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

2019-12-27孟庆峰谈少鸿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硕士导师

□ 孟庆峰,谈少鸿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1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物流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对物流工程硕士理论知识的培养上难以与时俱进,理论知识陈旧,方法老套,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欠缺,与企业所需相差较大,最终硕士毕业生因无太多的工作经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这一现象表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两者需建立一个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与各岗位的职责所需,以企业的需求为高校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目标,为企业培养物流方面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工程硕士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保障物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2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

2.1 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为顺应物流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教育部门审时度势、自我深化改革,不断拓宽培养领域、扩大招生规模,提出大力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新目标。就目前现状而言,国内的高校培养大多数以学术型硕士为主,专业型硕士为辅,对校企共同培养物流工程硕士并不重视,导致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企业需求存在差异。很多高校的培养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很难满足学生在岗位上的需求。

2.2 “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双导师制”是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不断自我革新的产物,“双导师制”这一措施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培养物流工程硕士成为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对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具有长远意义[1]。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对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上并不重视“双导师“制,只是在形式上存在,没有在物流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给予太多实质性的指导工作,作用可有可无。

2.3 校外导师面临多种质疑

现阶段,物流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以企业兼职导师为主,很多导师的知识能力、指导能力等综合素养与校园导师相差甚远,并频繁出现挂名指导的现象;校外导师因主要工作重心在企业,缺乏对高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系统性差,指导经验欠缺,对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有心无力;部分校外导师因工作任务繁忙,企业压力较大,无太多时间与精力在物流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学生的沟通交流;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滞后,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无法保障[2];还有个别校外导师责任心不强,认为校内导师才是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的第一负责人,自己只需尽力而为,最终导致培养效果差。

2.4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培养物流工程硕士需要遵循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好高校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又需要珍惜企业的实践资源,落于实地培养实践能力,既需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又需要考虑企业实践的具体安排。这些显著问题都需要校企两方深入合作,共同培养,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寻双方的契合点、共赢点,现阶段国内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所需。

3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解决策略

3.1 高校应重视物流工程硕士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长期的发展,可培养出高层次的实践型物流工程硕士,可提升本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既能满足物流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要求,又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传承创新高校文化。因此,当前国内的高校要转变培养思维方式,对校企共同培养物流工程硕士需要更加重视,并树立长远的培养目标,增强质量意识,促进物流工程硕士生教育的发展。

3.2 加强落实“双导师”制

学校应该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物流工程硕士导师资源库”,实现校内校外导师信息透明化,保障平台的权威化、专业化,为“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制定打下良好基础。

3.2.1 完善校外导师遴选机制

高校选拔校外导师应遵循专业化标准,实行多方面,多层次的选拔,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可以将导师遴选分为三类,课程型校外导师,实践型校外导师、就业导向型校外导师[3]。校外导师本人填写相关的申请材料,递送给高校的学位办,学位办对申请担任校外导师的材料进行审核,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双方签定聘任合同,并颁发证书。

3.2.2 加强校外导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为了避免校外导师制度成为形式主义,应迅速完善物流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业绩与能力的考核制度,让校外导师不断学习、维持高水准,可以将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过程、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的撰写等方面作为工程硕士具体考核的内容;合理制定学校与所培养的物流工程硕士对校外导师的评比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加强校外导师管理与考核机制。

3.2.3 建立信息资源互享机制

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建立校外导师与在校物流工程硕士的信息资源互享平台,该平台注重“互享“二字,校外导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工程硕士,物流工程硕士在互享机制平台上查看校外导师的具体信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实践的方向来选择钟意的校外导师。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成果取决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应尽快成立相关机构将信息资源互享平台落地,为物流工程硕士与校外导师提供便捷、专业、有效地服务,建立实时动态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3.3 构建物流工程硕士从业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整个体系,构建物流工程硕士从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指正培养和教学的方向,通过动态化的信息跟进,物流工程硕士可根据评价指标不断加强自身的从业能力,利于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受社会和行业认可的物流工程硕士。但是物流工程硕士相对物流管理学术性硕士来说,普及度低,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还任重道远。高校的具体部门需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构建评价体系的细则,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保障物流工程硕士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权威性、有效性。

3.4 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促双赢

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共同招生,共同为物流工程硕士提供培养计划,共同实施教学与课外实践管理等,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权限,让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促双赢。

3.4.1 共同建设培养实践基地

校企两方在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上要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沟通企业与学校的桥梁,双方要加强合作的力度与宽度,在教学模式、工程实践等多个方面提供有力的平台,为物流工程硕士建立最佳的研究基地。培养基地的建成有利于校企两方实现资源互补,高校为物流工程硕士提供人才资源、理论支持,企业为物流工程硕士提供教学条件,实践平台,双方共同培养物流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提高物流工程硕士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4.2 针对不同企业,适当修改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在当代经济大环境下,物流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高校在为企业培养物流工程硕士时,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要以培养物流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吸收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企业的管理经验,广泛吸纳合理化的建议,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一步更新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理念。针对不同企业,适当修改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物流工程方向分别设置培养计划,突出物流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全面性。

3.4.3 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每年高校招收的物流工程硕士体量大,背景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注重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工程实践能力、兴趣爱好,在教学方式上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高校需反思培养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广泛采纳企业与学生的建议,完善相应的制度。根据不同学生设置差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多样化教学,培养物流方面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

3.4.4 物流工程硕士与物流管理学术型硕士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物流工程硕士与物流管理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一个重视工程实践应用,另一个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物流工程硕士教育通过应用实践中的不断思考与总结,为物流管理学术型硕士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物流管理学术型硕士教育通过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物流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物流工程硕士与物流管理学术型硕士两者相互融合,优势互补[4]。高校重视学术研讨讲座,企业专注生产实践活动,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物流工程硕士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指数构建
——基于全国1 480份有效问卷的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孙思扬作品
爱情导师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