的不是群体思维的趋向,而是个体思维的差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空间,从某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学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时,为了让同学们围绕“绿”字展开思考,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一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去尽量复原那种春风吹送、江南大地一片翠色欲滴的优美情境。最后,要求学生用口语把这优美的情境描述出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接下来要求学生试着用其他的字来替代文中的“绿”字,并引导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展开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有的小组认为可以用“到”字来替换,有的小组用了“入”字和“来”字等。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继续让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真正做到“各抒己见”,这样又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经过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识到,虽然可以找到许多字替代“绿”字,但均不如原文中的“绿”字生动和确切。通过求异思维的训练,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丰富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