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边境的神秘处女地下藏峡谷环线72小时穿行记
2015-09-26形上音乐视听形上音乐视听蚩离艾廿
文+形上音乐视听 图+形上音乐视听 蚩离 艾廿
渝鄂边境的神秘处女地下藏峡谷环线72小时穿行记
文+形上音乐视听 图+形上音乐视听 蚩离 艾廿
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渝鄂交界的奉利线上,源于驴友圈的一个传说。说这条线上的云雾山下有一条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至今无人涉足的下藏大峡谷,为了探寻这个秘境,我分别于2013年8月、2014年2月、2014年10月、2015年5月四次带队进入这个区域,穿越行程面积约80平方公里。前三次,我都未能找到下藏峡谷,于是才有了2015年劳动节的第四次穿越。这一次,我不仅揭开了下藏峡谷的神秘面纱,还找寻到了奇特的金银洞与丰富的巨石阵。
线路:重庆→利川→石笋村→石门峡(巨石阵)→石盘村→万家坪→屏峰村(屏峰村→小漩→金银洞)黄林庄→颜家垭口→寨子山→半坡→重庆
队伍:14人
历时:3天
方式:重装徒步
线路背景:2004年5月,重庆晚报刊出《请你“揭发”重庆峡谷美景》一文,得到市民积极响应。6月22日,新华网重庆频道刊发了读者“揭发”的其中一座:奉节云雾山下藏峡谷。据说,在奉节吐祥区石笋村有一段险峻的峡谷,两壁陡峭,植被茂密,峡谷内一天的日照时间只有1个多小时,最险要处仅能通过一人。谷内有瀑布和河流,河水清澈透底,有一段还能漂流,最令人惊喜的是峡谷内还有不惧人的野生猴群。此外,峡谷上面还有一个金银洞,当地人曾进入后,走了三天三夜也未走出来。这则消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经过前后四次探索,我终于确定下藏峡谷就是石笋河峡谷。
风景指数★★★★
难度指数★★★
强度指数★★★
危险系数★★
英文导读:Canyon Xiazang lies in mount Yunwu of Fengjie. I have proceeded to the canyon for four times. And then I fnd that it is Canyon Shisunhe in fact.
第一天穿越石门峡巨石阵
线路:重庆→利川→石笋村→石门峡(巨石阵)→石盘村→万家坪→屏峰村
2015年4月30日早上7点,我与穿山甲、萍姐、伞、君越、玲珑、一见、罗哥、云、云端有岸、平常心、小小、艾廿、加密狗等14人乘动车从重庆北站出发,2小时40分后到达湖北恩施利川市。在户外装备店买好气罐后,我们包了一辆长安车直接驶往石笋村,晚上6点20分到达目的地,在石笋村一农家乐门前的空地上扎下营来。
晚餐过后,我与农家乐黄老板的父亲聊起了石笋河,并向他打听下藏大峡谷的所在。他想了半天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从未听说有这么一条大峡谷。听到这一句话,我心里一咯噔,难道我们这次寻找下藏峡谷的穿越又将无果而终?为了让老家人想起更多东西,我告诉他我们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后,他想了片刻又说∶“你说的那个什么下藏大峡谷确实没听说过,但是照你刚才所说的内容,感觉确实有这么一条峡谷。”他站起身来朝西边指了指,说,“沿公路走两三公里,有个叫石门峡的地方,那里有一条峡谷,有点像你说的那个地方”。
根据前几次穿越总结的经验,我得出下藏峡谷最有可能就在石笋村一带的结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决定按照老人所指的地方出发。此次出行前看天气预报说,5月1日重庆有一次自西向东的降雨降温过程,并明确指出重庆东南部将有大到暴雨,而石门峡恰好正处在这个方位上。因此,在出行前,我便制定了两种穿越方式∶一是在没下雨的情况下重装徒步;第二种是若下雨就采用轻装溯溪的方案。所以出行前,我要求大家都带上溯溪鞋。
5月1日清晨,一抬头便是蓝天白云。于是,我选择了第一种穿越方式∶重装而行。可天有不测风云,当我们一行14人走完约三公里的公路和一公里的机耕道进入石门峡时,天空便落下雨点,小雨点随之成为倾盆大雨。雪上加霜的是,当我们进入峡谷,那些不规则的巨石由下而上跃入眼帘,大家都傻眼了,这些3~6米的巨石到底该怎么穿越?
我询问了众人的意见,没有队员想在刚开始的地方就撤出,于是,队伍决定冒雨穿越巨石阵。在翻越一块巨石之后,两名打头阵的队友带着大家走上一条当地村民为铺设引水管道而走出来的山路。原本想着沿这条山路行进,说不定能够走出巨石阵,但100米左右的山路尽头依旧是看不到尽头的巨石阵。
左右页图:下藏峡谷位于奉节石笋河一带,在这附近覆盖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各类峡谷,探寻下藏峡谷就是不停在各类峰谷之间穿越的过程。
雨越下越大,大家聚在一处凹陷的岩槽下躲避,并商议应对之策。出于安全考虑,我提出在这里扎营,但这个提议似乎并不受队员们的支持,大家仍坚持继续冒雨穿越。于是,我让穿山甲带着大家前行,我殿后。就这样,我跟着队伍行至一段路后,陡然发现走错了方向,于是招呼前面的传话下去∶前队变后队。队伍就在这个时候分散了,一部分队员原路返回,一部分队员顺着一条浅显的小路向峡谷底的巨石阵行进。我带着原路返回的队员进入巨石阵,幸运的是,峡谷里并没有流水。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从队员的口中得知有两名队员撤出这次行动,先行离开了。
进入巨石阵纵深之后,队员们全身湿透,体温降低,体能流失幅度较大,幸好干涸的河床因为曾在雨季被水冲刷,坡度被填平了许多,因此巨石之间显得平坦了起来,这无疑减少了一定的强度和难度,让接下来的穿越巨石比想象中简单。但是巨石被大雨浸湿后比较湿滑,在穿越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重重的摔上一跤,我和穿山甲的腿部可谓伤痕累累。我的左手半截小指因摔了一跤擦掉了皮,鲜血长流,真是惨不忍睹,幸运的是我们带了队医,经过简单包扎,血马上就止住了。好在穿越巨石阵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的伤害事件,也算是一种幸运。
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总算走出了巨石阵。出来之后才得知,这里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下藏峡谷。按照行程计划,我们将扎营石盘村农家,但持续不停的雨,令就地扎营变为了不可能。我当即决定去万家坪新农村聚居地,那里有宽敞的地坝可供扎营,甚至可以联系吃农家饭。
在大雨中行进,有一种少有的酣畅痛快之感,尽管全身湿透,每个队员都表现出了豪迈的情怀,这种情怀充满着无所畏惧的自由精神,这是我们在以往的穿越中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在雨中到达万家坪,这里是土家人聚集地,热情好客的土家人用他们的真诚与纯朴迎接我们的到来,并承蒙屏峰村委会的热情支持,腾出房间让我们住下来,使我们免受了雨水侵扰。
第二天探险金银洞
线路:屏峰村→小漩→金银洞
5月2日一早,天空一片湛蓝。原行程计划安排今天重装徒步到小漩,扎营金银洞。由于昨日穿越巨石阵遭遇雨水,队员们的装备全部湿透。因此,队伍改重装为轻装,在看了金银洞后原路返回万家坪。
临出发时,我们委托屏峰村委会推荐了一名熟悉道路的向导,于是,队伍多了一名年轻向导和村民。在踏上去金银洞的路上时,村委会书记专门驾车追赶上我们,告诫向导和村民路上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安全。村领导如此重视,说明去金银洞的路途非常险峻。当我们到达小漩后,向导指着一处凹形的深谷说金银洞就在下面的绝壁之上。据向导说,下面的路多在万丈悬崖的边上延伸,有些路是紧贴在陡峭的山体之上。由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肆虐,下山的路异常湿滑,因此,我特别要求那些有恐高症的队员不要下去。但这个要求被队员们的沉默予以了拒绝,我明白他们的想法,来都来了,怎么也要去看看金银洞神秘的洞中奇观。鉴于此,我再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只能要求大家以一男一女间隔而行,并告诫大家不要有只顾自己的自私行为,我依然殿后。
经过一段平缓的山路之后我们拐进了杂树林,山路便开始在呈65~70度的坡度上直下,有一小段的确是在悬崖边上向下陡延,好在悬崖边上有稀疏的灌木可以借力。但是出于安全考虑,我让萍姐、云和小小三人原路返回,在上面等我们。
左右页图:在徒步之初,穿越队伍就遇到了难题,首先是遇到了巨石阵,其次是天降大雨,有两名队员也在此次穿越中选择退出。
走过这一段,道路就是在陡峭的岩石山体上横切过去的了。左边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幸运的是,那些岩石并不是平直光滑的,可以双手扣住那些岩石上的棱角,双脚踩在凸凹的岩石上缓慢地向前移动。大家都将精力放在行走上面,连说话的闲余都没有了。除了要走过这种陡峭的岩石之外,还要走过陡直的覆盖着一层腐叶的坡地。由于被雨水湿透,这种状况的山路远比在陡峭的岩石山体上攀爬更难应付,山路的外侧是陡直的坡坎,继而也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向导说,这段下行路走完后还要再往上走,才能到达金银洞的下面。向导在前面,而随行的两名村民(其中一位是我们到了小漩后加入进来的)则始终在我们队伍的中间和最后,他们相当于占据了队伍的前队、中腰和收队,这也算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历经艰难,我们终于到达金银洞下面的山谷,山谷间只有一丁点潺潺细流,两山之间不过两三米的间距,垂直的崖壁却约有150米高。山谷左侧的崖壁上有一处季节性的瀑布,村民介绍说这个瀑布叫“黄漂”。何为黄漂?村民却说不上来。我细细的打量了一下,发现那干涸的瀑布上的崖壁呈现出一大片碣黄色。其实这在喀斯特地貌里面非常常见,这源于岩石从上面垮塌下来后所显现出来的颜色。形成这种颜色的唯一解释就是在岩石未垮塌下来之前,泥土在雨水的带动下流进了石与石之间的缝隙,经多年的挤压和沉淀之后形成岩皮……
左右页图:金银洞探秘是我们临时起意的穿越之旅,原因就在于它在当地太过有名。在行进过程中,虽然遇到一些苦难,但金银洞内的景象却不曾亏待我们。
在进入金银洞之前,我们首先要从两架年久失修的木梯爬上绝壁约十几厘米宽的险道上去,然后再格外小心谨慎地把身体紧贴在岩壁,借力于岩壁上的棱角和树杆,在Z字形的崖路上缓慢辗转。当轮到队员云端有岸的时候,却发生了极度惊魂的一幕∶云端有岸本来是一个体形魁梧的汉子,当他在爬上第二架扶梯时,一节梯木突然折断,身子瞬间下滑,看到这一幕的众人都是“啊”的一声,所幸的是,他的脚踩到梯下的一块凸出的石块上,避免了坠落的危险。在他的身后是队员玲珑,这个情形的突然发生,让玲珑再也不敢继续向上攀登了。和她一起留下来的还有一见。
按照常识,大凡隐匿在大山深处的的这些大型溶洞,其洞中的钟乳奇观应该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因此,不仅仅只是我对金银洞怀有很高的期望,我们经过如此艰辛的之途来到这里,金银洞理应把它光华夺目的洞中奇观呈现出来。然而在我们进洞之后相当长的路段里,并没见到值得驻足下来的一丁点奇观,有的只是熬制硝石的坑。
正当众人失望地以为金银洞就是如此平淡之时,穿山甲发现了一处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沿着这条过道一路下行,低处竟然出现一个宽敞的“大厅”。周围廊柱环绕,高高柱立的石钟乳整齐地排列着,“大厅”的中间立着一高大的“佛塔”,塔壁上镶满守护罗汉一样的石花,层层叠叠,精巧别致。厅顶垂挂着样式各异的“吊灯”,如钟如伞如鱼如爪……地面的则是朵朵盛开的石莲花,与“顶灯”相映成趣。更奇特的是,“大厅”四周环绕着许多别致的小“门厅”,像是一个个的地下迷宫。其中一处“门厅”的大门如同鲨鱼张开的大口,牙齿尖利如锥,上下交错排列。穿山甲非常大胆,匍匐身子从牙齿间爬了进去,大家也跟随着小心翼翼地鱼贯而入。这个“门厅”不大,仅能容身,但灯光到处,目不暇接。头顶上挂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石蝙蝠,敛声屏气,乖巧如生。旁边又是一个“环厅”,整个墙壁上如同挂着幕布,石瀑垂挂落地,皱褶分明。
再往里走,又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地上生长着大大小小好些石笋,石笋上长着锋利的毛刺,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裤脚。通道尽头一片空旷,有水声响起,原来前面有一深渊,强光手电也照不见底,只见一条暗河从石缝间悬挂而下,形成洞内瀑布。深渊旁边靠着岩壁有一圈天然栈道,环绕而过。栈道薄如脆饼,下面的瀑布飞流直下,回声如同闷雷,此情此景,是人都会胆战心惊……
从金银洞出来,队员们的脸上还写着震惊。我们沿着来路慢慢折还,穿山甲一个劲地向没进洞的队员“科普”金银洞内的盛况。?
第三天穿越下藏大峡谷(石笋河大峡谷)
线路:屏峰村→黄林庄→颜家垭口→寨子山→半坡→重庆
从金银洞折还后,摆在大家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下藏峡谷到底在哪里?经过前面三次的探索,再加上出行前,我们做了很多线路调研工作并查阅了大量的地质、气候与水情方面的相关资料,非常肯定下藏峡谷就在石笋村附近一带。前面三次,我带队把石笋村附近的区域走了个遍,但都没有找到与下藏峡谷描述相吻合的地方。
回到屏峰村后,我用排除法将之前走过的地方进行删选,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石笋河大峡谷。我根据当地人的描述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判定这里就是下藏峡谷。至于名称为何与当地人的叫法不同,却一直困扰着我,是当初媒体报道的时候出错了?但是《中国国家地理》在2014年做重庆特刊时,绘制的《重庆峡谷地图》却明明标注着下藏峡谷……
不论名称到底叫做什么,我还是将这次穿越的终点设在石笋河峡谷。临行前,队医平常心托吐祥镇的朋友专门驱车前往石笋河上游石门峡段查看水情,获知因为前几天的持续降雨,此时石笋河的水量较大。于是,我们不得不放弃从石笋河峡谷入口自上而下穿越的计划,改走黄林庄再下至颜家垭口。
到达黄林庄后,从公路向石笋河看去,石笋河中的水潭在目视中深邃而辽远,没有装载背包的装备,走水路很不现实。在眺望对岸农家村落时,我看见巍峨的山体上有人为开凿的痕迹,并发现杂树林里屹立着许多电线杆,感觉应该能够穿越过去。我向公路边上的两位中年妇女探询是否有路可以到达对岸?在得到肯定回复后,我们便沿她们指的地方,穿过几户农家小院向对岸出发了。
左右页图:当我们用排除法终于确定下藏峡谷的位置时,我们是欢喜的,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峡谷终于向我们敞开了怀抱。
尽管出行前对这条备用的陆路穿越线路做了较为详细的调研,一路上我对队员们也反复强调这条穿越线路的强度很大,但随着线路的展开,我忽然觉得之前对线路的那些猜想在刹那间土崩瓦解。伴山开凿的小路狭窄不说,路面上全是碎石,中间还有断裂处,虽然我断定走这条路能够迈入石笋河流域纵深处,但仍觉得很有必要找一个熟悉道路延伸的村民作我们切入主体线路的向导,以避免为探路浪费时间与脚程。
我们花了50元在附近的村子请了一名愿意为我们带路的向导,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竟然下到了石笋河峡谷谷底。原来石笋河峡谷并不是我们在公路上看到的全是水,它的纵深处居然是干涸的。随着我们不断向峡谷纵深挺进,谷底渐渐由宽变窄,巨石堆叠,它的神秘面纱在我们的步履中逐渐清晰起来。峡谷纵深老树藤萝盘绕,挂壁的流瀑成群,险峻幽深,怪石峥嵘,明涧细流。抬眼望,壁立千仞,天光曦微,让人昏昏然不知身之何处。峡谷两岸垂直入云的峰峦植被茂密,置身其中仰视天空,感觉整个天就峡谷那么大一片,峰回路转,远树白云,俯仰之间,不由顿生柳暗花明之感。我俯身掬水湿面,温润如玉,跋涉的尘埃早已烟消云散,疲惫的身心在此经拂,顿觉清爽沁入五脏六腑。
左页图:林木葱茏附壁而生,一片阳光照下来,温润了石笋河峡谷的峻秀奇峰。
右页图:寨子山现在仅剩一些杂乱的石块,站在山顶是最好的瞭望石笋河峡谷的地方。
峡谷内有许多分支岔道,要不是有向导带路,我们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走出峡谷。之后,我们就到达了寨子山。队伍在这里分成了两队,一队随罗哥登寨子山,一队随我原地休整。当时我也想上去,可我得规划在没有向导带路后的线路走向。
据罗哥后来讲,寨子山也叫忠林寨,是从前一个大户人家为其独生子王忠林建造的。此人在寨子山生活了几十年,他去世后山顶的寨子也就逐年荒废了,后成为土匪的巢穴。现在的寨子山长满了杂草,站在寨子山上纯粹就是瞭望苍茫,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很有豪情万丈之感。
下午5∶30,我们到达了半坡,从这里坐车返回重庆。这次穿越虽然确定了下藏峡谷就是石笋河峡谷,但是走的线路太过零碎,在回重庆的车上,我已经跟队员们说好,明年元旦对这条线路进行整合优化后再走一次。
小贴士
基本装备:帐篷、睡袋、快干衣裤、登山鞋、登山杖、安全护绳、扁带、炉头、气罐、相机、帽子、墨镜、打火机、雨具、头灯或电筒、药品等,黑色垃圾袋若干。
用餐安排:路餐+农家饭(晚餐、早餐)。
形上音乐视听
行者简介在重庆驴友圏称之为“骆驼”,本名邹开瑜,男,56岁,24岁误入户外,现为重庆骆驼重装户外俱乐部独立领队。驴行感言
因探寻一条传说中的“下藏大峡谷”而往返于奉利结合部8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下藏大峡谷”的神秘面纱也随之揭开:“下藏大峡谷”实际上就是石笋河大峡谷。拫据相关地质史料获知,石笋河大峡谷与龙桥大峡谷、沐抚大峡谷同属三百万年前的长江三峡故道。在历次进入这个神秘地带徒步穿越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再次前往的地方。了解自然界的前世今生,能让驴行更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对“下藏峡谷”流域的感觉是:可视为带有科普性意义的徒步穿越线路。
Hike around Canyon Xiazang in Fe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