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注射液对心肺复苏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5-09-26孙晓莉郑雪冰魏仲航
孙晓莉,郑雪冰,王 蕊,魏仲航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130033)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突然停止进而导致意识丧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是最紧迫的心脏急症且病死率极高[1]。针对CA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即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 CA 发生后短时间内,机体细胞尚未真正死亡并仍存有微弱的代谢活动,若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CPR并积极予以药物治疗,患者是有生存几率的。我们在对CA患者进行CPR过程中采用生脉注射液(Shengmai Injection,SMI)进行了治疗,发现其能够提高CPR成功率和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通过观察CPR前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动态变化,发现SMI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经我院救治的CA患者86例,CA的诊断依据为: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显示为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生脉组(n=46)和对照组(n=40)。生脉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60.16±13.19)岁;CA病因为心源性者26例,非心源性者20例;CA至开始CPR的时间为0.5-15min,平均(4.73±4.06)min。对照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3-77岁,平均(61.36±13.27)岁;CA病因为心源性者23例,非心源性者17例;CA至开始CPR的时间为0.5-16min,平均(5.01±4.23)min。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判定为CA后,立即按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和“2010年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的要求进行CPR,包括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后用低于正常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机械通气,同时进行有力、快速的胸外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cm,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并保障胸廓充分回弹和尽量减少按压中断,胸外按压与通气比值为30∶2,在此过程中按照上述指南建议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药物复苏。生脉组在上述救治基础上于CPR即刻给予SMI 60ml缓慢静注(给药时间>5min)。
1.3 监测指标 计算两组CPR成功率,CPR成功的标准为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心跳及自主呼吸恢复,瞳孔回缩,收缩压≥90mmHg超过2h;对于CPR成功的患者,通过心电监护仪记录每个患者在CPR后最初2h内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种类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CPR成功患者于复苏前和复苏后60min的血清CK-MB、MDA和SOD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脉组与对照组CPR成功率比较 生脉组4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3例,CPR成功率为71.74%;对照组4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16例,CPR成功率为40%。生脉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7924,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脉组与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CPR后心跳恢复≥2h的患者共49例,生脉组33例中出现室性早搏者17例(51.52%),室性心动过速者14例(42.42%),心室纤颤者7例(21.21%),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12.12%),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36.36%);对照组16例中出现室性早搏者13例(81.25%),室性心动过速者12例(75%),心室纤颤者9例(56.25%),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7例(43.75%),窦性心动过缓者11例(68.75%)。两组上述各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生脉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生脉组与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2.3 生脉组与对照组复苏前和心跳恢复后60min血清CK-MB、MDA及SOD水平比较 CPR后心跳恢复≥2h者,生脉组心跳恢复后60min的血清SOD水平低于复苏前但高于对照组同期血清SOD水平;生脉组心跳恢复后60min的血清CK-MB、MDA水平高于复苏前但低于对照组同期血清CKMB、M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生脉组与对照组复苏前和心跳恢复后60min血清MDA、SOD和CK-MB变化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CA的发病率亦逐渐增高,如何对CA患者进行高效的抢救并提高CPR的疗效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医学课题但也是现实医疗中的难点[4]。CA发生后通过积极有效的CPR虽然能够使部分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常因IR损伤引起的各种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因此,若能在CPR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心肌IR损伤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则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我们曾通过建立家兔心肌IR损伤模型并采用SMI进行干预,发现该药物能够改善IR损伤心肌的超微结构[5]。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研究中将SMI用于CA患者CPR过程中,结果表明SMI能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清除氧自由基(OFR)和抗脂质过氧化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提高了CPR的成功率。
CA经CPR后出现IR损伤的机制主要是OFR的产生及钙平衡失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OFR在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心肌IR时OFR的来源主要是再灌注时心肌局部粒细胞浸润并激活后通过呼吸爆发产生OFR[6]。OFR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主要是直接作用,其通过引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应而降低脂膜流动性、改变膜酶和离子通道的脂质微环境并损害呼吸链活性,通过损伤细胞膜、细胞器乃至细胞核酸进而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7]。心肌IR时,由于膜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并导致了IR心肌细胞内钙超载,而钙也会加速OFR形成并加重脂质膜损伤,在心肌IR过程中,钙超载和OFR的过量产生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两种不同现象,二者互为因果并加剧恶性循环[7]。IR时由于细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以及无氧代谢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刺激肌浆网使钙离子振荡释放,可引发触发性心律失常;同时,钙超载可影响心肌电-机械收缩耦联,使缺血部位心肌收缩增强而引起微血管痉挛使血管阻力增加,由于局部心肌血流供应障碍进一步促使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钙超载可引发延迟后除极,当舒张期膜电位的波动达到阈值时即可触发期前收缩[8]。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内的SOD使OFR转变为过氧化氢,再通过触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作用还原为水和分子氧,因此,SOD对OFR起着清道夫的作用。但在心肌缺血时,细胞内SOD生成减少,使得再灌注时过量生成的OFR不能被清除,OFR攻击细胞膜磷脂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一系列的脂质自由基并最终降解为 MDA[9]。总之,心肌IR损伤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体内抗氧化物生成减少和OFR生成过量以及细胞内钙超载密切相关。
生脉注射液(Shengmai Injection,SMI)组方源自古方“生脉散”,主要成分为红参、麦冬和五味子的提取物,具有益气强心、复脉固脱等功效[10]。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SMI能够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减少 MCP-1、TNF-α、IL-6、IL-8等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具有抗炎作用[10];能够减少CK-MB释放和减少TNNT2、TNNI3的分泌从而减轻心肌IR损伤并能改善心脏功能[10];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冠脉流量,通过直接兴奋心肌细胞和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而提高心率[11];SMI还具有调节血压、抗氧化应激、抗休克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肺水肿以及肝炎、肝硬化、白细胞减少等疾病的治疗[12]。
本研究将SMI用于CA患者CPR过程中,研究发现,SMI能够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提高CPR的成功率。血清SOD水平能够反映机体清除OFR的能力,在IR过程中,血清SOD水平显著下降,但生脉组复苏后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SMI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MDA水平能够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生脉组复苏后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SMI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脂质膜;生脉组复苏后的血清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SMI对IR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总之,将SMI用于CA患者CPR救治过程中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1]张先杰.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8):57.
[2]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
[4]龙飞华,胡艳娟,马有根,等.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54.
[5]李红艳,孙晓莉,宗敏茹,等.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35.
[6]罗晓波,刘立英,陈 修.自由基和抗自由基药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4):250.
[7]郭 健,刘 义,李延平,等.氧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5):384.
[8]钱 俊,张亚臣.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类型与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4):567.
[9]王 昕.归芪胶囊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SOD MDA NOS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15.
[10]刘 璇,李 正,华声瑜,等.生脉注射液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向药理学研究[J].中成药,2015,37(2):251.
[11]郑 珂,赵 明.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18.
[12]黄培芬.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