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国产3D电影发展瓶颈
2015-09-25胡奕颢
〔摘要〕目前国产3D电影飞速发展,产量和票房都成倍增长,但业界与观众的质疑也越发明显。反思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国产3D电影对3D特性认识不够,视觉热点表现不足,题材过于单一集中,盲目上马,跟风创作,制作粗糙,2D转3D盛行,以“多快好省”来圈钱。加之院线垄断排片,破坏竞争规律,自身技术缺陷导致视觉不悦等,国产3D电影想要获得良性发展,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打破这些瓶颈。
〔关键词〕国产3D电影视觉热点2D转制3D发展瓶颈
2014年是国产3D电影飞速发展的一年,无论是产量还是上映的数量,相较于前一年都是好几倍增长。但是,票房并没有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许多观众连呼上当,并表示对3D电影失望。纵观国产3D电影几年来的发展,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一、3D特性表现不足,制作粗糙
2008年好莱坞电影《地心游记》让许多中国观众初次感受到了3D电影的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在于3D电影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另一方面来源于“视觉热点”制造的视觉和叙事相结合的奇观感受。3D电影利用立体成像向银幕画框外制造某一物体迎面而来的视觉效果,会引发观众往后退让的生理反应,带有极强的参与性。这是2D电影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以至于当2010年底《阿凡达》上映时,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被立体呈现于观众面前,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再与叙事上的“视觉热点”相结合,吸引力极强,使得越来越多观众领略了3D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3D电影要发挥自己的魅力,就要致力于营造视觉上无与伦比的立体效果。纵观好莱坞3D电影,真正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的电影屈指可数,堪称3D电影经典之作的《地心游记》、《阿凡达》、《地心引力》等都不是通片而是部分镜头和段落使用了3D拍摄,只有2014年的《变形金刚4》号称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程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的电影。国产3D电影除了《乐火男孩》、《五月天追梦3DNA》、《魔侠传之堂吉诃德》、《龙门飞甲》、《画皮2》、《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等部分片断采用3D技术摄制外,其他影片几乎都采用传统技术拍摄,后期再转制成3D效果。其实,转制也是3D电影制作的手段之一,只要制作精良,视觉效果也会非常立体。如《泰坦尼克3D版》逐帧修复转换,耗时耗力,花费巨资,达到了很好的立体效果,观众也很满意。但是,国产3D电影面对高额的制作经费,投入不够,制作粗糙,视觉感官差强人意,无外乎许多观众抱怨只有字幕是立体的。
就算国产3D电影在视觉效果制作上获得了提升,单纯依靠视觉奇观吸引观众,也会随着习以为常而魅力降低。毕竟,“奇观”首要的内涵还是猎奇的心态,比如电影诞生之初观众对活动影像的好奇,风光片盛行时期奇山异水的吸引力,后来大众又对好莱坞电影中俊男美女身体的“观淫癖”,以及数字特效对虚拟世界的猎奇,每一种奇观都会过时。于是,“视觉热点”的发挥更应成为3D电影与2D电影相区别抗衡的艺术特征。对“视觉热点”真正有所运用的3D电影,也就《地心游记》中昆虫伸长的触角和恐龙流出的口水、《阿凡达》里飘来的水母花等镜头。国产3D电影《乐火男孩》中银幕里凸出来的钓鱼竿、《龙门飞甲》中朝观众飞出的暗器、《一步之遥》中舞台表演伸出的大长腿设计了相应的“视觉热点”,其他3D电影鲜见类似镜头。这充分说明,国产3D电影并没有意识到“视觉热点”对于3D电影叙事的重要性,或者从根源上说,一开始就没想拍真正的3D电影,以2D电影的思维拍摄再转制而来。
二、2D转3D批量,圈钱目的明显
自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近10亿的中国票房大获成功后,国产3D电影似乎找到一条快速生产并回报收益的途径,即2D转3D产业迅速扩张。毫不夸张地说,国产3D电影几乎整个地被2D转3D生产模式所垄断。
一种方式是承前一论点所述,新创作的3D电影拍摄时采用传统技术,后期制作进行转3D处理。比较有诚意的作品,某些镜头或段落拍摄时使用了3D摄影机,更多的则是拍摄全程不见3D技术踪影。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专业的3D摄影器材及其使用成本高昂,比如《龙门飞甲》中,3D部分的制作费用为3000万美金,该片当年总票房约9400万美元,制作成本占去了收益的1/3,还不包括其他花费。试想,倘若该片全程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成本将有多高。因而,利用2D转3D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另一种方式主要是对经典老片的转3D处理重新上映。《泰坦尼克号3D版》引发了国产3D电影对生产转制模式的效仿,经典动画《大闹天宫3D版》让国产3D电影生产商尝到了甜头。当然,旧片转制3D模式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可行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随着《阿凡达》全国热映,国内3D电影市场蓬勃起来,进影院看3D电影的观众日益增多,与此同时,3D电影银幕数量也从2008年的86块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2000多块,之后又从2012年的3000多块增长到2014年底近22000多块。这么多的银幕也就需要大量的3D电影片源进行播放,而3D电影生产时间和资金花费又与成片数量呈反比,巨大的市场缺口促使生产商和发行商转而寻找到2D转3D这一生产模式,毕竟“多块好省”是相对投机的圈钱途径。
这种情况也并非只有国产3D电影存在,好莱坞电影工业更为明显。据相关资料显示,仅2014年美国制作上映的24部3D电影中一半以上都是2D转制而来的,还出现了专为中国观众定制的“中国特供版”,分别是《超验骇客》、《机械战警》和《超体》,这三部电影也都是2D转3D制作。同时,许多经典老片,如《星球大战》六部曲系列、《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海底总动员》等都已被或正在进行转制。在2D转3D成为潮流的同时,“多块好省”目的而导致的粗制滥造也令一次次进入影院观看3D电影的观众越发失望。目前,市场已得到相应反馈,美国观众更愿意选择2D版本观看,而在中国,2015年开年上映的两部转制之作《一代宗师3D版》和《功夫3D版》票房收益都十分惨淡。
三、题材混乱,盲目上马
从2009年《乐火男孩》初次试水的1部到2013年5部,国产3D电影逐年递增。但到2014年出现了暴增,全年上映的国产3D电影多达13部,还不包括投入生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2015年在拍和已经上映的国产3D电影仍旧呈现增长态势。
但是,这么多国产3D电影在题材上并不是都适合。如前文所述,3D电影的艺术魅力在于“视觉热点”的制造。合适的故事和题材能营造“探棒式”的动作,这些动作依靠纵深场面调度来体现。从类型电影的角度来看,武侠、动作、科幻、魔幻、恐怖、惊悚、灾难和历史等类型更加有利。我国电影业内人士在2013年就指出,科幻、魔幻类影片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3D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纵观国产3D电影名单,无论是《苏乞儿》、《龙门飞甲》、《血滴子》、《四大名捕》、《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还是《十二生肖》、《富春山居图》、《痞子英雄》、《一个人的武林》、《智取威虎山》等,题材和类型大多集中于武侠片和动作片。此外,零星可见《白蛇传说》、《画皮2》、《大闹天宫》、《冰封侠》等魔幻和科幻题材,但又都与武侠和动作相结合。总之,国产3D电影题材相对比较集中和单一。另一方面,类似《乐火男孩》、《五月天追梦DNA》、《太平轮》、《一步之遥》等题材恐怕很难发挥3D电影特殊的叙事效果和艺术魅力,用3D技术表现显得比较多余。
从反思的角度也暴露出,国产3D电影或者说世界范围内大多数3D电影并没有充分认识3D电影自身艺术特性,没有深入探究适合拍摄的题材和类型,也没有精心设计电影情节中的3D段落。就连李安也曾坦言自己并没有找到真正的3D的思考方式去拍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徐克陆续拍摄制作了《龙门飞甲》、《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以及《智取威虎山》三部3D电影,逐渐摸索和探究3D电影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效果和口碑都不错,而更多导演受潮流影响,认为但凡一部电影贴上3D标签就能成为3D电影的观念十分严重,这也就不外乎许多擅长文艺电影创作的知名导演加入其中,诸如姜文、陈凯歌、吴宇森等。于是一大批国产3D电影盲目上马,据相关资料统计,2015年陆续上映或正在拍摄的国产3D电影不下50部,像《一步之遥》这种成本难保的电影也将陆续出现。
四、院线垄断排片,破坏竞争规律
对于国产3D电影发展不利因素中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即院线垄断性的排片方式。但凡有3D电影上映,院线垄断性排3D版本,放弃或少量排放2D版本。2011年《丁丁历险记》上映时,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主流院线几乎都只有3D场次,2015年3月新上映的《木星上行》国内就全部以数字3D/中国巨幕3D/IMAX3D制式播放,完全放弃了2D版本。国产3D电影方面情况也是一样,2011年《龙门飞甲》和2014年《智取威虎山》上映时,虽然也有2D版本排放,但场次都相对较少。可见,院线排片明显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基于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部电影3D版本的票价几乎是2D版本的两倍,对于生产商和发行商来说,确保收回电影拍摄制作成本是最基本的利益,对于院线来说,前期3D银幕和放映系统的投入目的旨在换取高额的利益回报,毕竟谁都不愿意赔钱。另一方面,国家制定了相关电影政策,电影专资办实行奖励以鼓励国产3D电影和巨幕电影发展,奖励资金本身就从票房收益中抽取,票房越高,奖励越多,最多可获得相当于总票房的30%,如2012年《画皮2》票房在5亿元以上,就获得了最高1000万奖励。总之,双倍票房才能保证获利更丰,这也就促使生产发行商和院线都更乐于偏重3D电影排片。
但是,这种垄断排片的策略相对激进,长此以往,弊端便会凸显。实际上,前几年观众就对影院强制放映3D版本的做法表示质疑,不满的情绪就已经显露,纷纷抱怨院线剥夺了观众选择的权利。同时,垄断排片也会破坏电影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国产3D电影得不到良性发展,反而恶性循环。在美国,经过几年市场检验之后,观众更加理性地选择观看2D电影,这就促使好莱坞即便生产3D电影也都会选择2D和3D版本同步发行。例如连续两年获得票房冠军的《饥饿游戏》系列都只以2D形式单独发行,这说明好莱坞电影生产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观众意愿,而不是以3D作为噱头圈钱。国产3D电影看重短期经济效益,不求质量,粗制滥造,3D魅力发挥不够,2D转制作品层出不穷,不但不能推动3D电影自身革新求发展,以强制的方式保票房反而会磨灭观众观看3D电影的热情。
五、技术发展不够,观感不悦
目前,电影市场已出现观众更愿意选择观看2D电影的倾向,究其原因除了3D电影圈钱目的明显,自身魅力发展不够,缺乏精品之作等因素之外,自身技术缺陷导致视觉不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虽然“裸眼3D”已投入使用,但因成本较高,加之国内院线刚建立偏光式双机3D技术放映系统没几年,更换设备和推广普及难度很大,因而观看3D电影还是需要佩戴专门的眼镜。3D眼镜体积大,重量沉,尺寸大小不是个人定制式,佩戴的舒适度欠佳。许多观众反映,观影过久会出现头昏脑胀甚至眩晕的感觉。其次,3D电影受成像技术影响,画面亮度普遍较低,色彩不够艳丽,许多3D电影由2D转制而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免损失了亮度,再加之影院为延长放映设备中灯泡的使用寿命,刻意降低了放映亮度,致使3D电影视觉整体偏暗。当年卡梅隆制作《阿凡达》时特别调整了全片的亮度和色彩,但仍旧不能完全消除这些缺陷。再次,3D摄影技术不太容易达成高速的运动拍摄、航拍和微距拍摄,对某些快节奏动作、格斗场面,如《龙门飞甲》里各式各样飞扑的动作都极难表现,大部分时候观众都看不清楚,还会导致视觉眩晕和头痛感。这些缺陷都需要成像技术和拍摄技术得到提升而获得解决。
在技术还没能进一步发展之时,国产3D电影想要继续获得观众认可,改善不悦的观感,需要拍摄和制作时尽量调整画面的亮度和色彩,避免过多的摄影运动来带的眩晕视觉,同时也需要跟院线达成一致,保证放映时的灯泡亮度,亟待设计生产轻巧简便且颇具人性的观影眼镜,最大限度营造观影的舒适感。
此外,国产3D电影想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引导建立健全的电影市场,在与2D电影公平竞争中寻找问题,发现不足,摒弃当下急功近利圈钱的思想,以观众对3D电影的观影诉求为根本,系统论证题材与故事的3D可拍性,在视觉效果的表现和叙事魅力的发挥上找到自身亮点,提升制作水平,不断创作精品,才能保证3D热潮不会消退。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胡奕颢.3D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
[2]李婷.3D电影技术遭遇被市场裹挟捆绑的争议[N].文汇报.2014.7.26
[3]李相.3D电影美学初探.[J]当代电影.2009(11)
[4]金晶.中国市场“拯救”3D电影?[N].经济日报.2013.5.2.
[5]王磊.3D电影,缘何海外遇冷,中国独热?[N]文汇报.2012.12.15