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思考
2015-09-27王力
王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2—01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无效或低效的做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设计、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方面。
一、课堂设计中的低效现象
1. 教学观念的偏差导致的低效。如今,个别教师仍秉承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思维动态。还有的教师将“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一言堂”,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状态。
2. 低效的备课导致的课堂无序。现今教师的备课存在着几种无效现象:一是大部分教师抄教案、抄教参。二是“翻新工程”,老的教案改改弄弄变新的。三是由人代抄教案。这些无效的备课都使得课堂教学无效。
3. 课堂教学导入的低效。有的教师导语总是过长,不能按时完成课程目标;有的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但故事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差甚远,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有的教师利用音乐导入,但音乐主题与课文内容无关。
4. 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5.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很少采用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劳动。
二、课堂讨论中的低效现象
1. 课堂讨论组织得太早。有的教师上课组织课堂讨论过早,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讨论,其结果一是无谓地浪费时间,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二是盲从别人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低效行为,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2. 课堂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太难。这里的简单是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且解决方式唯一。这里的太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思路。
3. 课堂讨论的时间过长。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教师预留的讨论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在讨论完后会无事可做,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会降低。
三、课堂提问中的低效现象
1. 提问内容有缺陷。教师为了促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或盲目拔高,或没有挑战性,或缺乏连贯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提问动机扭曲。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且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
3. 提问的形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往往有着功利化的倾向。为了功利化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对提问行为的设计,提问形式常常陷入固定化、模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课堂小结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有的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1. 走过场式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没有目标性、针对性,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浓缩“提炼”的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2. 包办代替式课堂小结。小结中学生参与少,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的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是一味地包办,这些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行为,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
(本论文系兰州市2013年教育规划课题阶段成果)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