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

2015-09-27侯恩刚王根厚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非全日制导师

侯恩刚,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教学研究与改革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学质量工程成果

地质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

侯恩刚,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本文结合多年非全日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经验,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通过收集资料、专家座谈及调查问卷等方式,介绍本专业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对提高非全日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地质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与探索

在2009年之前,所谓的工程硕士就是指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自此工程硕士划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类型。由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招生对象及培养方式上有别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因此探索适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其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1998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1],其中地质工程领域是我校最早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之一,其规模也居各专业领域之首。通过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为我国地勘行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笔者自2007年以来一直参与非全日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教学管理工作,既见证了地质工程硕士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深深体会到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本专业领域的招生和培养现状,通过收集资料、专家座谈及调查问卷等方式,介绍本专业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吸引更多人关注本专业的建设,为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环节

通过对近几年我校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几个现象:(1)报考人数增长迅速,由2009、2010年的200余人激增到2011—2013年的700余人; (2)学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技术职称相对下降;(3)跨专业学生比例增多,由2009年的11%迅速增长到2010—2013年的30%~40%(表1)。以上几个现象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即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这与对授课教师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果一致,8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生源质量较往年呈下降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办班次数较多的地区,问题更为突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近些年来出现行业热及高校扩招。

表1 2009—2013年我校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报考学员情况

2.授课环节

通过对125名工程硕士学员进行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果:满意率达到85%,不满意的占5%(表2),其中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安排过于紧张、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和专业课内容与所从事工作联系度不高。

表2 工程硕士课程安排满意度调查

3.论文答辩环节

通过对近六年地学院完成工程硕士论文答辩的人数进行统计,发现通过工程硕士论文答辩的人数在2011、2012年出现下降后,在2013、2014年又有了一个较大的增长(表3),但考虑到录取人数,近四年答辩率有所下降。通过对学员进行统计,73%的学生认为是工作太忙,18%的学生认为是和导师沟通不畅。

表3 2009—2014年工程硕士获得学位人数统计

二、解决方案

1.严把招生关,减少跨专业学生比例

以往在招生过程中,主要考虑GCT(Graduate Candidate Test,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量。GCT考试由语文、数学、英语和逻辑四门课组成,其成绩并不能体现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些考生虽然GCT成绩很高,但专业技能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一度出现了很多跨专业的考生。对于录取的这部分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先天欠缺,后期提升的空前很小,因此既浪费了合作单位的资金,又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为了确保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严把专业课笔试和专家面试环节,并在专家面试环节中,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进行面试。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严格把控,大大降低了跨专业学生的比例,从而招收到单位愿意培养、并有较大培养空间的技术骨干人才。

前期以6 mm厚的6061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板材的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试验为基础,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在旋转速度为900 r/min,焊接速度为50 mm/min时获得表面成型良好的对接焊缝,但是其焊接强度较低。为分析其低强的原因,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其焊缝的断裂行为及其机理。

2.课程学习

(1)设置灵活多变的授课时间,缓解工学矛盾。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就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工学矛盾,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勘单位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工学矛盾也愈发突出。我们之前采取的寒暑假集中授课及“冬天在北方教学、夏天在南方教学”的培养方式已无法有效地缓解工学矛盾。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对一次性安排较多的课程(超过4门课)表示接受起来有困难,一方面内容过多,另一方面时间过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与内蒙古地矿局培训中心展开合作,以内蒙古地矿局2013级工程硕士班进行实践教学,把原本应该在冬季安排的三次课程划分为六次,分别在五一、十一及寒暑假进行安排,每次授课科目为2~3门课,虽然学员牺牲了更多的节假日,但却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的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采取校内和校外共同上课的教学模式。针对学员的时间情况进行授课安排,除寒暑期集中外,增设一定的周末班,分散授课[2]。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知识。因此,通过与合作单位、学员协商,构建灵活多变的授课时间,对于缓解工学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重基础、搏前沿、强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职的工程硕士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缺少理论、前沿、实用工具、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应注重巩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即对理论基础进行补充和更新,并将所学领域理论知识与从事的工程实践工作结合,能够用于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领域前沿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3]。首先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安排之前,对学员的专业知识情况进行问卷摸底调查,如毕业时间、毕业院校及专业等。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的不同及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学员工作实际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加强针对性、增强实践性。开设的课程要对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课程内容上要突出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突出专业课紧跟地质学科前沿,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员选择相近专业的课程,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力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鼓励讨论式、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环节,要以案例教学为主,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同时设置相关专题讲座,开展专家系列讲座,教师将项目及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实例讲解,提高学员对所学知识专业性和前沿性的认识。

(3)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试应采取多样化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读书报告和做课程设计等形式,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而不应仅仅采用惯用的考核方式,尤其考虑到工程硕士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些惯用的考核方式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反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压力、变成负担,不能愉快、轻松的学习。所以,各门课程考试或考查方式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等,将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像基础课,可统一采取考试的方式,而像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如应用地球化学、应用构造地质学等,学生可结合本人承担或参与的项目,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即使同一门专业课,因为学生基础及专业方向的不一样,也可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3.论文过程

(1)开展集中开题或中期,并取得良好效果。

过去我们原则上不要求学员必须来学校进行开题和中期,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一直到论文答辩才会和导师见上一面。通过统计发现不超过5%的学生会来学校做开题或中期,大多数学生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的方式来完成上述环节,更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做开题和中期。我们在福建、洛阳、大庆、兰州、呼和浩特等地进行了集中的开题和中期,取得了很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避免论文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比如所写论文与专业不符,明明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完成的得论文却更像是管理类的。第二,规范论文格式。好多学生写的论文和地质报告差不多或者照搬地质报告,通过中期和专家组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更好地理清论文章节安排和格式规范。第三,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加快论文进度。

(2)建立工程硕士导师考评制度。

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很多企业导师流于形式,为了提高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我们与合作单位协商,对于优秀的企业导师,我们采取学校发放荣誉证书和单位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表彰。而对于校内导师,我们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部分校内导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或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重视不够,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对在职工程硕士论文指导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因此,通过建立一些指标,比如在职工程硕士是否能够按期答辩、工程硕士对指导教师的评价等对校内导师进行考评,未能达标的指导教师就会进入黑名单,即不再安排指导工程硕士。

三、结语

通过多年工程硕士的教学管理工作,笔者深深体会到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只依靠学校的力量也无法将工程硕士办好,必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工程部门的积极作用,校企联合、共同努力,才能将在职工程硕士工作做好。

地质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有其行业特殊性,如何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特色,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1] 邓军,张寿庭,刘大锰,等.地矿行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1):19-23.

[2] 侯恩刚,于蕾.地勘行业工程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1):112-114.

[3] 康妮,王钰,沈岩,等.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总结[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61-64.

geological engineering; nor-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G640

A

1006-9372(2015)04-0063-03

2015-11-05;

2015-12-02。

侯恩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工程硕士管理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侯恩刚,王根厚.地质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63-65.

Titl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Non-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i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uthor(s): HOU En-gang, WANG Gen-hou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非全日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
V eraW an g
孙思扬作品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